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崇阳县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1.区域位置崇阳县位于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地跨北纬 29°12′~29°41′,东经 113°43′~114°21′之间,东西最长 61 公里,南北最宽 52 公里,总面积1968 平方公里崇阳县地处长江经济开发带和 106 国道交汇区,武汉、长沙、南昌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即北靠赤壁、咸宁,南接通城及江西省修水县,东界通山,西接湖南省临湘市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铁路从西侧经过,最近距离 30 公里;106 国道横贯县境,沿道东距通山县城 54 公里,南距通城县城 48 公里县城沿武(昌)长(沙)公路,北距武汉市 155 公里,东北距咸宁市 68 公里,西北距赤壁市 40 公里,距长江、京广铁路、107 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不到 20 公里,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图 1-1) 图 1-1 百泉地质公园区位图2.气候崇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和多雨,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冬季北风,夏季南风常年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在春末夏初,伏旱少,秋旱多,一般夏季酷热持续时间不长,冬季严寒冰冻少见由于境内地貌复杂和植被差异,低山区与河谷平畈区同季不同温,并形成阴坡、阳坡、山冲、山窝、低山丘陵、河谷平畈等特异小气候。
境内日照时数,全年可照射总时数为 4427—4438 小时,年平均实照 1700—1850 小时局部山谷、山窝受遮蔽影响,日照时数减少 50%以上境内太阳总辐射量年平均为 101—106 千卡/平方厘米,分布状况同日照基本相同,各地变率差别不大境内气温的时空分布,随着四季交替和地形海拔高程不同,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是:隽水两岸河谷平畈区16.2—16.9℃;丘陵区海拔 200 米 15.5℃,海拔 400 米 14.8℃;低山区海拔600 米 13.8℃,海拔 900—1000 米 10—11℃境内各地无霜期之长短,系根据地形海拔高程而异,以日最低气温≤2℃为霜日标准,无霜期年最长 300 天(1980 年) ,年最短 227 天(1957 和 1958 年) ,两者相差 73 天海拔高程200—400 米的丘陵区,无霜期 235—244 天海拔高程 1000 米的低山区,无霜期仅 190 天左右河谷平畈区比低山区无霜期多两个月左右境内年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别较大年平均降水量 1460—1570 毫米,东南部、中部偏南和西北部一带 1500—1570 毫米,属多雨区;西南隅北和东北部 1400—1500 毫米,属少雨区;其余介于两者之间。
3.地貌拟建的崇阳百泉地质公园位于中扬子板块中部,江南古陆北缘,幕阜山复背斜北翼,地处幕阜山系的大幕山、大湖山、大药姑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各时代地层保存相对较好,地层从中元古界、震旦系-早、中三统以及白垩-第三系地层均有发育以路口断裂为界,北侧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自前震旦纪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南侧属于江南地层分区二者在寒武纪-奥陶纪之间形成的地层差异显著崇阳县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愈远愈高,古喻“天城之乡” 隽水自西南向东北流,汇集千溪万壑,冲也瓶瓮之喉的壶头峡,流入赤壁内陆水水库沿隽水有其支流下游两岸,阡陌纵横,田畴平沃,为中生代印支运动褶皱断裂所造成的背斜轴部地堑式断块盆地崇阳盆地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缘高程多在海拔 500—800 米间,雨山主峰海拔 1029.0 米,为邑东最高峰,五峰耸立云霄,绵亘数十里南缘高程多在5—1200 米间,大湖山主峰海拔 1238.9 米,华罗寨主峰海拔 1165.4 米,东门土地坳主峰海拔 1161.7 米,三界尖主峰海拔 1012.5 米,并列为邑南最高峰诸山峰峦竞起,逶迤横亘成鄂之南屏和崇阳县屋脊西缘高程多在海拔 500—800 米间,九脚岭主峰海拔 967.8 米,五山尖主峰海拔 917.5 米,为县西高峰,两山南北延伸成湘鄂两省嶂界。
北缘高程较低,多在海拔 500—700 米间,隽水西岸,金子山主峰海拔 716.8 米,东岸葛仙山主峰海拔 624.7 米,铜鼓山主峰海拔 700.4 米,潘油岭主峰海拔 716.1 米,金龙尖主峰海拔 700.0 米,群峰平缓伸展为崇阳与赤壁、咸安的天然屏障山地受强烈切割侵蚀,山顶扁圆,山坡陡峻,且多为直形式凸形斜坡,坡度多在 35-50 度间,山谷内有不同层次的堆积物中部丘陵海拔高程在 100—500 米间,坡状起伏,绵延不断,与四周低山连接成盆地侧壁隽水两岸河谷平畈,海拔高程在 100 米以下县境最低点壶头峡口岸海拔高程 39.0 米,与最高点大湖山主峰相比,相对高差 1199.9 米,构成境内特异的四周环山,中展平畈的地貌景观图 1-2 崇阳盆地全景图4.水文崇阳大小河流达 50 条以上,呈树枝状分布全境,且均属山溪性,除金沙板坑小溪向北流入赤壁境外,其余均汇流隽水,注入长江名川有一水(隽水)一峡(壶头峡)五河(堰市河、虎爪河、青山河、高堤河、大市河)九港(台山港、泉湖港、桂口港、梓木港、肥田港、香山港、黄沙港、崇阳港、东流港) 境内主干河流是隽水隽水为长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
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干流全长 183 公里,崇阳县境内约 67 公里全流域面积 3950 平方公里,崇阳县境内约 1961 平方公里自崇阳西南隅天子窝入境,于天城镇东急拐向北,经壶头峡流入赤壁市境后,改向西北,在嘉鱼县陆溪口注入长江隽水为崇阳县母亲河,生命河,沿隽水两岸为崇阳县的肥田沃土,崇阳人民世代在隽水两岸繁衍生息图 1-3 崇阳金沙水域风景图5.土壤区内土壤类型丰富,海拔 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广泛地分布着地带性红壤,但由于生物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类型,其红壤化过程已不十分典型,土壤类型均属于红壤土类中的棕红壤亚类,是红壤向黄棕壤的过渡类型从北至南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大体是:潮土-水稻土-棕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其间镶嵌一部分石灰(岩)土,紫色土等由于受地貌、地形、母质、海拔等因素的影响,土壤垂直分布明显幕阜山地海拔500 米以下为棕红壤,500-800 米为红黄壤,800-1200 米为黄棕壤,1200 米以上为草甸土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2008 年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42 亿元,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17270 万元,增长 2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10738万元,增长 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7.53 亿元,增长 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7.6 亿元,增长 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913 元,增加 58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927 元,增加 1134 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5%。
