文档详情

长大立交工程重点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70KB
约5页
文档ID:41019826
长大立交工程重点_第1页
1/5

一)名词解释 1.立体交叉:是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2.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3.匝道:指专供上下相交道路的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 4.跨线构造物:指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或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 5.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道路右侧的出入口附近增设的附加车道 6.匝道端部: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 7.集散道路:在城市附近,为了减少车流进出高速道路的交织和出入口数量,而在高速道 路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与其平行且分离的专用道路 8.路线的延续性:沿制定路线全长的定向行驶轨迹的保证,应用车到平衡原理保持车辆运 行的均匀性和维持基本车道数,保证主要行车方向道路的平顺、通畅作用:保证路线的连续性,可以减少高速道路上车道的变化,简化标志设置、直行路线 顺畅和减少驾驶员寻找导向标志的时间,方便驾驶操作 9.交织段长度:是指前一个立体交叉的匝道上车辆驶入主线的合流点到后一个立体交叉的 主线车辆驶出至匝道的分流点之间的长度 10.上跨式立交: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立交方式 11.下穿式立交: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立交方式。

12.匝道的设计交通量:指远景设计年限的交通量 13.基本车道数:指一条道路或某一区段内,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要求所必需的一定数 量的车道数 14.车道平衡原则:1)两条车流合流以后正线上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合流前交汇道路上所有 车道数之和减一;2)正线上的车道数应不少于分流后分叉道路上所有车道数总和减一; 3)正线上的车道数每次减少不应多于一 15.变速车道: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 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 二)填空 1.立体交叉是由 跨线构造物 正线 匝道 出入口 变速车道 组成 2.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包括:自然资料 交通资料 道路资料 排水资料 文书资料 其 他资料 3.设计步骤:初拟方案 确定比较方案 确定推荐方案 确定采用方案 (初步设计阶段) 详细测量 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 4.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可划分为 上跨式立交 和 下穿式立交 5.立体交叉按交通功能可划分为 分离式立体交叉 和 互通式立体交叉 6.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分为 完全互通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交织型立交 7.匝道的组成部分包括:驶出道口部分 中间匝道路段部分 驶入道口部分。

8.车辆交错运行的基本形式:分流 合流 交叉 交织 9.驶出道口是由:减速车道 出口 和 楔形端 三部分组成 10.驶入道口是由:入口端 入口 和 加速车道 三部分组成 11.匝道分类: Ⅰ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 ①右转匝道:形式简单,车辆运行方便,直接顺当,行车安全 ②左转匝道:直接式(左出左进)优点:匝道长度最短,可降低运营费用;没有反向迂回 运行,自然顺畅;适应车速高,通行能力较大 缺点:跨线构造物较多,相交道路的双向行车之间须有足够间距;对右行慢车、重车须加速横移到左侧驶出,行车不安全 半间接式:左出右进 改善了左进的缺点,车辆驶出安全方便,但仍然存在左出的缺点; 匝道上车辆略有绕行;驶出道路双向行车道之间须有足够间距右出左进 改善了左出的缺点,车辆驶出安全方便,但仍然存在左进的缺点; 驶出道路双向行车道之间须有足够间距 右出右进 完全消除了左出和左进的缺点,行车安全方便;缺点是左转绕行距 离较长,跨线构造物较多 间接式(环圈式) 特点是右出右进,行车安全,土方填筑是匝道上不需设跨线构造物, 造价低;匝道线性指标差,适应车速低,通行能力较小,占地面积 大,左转绕行距离长。

