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

zw****58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2MB
约78页
文档ID:56950226
广东高三地理高考临门一脚_第1页
1/78

科学备考 迎接挑战,2011年广东地理备考思路,广东高考十余年来历经多次改革 “大文大理”模式 “3+X”模式 “3+综合+X”模式 “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 “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1999年以前,广东高考基本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用统一的方案从1999年开始,广东成为了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高考方案开始了高密度的改革 1999年:3+X 1999年,广东省进行“3十X”方案试点,采取语、数、英3门算总分,外加一个“X科”作为录取资格线 背景和理由:在总结多年经验和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在高考科目中设置综合科目的设想,于1998年下半年提出了“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广东成为第一个试点设置X科,一方面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次,让高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需要自行确定“X”科目,有助于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01年:3+综合+X 2001年,广东高考增加 背景和理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考生学习偏科、知识结构残缺不全的现象,同时,引导中学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综合”强调学科渗透,强调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能较好地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各科基础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综合+X”高考方案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各“X科”考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差别较大,各“X”科的标准分不等值,造成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考生上不了线,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考生反而能上线的偏差;二是“大综合”科目的考试,既没有完全达到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选拔作用,而学生的备考负担比较重2007年:3+文/理基础+X 2007年,开始采用“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考试模式,恢复了文理科的区别,文理科分开划线录取计分方式从标准分恢复为原始分,开始采用综合素质测评 背景和理由:此次改革主要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高中从2004年实施新课改,学生2007年刚好参加高考新方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并适应新课程教学需要,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空间 2008年,志愿填报从考前填报改为考后知分填报 背景和理由:广东考前填志愿坚持了很多年,随着社会舆论对于考后知分填报的呼声越来越高,在2007年试行专科部门考后填报的基础上,2008年全面改革了志愿填报方式。

2010年:3+文/理综合2010年,实施3+文/理综合模式,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与录取挂钩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测评共同作为考生学业测评的依据背景和理由: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既要有利于促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中学生基础知识全面发展,防止高中学生过早“偏科”,又要体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当地将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分离,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高考的负担和压力同时,也是因为教育部对新课程省份高考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省高考方案应逐步统一到教育部的要求上来而取消X科可以实现高考分数的真正公平,避免选考科目不同造成的成绩不均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 分值政、史、地各100分(满分300分)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分 其中 :地理为1—11题,分值44分 非选择题:共6题,满分160分 其中:地理为40—41题,分值56分,地理:考察范围增1模块对比X科年代,2010年高考地理的考察范围扩大,从原来的4个模块扩大至5个 (1)考试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其一,《旅游地理》被《城乡规划》取代;其二,《环境保护》内容有较大调整;其三,《城乡规划》与《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不尽相同。

环境保护在2009年《考试说明》基础上删除的内容,①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③自然资源的概念和主要类型④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⑤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应对措施⑥非可再生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环保措施⑦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产生的问题、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⑧环境管理的概念、基本内容和手段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和全球合作行动⑩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有的态度、担负的责任和应采取的行动,城乡规划 在《地理课程标准》基础上删除的内容,①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②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③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④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⑤城乡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⑥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⑦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010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研读考试说明,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会制定关于高考的考试大纲,用以规范高考的内容与形式。

《考试说明》就是对考试大纲的官方解说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之后,各命题地区开始有自己对考试大纲的解说无论是全国题,还是分省题,每年的题目内容与形式都必须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和当年各自地区的《考试说明》的规定高考实行分省命题是教育部多年倡导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文革”中断高考10年后,1977年、1978年实行分省单独命题,1979年后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上海(1987年)、北京(2002年)率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2004年起全面实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的高考模式《考试说明》的内容 Ⅰ. 命题指导思想 Ⅱ. 考试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Ⅲ. 考试形式 Ⅵ. 试题难度 Ⅶ.题型示例,1.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强调命题时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学习能力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性的信息解读,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建立联系→认识和说明问题→分析问题(区域),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正确描述地理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地理特征→把握本质,并正确阐释→科学意义完整的描述和阐释(渗透地理观念),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对能力要求变化的体会 (1)过去的“记忆、理解、应用”是学习的基本能力要求,比较空泛一般,不能作为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2)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要求反映区分度,区分高考能力的差异,必须有适应选拔功能的较高标准(每项分三个层次);,(3)能力要求的安排是从审题—思考—组织答案—回答问题,符合考生答题思维顺序考核重点:主干知识重组、迁移(理解和应用) 备考:构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或网络(地理知识和联系)节、章、单元、学科知识结构 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并形成稳定的认识品质,避免片面性—辨证性 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1. 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 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

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2.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主旋律。

考查考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试题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分析原因类这类试题考查考生分析原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能力和素养②比较差异类在比较地理事物时首先要找出其相同要素,如成因、特征、分布等方面;其次,要从要素的具体内涵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异③描述叙述类准确描述一个地理事物,要从组,A.关注主干知识,突破重难点实行政、史、地三科合卷后,地理试题的题量由2009年的20道单选题、10道双选题、7道综合题(选修为二选一),压缩到11道单选题、2道非选择题试题的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二,但考试范围和内容并没有压缩(选修有较大调整)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策略,这样势必让考试内容更加集中在主干知识上,因此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和价值的内容,一定会成为2010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如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图的判读; 日照图的判读与综合运用; 天气系统图的分析; 气候类型的判断以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循环和水资源问题; 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规律与生态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人类在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空间格局的区位分析; 城市化问题与城市规划;区域国土开发与整治; 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对这些问题应该以一定的知识为线索,进行逐一梳理和重新整合,采取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逐一巩固和提升B.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理图表的分析、判读,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主旨近两年的新课标地理试题在重视理解能力考查的同时,强化了对获取信息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