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范缜神灭论

凹**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39KB
约6页
文档ID:167899602
范缜神灭论_第1页
1/6

范缜神灭论一 : 范缜与《神灭论》范缜  范缜著额《文集》十五卷,大都散佚传世者除《神灭论》外,另有《答曹舍人》等四篇,收于《弘明集》与《全梁文》中其生平主要见于《梁书》和《南史》  传世名篇  神灭论  【题解】  《神灭论》作于南朝萧齐永明年(483—493)中是时,南朝佛教盛行,以致为祸国民范缜于“风惊雾起,驰荡不休”之时,以偶然论观点痛斥因果报应论,反对宣扬佛教,终作《神灭论》一文  【原文】  或问予云:“神灭,何以知其灭也?”答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问曰:“形者无知之称,神者有知之名,知与无知,即事有异,神之与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闻也答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问曰:“神故非质,形故非用,不得为异,其义安在?”答曰:“名殊而体一也  问曰:“名既已殊,体何得一?”答曰:“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问曰:“刃之与利,或如来说,形之与神,其义不然何以言之?木之质无知也,人之质有知也,人既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岂非木有其一,人有其二邪?”答曰:“异哉言乎!人若有如木之质以为形,又有异木之知以为神,则可如来论也。

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问曰:“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人而无知,与木何异?”答曰:“人无无知之质犹木无有知之形  问曰:“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答曰:“是无知之质也  问曰:“若然者,人果有如木之质,而有异木之知矣答曰:“死者有如木之质,而无异木之知;生者有异木之知,而无如木之质也  问曰:“死者之骨骼,非生者之形骸邪?”答曰:“生形之非死形,死形之非生形,区已革矣安有生人之形骸,非有死人之骨骼哉?”  问曰:“若生者之形骸非死者之骨骼,死者之骨骼,则应不由生者之形骸,不由生者之形骸,则此骨骼从何而至此邪?”答曰:“是生者之形骸,变为死者之骨骼也  问曰:“生者之形骸虽变为死者之骨骼,岂不因生而死,则知死体犹生体也答曰:“如因荣木变为枯木,枯木之质,宁是荣木之体!”  问曰:“荣体变为枯体,枯体即是荣体;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答曰:“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又荣木不应变为枯木,以荣即枯,无所复变也荣枯是一,何不先枯后荣?要先荣后枯,何也?丝缕之义,亦同此破。

  问曰:“生形之谢,便应豁然都尽,何故方受死形,绵历未已邪?”答曰:“生灭之体,要有其次故也夫欻而生者必欻而灭,渐而生者必渐而灭欻而生者,飘骤是也;渐而生者,动植是也有欻有渐,物之理也  问曰:“形即是神者,手等亦是神邪?”答曰:“皆是神之分也  问曰:“若皆是神之分,神既能虑,手等亦应能虑也?”答曰:“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而无是非之虑  问曰:“知之与虑,为一为异?”答曰:“知即是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  问曰:“若尔,应有二虑虑既有二,神有二乎?”答曰:“人体惟一,神何得二  问曰:“若不得二,安有痛痒之知,复有是非之虑?”答曰:“如手足虽异,总为一人;是非痛痒虽复有异,亦总为一神矣  问曰:“是非之虑,不关手足,当关何处?”答曰:“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问曰:“心器是五藏之主,非邪?”答曰:“是也  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答曰:“七窍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  问曰:“虑思无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有所司无有能虑者,是以知心为虑本  问曰:“何不寄在眼等分中?”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眼何故不寄于耳分邪?”  问曰:“虑体无本,故可寄之于眼分;眼自有本,不假寄于佗分也。

答曰:“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  问曰:“圣人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答曰:“不然金之精者能昭,秽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宁有不昭之秽质又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龙颜、马口,轩、皞之状,此形表之异也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所未敢安  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者,敢问阳货类仲尼,项籍似大舜,舜、项、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邪?”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鸡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人故宜尔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虽貌无益  问曰:“凡圣之珠,形器不一,可也;圣人员极,理无有二,而丘、旦殊姿,汤、文异状,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形谢神灭,理固宜然,敢问《经》云:‘为之宗庙,以鬼飨之’何谓也?”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弭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谓矣。

  问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索》著其事,宁是设教而已邪?”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强死者众,不皆为鬼,彭生、伯有,何独能然,乍为人豕,未必齐、郑之公子也  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又曰:‘载鬼一车’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有鬼焉,幽明之别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邪?”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余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阙于周急,归德必于有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故舍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三 :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材料中二人的观点都是对_______的回答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B.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山东省同步题D考点:考点名称: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关于“意识”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误区警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但有了人脑,意识并不会自行产生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界意识并不能直接引起具体物质形态的变化,它借助于实践这一环节促使事物的变化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是指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具有独立性 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等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正确理解意识:(1)意识的内容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3)意识从性质上来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错误意识的内容也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能说“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说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5)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自生的,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2)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体感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属性的概括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间接的但又是更为深刻的反映具体感受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具体感受的区别只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根源于过去、现在的客观存在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超前”反映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者关系如图所示: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