Ⅱ按匝道横断面车道:①单向单车道②单向双车道③对向双车道④对向分离双车道 12.匝道的组合设计三路立交匝道组合的处理:直行车道局部改线处理、左转匝道交叉点移动处理、左转匝 道交叉点避开处理、左转匝道交织处理、左转匝道平面交叉 处理、四路立交匝道组合的处理:直行车道局部改线处理、移动左转匝道交叉点位置处理、左 转匝道交叉点避开处理、左转匝道交织处理、左转匝道平面 交叉处理、 13.匝道的设计依据主要有:立交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通行能力立交的等级是确定匝道计算行车速度的主要依据,匝道的计算 行车速度和设计交通量是确定匝道线性指标和匝道横断面几 何尺寸的主要依据,而匝道的通行能力是检验匝道适应交通 的能力 14.设计通行能力包括:正线的通行能力、匝道的通行能力、交织路段的通行能力、立体交 叉中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15.匝道的平面设计包括:圆曲线半径 回旋线参数 分流点处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16.匝道的纵断面设计包括:最大纵坡 竖曲线最小半径 分流点附近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 度 17.匝道的横断面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组成中间带部分(对向分离双车道) 14.匝道的端部包括:出入口 变速车道 辅助车道。

三)简答 1.立体交叉的作用: 1.一条高速道路上的立交:立交在一条高速道路上起着吞吐交通量的作用;立交又起 着梳理及控制车流的作用,通过高速道路出入口的立交使全部车流渠化 2.单个立交:在交叉口采用立交是消除冲突点最有效的措施;它使相互冲突的车辆 互补干扰,为高速、安全、大量行车提供可靠保障;城市道路上的立交既保证了机动车的 行驶速度,又保证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安全,同时也作为某地区的代表工程2. 公路立交与城市道路立交共同点:在其作用、主要组成部分和设计方法是基本相同的 公路立交与城市道路立交的不同特征表现:1.公路上一般为收费立交,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少;而城市道路立交一般不收费,可供 选择的形式较多2.公路立交一般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立交形式简单,以二层式 为主;城市道路立交须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立交形式复杂,以多层式为主3.公路立交一般间距较大,相互之间干扰较小;城市道路立交间距较小,匝道不易布置,相互之 间的影响较大4.公路立交的计算行车速度比城市道路立交的高,相应的地形线指标高, 占地面积也大5.城市道路立交用地限制较严,往往采用非标准型立交;公路立交用地限 制较宽,多采用标准型立交。

6.城市道路立交受地上、地下各种建筑物和管线的影响大; 而公路立交受这一方面的影响小7.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更多地重视美观问题8.城市 道路立交设计须考虑施工时,便于维持现有交通和快速施工;而公路立交施工时场地多不 受限制,交通方便9.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的排水系统复杂10.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 立交更重视绿化3.简述立体交叉的设置原则 答:①以道路网规划为依据;②消除拥挤和阻塞;③消除事故;④地形适宜;⑤交通量大; ⑥经济上有效益4.简述影响立体交叉定位的因素 答:①立体交叉的交通性质和交通量分配;②与其他设施的关系;③立交所在地的地形、 地物条件;④主线的线形5.高速道路与城市连接地点的选择所遵循的原则? 答:①连接地点应靠近城市,但不能进入或经过市区;②连接地点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 合,并与城市道路规划和布局相配合,成分发挥城市道路网作用和交通集散作用;③有利 于高速道路上汽车的集散;④有利于交通管理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布设;⑤有利于环境保护6.简述影响立交间距的因素 答:①交通密度;②相邻立交之间的交织段要求;③标志和信号布置的要求;④驾驶员驾 驶顺适的要求;⑤经济上的考虑7.典型立交形式: Ⅰ三路全互通式立交 喇叭形立交 优点:除环圈式匝道外其他匝道能提供较高速的半定向的运行; 只需要一座跨线构造物; 没有冲突交织通行能力大; 结构简单形式美观行车方向容易辨别。