崇阳县工业经济已初具规模,发展较快全县现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 237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 7 家,外商独资企业 1 家初步形成以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业,以医用纱布为龙头的纺织业,以白板纸为龙头的造纸业,以麻花加工为龙头的副食加工业,以煤炭为龙头的矿产业,以剪板机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第三节 历史沿革1.崇阳县沿革历史崇阳古代为三苗园地,春秋时属楚国疆域,秦时犹无县名,县境隶荆州长沙郡西汉初,在今湘鄂毗连地区置下隽县,治所在崇阳县境内北宋开宝八年(975) ,本县始名崇阳,属湖北路,因县治在县龙少祖——大集山之阳 《读史方舆纪要》谓:诸山丛,故县有崇阳之名宋仁宗曾封其生母李宸妃为崇阳县君,熙宁五年(1072)析通城镇为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 ,崇阳、通城复并,十五年后复析元代,崇阳县属湖广行省武昌路明、清两代,崇阳属湖北省武昌府中华民国,崇阳县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建国初,崇阳县属湖北省大冶地区,1952 年属湖北省孝感地区;1958 年,孝感地区撤销,崇阳政属武汉市;1961 年 12 月,崇、通复分治,恢复孝感地区,辖崇阳县;从 1965 年起,崇阳县划归咸宁地区,建置沿袭至今,归咸宁市管辖。
2.崇阳县地学相关科学研究历程园区位于扬子板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众多中外学者先后对其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大致有沟弧盆体系(郭令智等,1986;水涛等,1986;徐备,1990)、地体构造(徐备等,1992;马长信等,1992;舒良树等,1995),碰撞混杂岩带(许靖华等,1987;李继亮等,1989;李继亮,1992;马荣生等,1994;曾勇等,1999)等观点;造山带形成时间,大多认为形成于新元古代(郭令智等,1986;水涛等,1986;徐备,1990;徐备等,1992;马长信等,1992;马荣生等,1994;舒良树等,1995),少数认为形成于中生代(许靖华等,1987;李继亮等,1989;李继亮,1992)或新元古代一古生代(曾勇等,1999)0 1:25 万南昌市幅、上饶市幅、景德镇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以“造山带理论”为指导,对该区中元古代地层组成、岩石化学和变形变质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重新划分,在碰撞混杂岩带的基础上恢复了其“双列岛弧造山模式” ,认为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晋宁早期俯冲和晚期碰撞两个造山阶段是否存在前震旦纪物质记录是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许靖华教授早在 1980 年用薄壳板块构造模式解释华南大地构造,并提出“板溪群”属混杂堆积,是受了侵蚀的推覆体的残留体(许靖华等,1987)、飞来峰(许靖华,1987),无疑是对原“江南古陆”这一大地构造属性的挑战。
但这一全新观点的提出并未得到广泛的支持,相反,许多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学的新证据却排斥这种观点(任纪舜,1990;周新民等,1992;王昆等 1993;马长信等,1993;唐晓珊等,1994;刘海臣等,1994;李日俊等,1994;唐红峰等,1997;谢国刚等,1997;沈忠悦等,1999;李献华,2000)大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皖南、特别是在赣东北“板溪群”中相继发现古生代生物化石以及含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后(徐树桐等,1993;赵崇贺等,1995,1996;何科昭等,19961999;杨晓松等,1997;周正国等 1999)“江南古陆”是否存在以及“板溪群”构造属性的纷争再度燃起,在新的证据面前使部分学者坚信“江南古陆”不存在, “板溪群”不是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的一个变质地层单位,华南大地构造格局需要重新厘定第二章 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概念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较高的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具有典型特征的地质现象或地貌景观,它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财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建立国家地质公园的意义地质公园的建立是基于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依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而展开的该管理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立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1.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需要我们今天看到的地球地貌,名山大川、高峰幽谷、盆地和海洋等均是载地球发展演化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观赏价值、旅游经济价值,典型的地质遗迹更是灿烂夺目、誉满全国,甚至誉满全球但是这些地质遗迹,不仅是珍贵的财富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载开发的过程中精心的予以保护,使其长远地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方式,就是动员地方的社会力量,合理而科学的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把建立地质公园与发展地区经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