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与土地我国人口与土地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 国土面积:陆疆 960+海疆 299.7 万平方公里人口:135404 万人(2012 年)2007 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37 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 600 人上下我国的耕地人均只有 1.38 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 40%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1 年,在中国大陆上居住着1,339,724,852 人(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相当于欧洲或非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的人口总数中国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为 130 人,且分布很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 400 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为 200 多人;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 10 人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 1339724852 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 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 552300 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 人。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 11 月 1 日零时的 1265825048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3899804 人,增长 5.84%,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 30 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1)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我国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世界第三大国,不可言小但我国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 12 亿多人口,平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10 多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三倍我国东南部部分省平均人口密度甚至达到每平方公里 600 人上下更为严重地是,我国的耕地数量只有 14.32 亿亩(1996 年底统计数) ,仅占全部土地面积的 10.4%,人均只有 1.17 亩多,不足世界人均耕地(3.75 亩)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人均土地资源才是直接关系一国人均国民收入、土地产品产量的重要指标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东西跨滨海湿润区、半湿润区、内陆半干旱区、内陆干旱区,导致了我国地貌、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形成了多样地形。
从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东部广大平原、丘陵,到西部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地、高原和盆地,山多于平原据统计,我国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 33%,丘陵占 10%,高原占 26%,盆地占 19%,平原仅占 12%按广义标准计算,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部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平原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农业人口和耕地在山区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林牧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结果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总体水平差按照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我国土地一般可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面积大致相等的两大部分这条等降水量线习惯上称为“瑷辉—腾冲”线,即由黑龙江省瑷辉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省腾冲止瑷辉—腾冲”线东南部为湿润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2.2%) 、半湿润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7.8%) ;西北部为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19.2%)和干旱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30.8%) “瑷辉—腾冲”线以南地区,由于受季风环境影响,雨量充沛,并随纬度高低和距海远近,年降水量变动于 400—2400 毫米间,干燥度(最大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一般低于1.5;雨热同期,全年降水量 80%集中于作物生长活跃期。
“瑷辉—腾冲”线以北地区,降水量一般小于 400 毫米,低者仅几毫米,干燥度大于 1.5,甚者超过 20因此,全国 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一半以上的林地分布并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人口、工业也都集中于东南部地区现有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不到 40%,还有近亿亩耕地坡度在 25 度以上,需要逐步退耕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全国 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和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和土地利用上的显著差异4)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后备土地资源潜力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已利用的达到 100 亿亩左右,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土地是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以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我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可利用的土地大多已耕种,可利用尚未利用的土地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大多质量差,开发难度大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还有土地后备资源 18.8亿亩,但其中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的宜农荒地仅约 5 亿亩,而其中宜耕荒地资源只有 2.04 亿亩。
在这全部 5 亿亩宜农荒地中,现为天然草场的约占 40%,即 2 亿亩这些荒地即使开垦,一般也应用于种植饲草、饲料另有 1 亿亩荒地零星分布在南部山丘地区,应主要用于发展经济林木实际上可开垦为农用地的不足 2 亿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开垦后仅可得耕地 1~1.2 亿亩,摊到我们每个人头上,人均也不足 0.1 亩此外,目前还有部分工矿废弃地,但可复垦为耕地的数量不大根据现有开发复垦能力,我国今后 15 年最多可开发 8000 万亩土地5)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土地浪费严重,人地矛盾尖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土地产出率水平较低这不仅表现在农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尚有提高潜力上(与世界发达国家或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每亩单产低 100 公斤) ,而且也表现在非农业建设用地产出率很低上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很多地区每平方公里只有 1 亿多元,有的地区更低;城镇土地至少有 40%以上的潜力可挖,城市用地人均达到 133 平方米,比我国目前规定的人均 100 平方米的控制指标高出 30%;村镇居民人均用地达到 190 平方米,超过人均用地控制指标高限(150 平方米)27%;建设项目用地普遍征多用少,闲置浪费严重,据统计,到 1996 年底,全国共闲置土地 174.75 万亩,占实际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8%,其中耕地 94.2 万亩,占闲置面积 54%,闲置耕地中有 51.8 万亩已无法耕种。
近些年,我国人口每年以 1000 多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以数百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现在年粮食需求为 5200 亿公斤,而近年来粮食年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5000 亿公斤水平,缺口在 200~700 亿公斤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6~1995 年间,我国粮食净进口为 4165 万吨,年均净进口 416.5 万吨按目前我国平均亩产量计算,生产 416.5 万吨粮食需要 1000 万亩耕地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畜产品、奶制品的需求也迅速增加据估算,我国仅猪的存栏数就将从十多年前的 3.07亿头,增加到 2000 年时的 5.1 亿头,而每头猪起码要吃 2 公斤粮食才能长 0.5 公斤肉饲养业对粮食的需求使粮食生产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近年来,我国工业用粮年需新增大约 1200 万吨,而工业所用农产品原料绝大部分来自于耕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近期、远期奋斗目标,要求 2000 年完成“三个一千”的农业增产工程,即粮食增产 1000 万斤,棉花增产1000 万担,肉类增长 1000 万吨。
这一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切身生活,也根本取决于我国耕地的产出水平在目前农业科技水平的条件下,确保足够多的耕地面积是唯一选择即使从长远目标来看,我们也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确保我国人民生活和生产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需求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的方针,并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写进了新修订通过的《土地管理法》 ,成为我国第一个写进法律的基本国策3.1 人地矛盾突出我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1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只占世界人均数的 29%,是澳大利亚人均土地的 1.8%,加拿大的 2.4%,俄罗斯的 7.0%,美国的 21%人均在世界排序中显然居后全国人均土地、人均耕地、人均有林地和人均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 60%-80%,在全世界 16O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 120、第 114、第 120 和第 84 位近些年,我国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从 1997 年到 2003 年的 7年间,我国耕地从 19.5 亿亩锐减到 18.5 亿亩,而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却年均增加 1000 万人我国虽有 9.6 亿公顷的土地资源,但人均占有的陆地面积只有0.74 公顷,远低於世界人均 2.46 公顷的水平。
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预测, “到 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6 亿,而耕地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因素,将减少到 18 亿亩左右,人均耕地将不足 1.2 亩,届时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4.5.1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快,耕地大量流失我国目前城市用地与人口增长率之比为 2.29:1,是合理值(1.12:1)的 2 倍多;现有的 622 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共 17340 平方公里,人均占地 133 平方米,高于规定标准人均 100 平方米的有400 多个据典型调查,城市建成区内现有空闲土地约占 17%,推算全国约为 15%左右总量约为 400 万亩4.5.2 农村非农建设用地严重超标,居民点与乡镇企业占用大量耕地全国村镇建设用地约为 16 万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高达 192 平方米,超过规定标准(120 平方米)58%;同时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 “空心村”现象日渐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争相圈占大院,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 1/3,造成大量土地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