缺点:环圈式匝道线型差、车速低,若提高车速占地大; 左转弯车绕行距离长 ② 子叶式立交 优点:一座跨线构造物,造价低; 匝道对称布置,造型美观; 缺点:环圈式左转匝道半径小,线型较差 ;左转弯车绕行距离长;正线上存在交织③ Y 形立交 定向 Y 形立交 优点:对转弯车辆能能提供直接无阻的定向运动,行车速度高通行能力大; 转弯行驶路径 短捷,运行流畅,方向明确; 正线外侧不需要占用过多土地; 缺点:正线双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以满足匝道横断面布置要求; 当正线单向 有两条以上车道时,左侧车道为超车车道或快速车道,使左转弯车辆由行车道的左侧快速 分离或汇入困难; 跨线都造物较多,占地较大,造价高 半定向 Y 形立交 优点:对左转弯的车辆提供较高速的半定向运行,通行能力较大; 各方向运行明确不会发 生错行情况;正线外侧占用土地少; 左转弯车辆由道路右侧分离或汇入,运行方便,正线 不必分离; 缺点 匝道修建运行较定 y 长,需要跨线构造物大,占地大造价高 Ⅱ 四路全互通式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1.1 普通苜蓿叶式立交: 优点:交通运行连续而自然; 无冲突点,无需设置信号控制; 可由部分苜蓿叶式立交分 期修建而成; 仅需一座跨线构造物; 缺点:左转弯车辆车辆绕行距离较长,立交占地较大;环圈式左转匝道线型差,行车速度 低; 主线存在交织运行; 正线上为双重出口,其中左转匝道出口在跨线构造物之后,使 标示复杂; 为设置的交织车道或者变速车道使跨线构造物长或宽度增加 1.2 带集散车道的苜蓿叶: 优点:使交织段从高速道路上转移到车速较低的集散道路上,减少了对交通的影响,提高 了行车的安全; 使高速公路上双重的出口或入口转变为单一的出口或入口,大大简化的交 通标识; 比普通的苜蓿叶交叉交通量更大; 各左转右转弯车辆运行自然流畅; 缺点:在环圈式匝道半径相同的情况下比普通占地面积大; 跨线构造物因跨度而造价增加 X 型立交 优点:各转弯方向车辆运行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转向明确; 单一的出口或入口,便 于车辆运用和简化标志; 无交织物冲突行车安全 ; 缺点:层多桥长,造价高; 占地面积大,在城区难实现 定向立交 优点:匝道转弯半径大,行车方向明确,路径短捷; 能为转弯车辆提供定向的高速运行, 通行能力大;无冲突点,行车安全 ; 缺点:存在左侧分离左侧汇入困难; 正线双向行车道之间必须拉开足够距离,直行车辆略 有绕行; 跨线构造物数量大 层次高占地面积大造价高8.影响立交形式选择的因素 答:道路条件:相交道路性质、任务、等级;相交道路计算行车速度;近远期结合方面的 要求;确定实行的收费制体系;投资额以及可提供的用地范围;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的意 见。

交通条件:交通量及交通组成;交通发展预估;交通网现状及规划;交通设计能力 自然条件:地形状况、地址资料、水文资料、气象资料 环境条件:用地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周围建筑设施现状、文物古迹保护区9.简述立交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答:1.立交的形式首先取决于相交道路的性质、使用任务和远景交通量等2.选定的立交形 式必须与立交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相适应3.形式选择要全面考虑近远期结合4. 形式选择必须要考虑是否收费问题和实行的收费制5.形式选择应从实际出发,采用新工 艺提高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6.形式选择和匝道布置要全面安排,分清主次7.形式 选择应与定位相结合8.在城市道路上,立交形式应简单,占地面积应少10.简述立交形式选择的方法步骤? 答:①确定立交的基本形式;②立交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③立交方案比较11.简述左转匝道的布置特点 答:独立性:每一种左转匝道都具有独立使用的特性 对称性:不同对称性的左转匝道,可以相互组合成对称的、造型美观的立交 组合性:各种基本形式的左转匝道可以相互组合成许多不同形式的立交 可达性:任何一个行车方向需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局域性: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12.简述匝道的设计依据 答:①立交的类型②计算行车速度(设计速度)③设计交通量④设计通行能力13.简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