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正强化改善智障儿童缄默行为的个案研究 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姗摘 要:正强化是通过强化物来鼓励良好行为从而增加良好行为发生频率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在特殊教育学习中被广泛运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给儿童身心带来一定影响,教师只有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基本要求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关键词:正强化,智障儿童,缄默行为一、研究目的了解利用正强化影响儿童行为的过程和效果,当个体的良好行为已经能够有所表现,只是在程度上尚属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利用正强化来增强这些良好行为,提高良好行为出现的频率二、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即选择一个典型行为案例,以某一时间段作为观察矫正依据,逐步实施正强化技术,进行过程控制,探究正强化技术与影响个案上儿童缄默行为的关系三、研究过程与步骤3.1个案基本情况及行为分析 刘兴,男,13岁,现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五年级,医院诊断为中度智障该生上课的时候常常发呆,而且从不发言,被点到回答问题时就会眼睛盯着老师不说话,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才肯发出微弱的声音平时下课后总是自己呆坐,或在走廊上看别人玩耍据家长所言,刘兴放假在家多半一个人呆着,从不轻易开口3.2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由于个案的缄默行为习惯形成已久,非短时间内所能改善的,所以采用逐变标准设计。
2)确定目标行为:每节下课时间为十分钟,所以以十分钟作为计量单位,然后再计算每十分钟的平均说话数3)明确终点行为:为了使终点行为切合实际,在全班儿童中抽样指定三位儿童(王某、谭某、潘某)作为参照标准,结果得知每十分钟下课时间平均说话数为19.5句因此,终点行为确定为:在十分钟的下课时间内说话句数能提高到20句3.3行为影响过程(1)基线阶段现场观察个案的行为表现,时间为一周,在不告知、不给于任何强化的情况下计算在每节课下课十分钟时间内的说话句数结果见表1表1 说话句数记录表(基线阶段) 天数节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一001001二000200三010001合计011202平均00.30.30.700.7(2)实验处理阶段本阶段持续4周,分为4个增强阶段为引发终点行为的发生,安排以下4种情景:①安排课间时间与老师相处;②帮助老师做事进一步使其产生成就感,引起同学的注意而消除其退缩心理;③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作业由该生负责传达给全班同学;④老师上课期间随机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增强他的信心阶段一安排情景①②,强化物是社会性强化物(微笑,击掌,拥抱等);阶段二安排情景①②③,强化物是消费性强化物(糖果、薯片、水果等);阶段三安排情景②③④,强化物是拥有性强化物(玩具,花,水彩笔等);阶段四安排情景③④,强化物是操作性强化物(画画,大气球,跳绳等)。
四、实验结果(1)基线阶段:每天十分钟课间活动的说话句数,平均只有0.47句2)强化阶段:此阶段持续4周①阶段一:阶段目标是平均每节(十分钟课间)说3句话在第一天时,平均只说了2句,未达到要求在老师的鼓励下后五天的说话句数均在3句以上,整个阶段平均每天为3.16句,获得了阶段强化物②阶段二:阶段目标是平均说6句话,该生除前两天未达到标准外其余四天均在6句以上,整个阶段平均每天为6.16句③阶段三:阶段目标是平均说10句话在此阶段中该生每天都能达到这一目标,整个阶段平均每天为11.66句④阶段四:阶段目标是平均说16句话除第一天未达到标准以外,其余各天的说话数均在16句以上,整个阶段平均每天为16.83句⑤刚开始该生的说话句数与班上的参照标准相差极为悬殊,但由于该生的不断努力已提高到平均16.83句,两者只差3句左右虽未达到终点目标,但只要继续付出耐心和时间就一定能够改善该生的缄默行为五、问题与讨论5.1在强化的每一阶段都选择一定的强化物作为激励,强化物的使用上种类多样,从该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强化物,避免种类单一化而使其丧失兴趣5.2由于时间关系,强化阶段所花的时间不长,应坚持不懈让该生不断地努力。
结语:以上就是我在实习中的一些实践,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智障儿童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只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原理来矫正,加上爱心和耐心,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中国临床康复 第24期[2]焦青,袁茵《特殊儿童行为改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福克斯《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石林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