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下的仿真实践教学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6.53KB
约5页
文档ID:291153459
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下的仿真实践教学_第1页
1/5

    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下的“仿真”实践教学    【摘要】助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注重简单的技能操作及训练,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医院对助产士的要求为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更好对接,我们建立了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对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模拟病人、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产房实际工作环境,按照助产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实践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训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由学校统一组织毕业综合能力考核对两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助产专业 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 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G712 A 2095-3089(2017)52-0168-02助产专业在我国继续教育体系中从属于护理专业,没有自身的专业体系,也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专业教育的落后导致助产士严重不足我国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仅为1:40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000[1]全球缺70万助产士,我国缺乏30万左右我国剖宫产率在2010年已达46.2%,是迄今文献报告中剖宫产率最高的国家[2],近几年某些城市的剖宫产率已达到60%以上,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所设的15%的警戒线。

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是助产士匮乏[3]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能独立处理低危妊娠正常分娩的助产士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教学是实现助产士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使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更好对接,我们按照国家规定的一级产房和待产室的基本设备要求,建立了助产专业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下进行“仿真”实践;对照组的实践设备同实验组,但采用传统教师讲授后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实践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具体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级助产专业学生342名作为研究对象,按学号单双号分组,单号为实验组(171名),双号为对照组(171名)两组均为女生,年龄16~19岁,平均年龄(17.66±0.69)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授课教师均具备助产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教材采用《护理实践教材·妇产科护理分册》两组教学内容、实践设备一致,实践结束后的理论、实践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一致2.方法(1)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教师对相关教学模型予以针对性操作演示,对每项技能的物品准备、操作步骤、禁忌证、适应证以及注意事项予以讲解,然后分组练习。

2)实验组实验组采用标准化模拟病人[4]、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产房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互为助产士和产妇进行互动式训练学生从与产妇沟通、把握产妇心理开始,到对模拟产妇进行观察、评估、实施正常分娩的接生及产后观察等一系列技能操作都在高“仿真”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病人由教师挑选并培训部分学生扮演3.结果评价两组学生实习前均接受学校统一组织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考核评分过程采双盲法4.数据处理两组学生的成績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讨论导致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持续上升的最根本原因是助产士匮乏,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助产士是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我们在添置相关实训设备,建立模拟产房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让实验组学生进行互动式高仿真训练,突破仅限于感性认识、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建设是助产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平台,设备简陋无疑会影响到实验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我们适当添购了现代化的多种医学模型,如胚胎发育模型、新生儿模型以及产前检查孕妇腹部四步触诊仿真模型、孕妇难产仿真模型、妇科检查的相关训练仿真模型等通过这些仿真模型和场景模拟,学生的训练过程中可以高效对接工作过程Reference:[1] 简雅娟,赵平,甘西西.助产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33-834[2] 李雷边.择期剖宫产与新生儿结局[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24[3] 庞汝彦.我国助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J]. 中华护理教育, 2010, 07(7):293-295.[4] 张林香.标准化病人在助产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 2017, 35(3):102-103.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