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人物简介及评价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21KB
约3页
文档ID:51350482
历史人物简介及评价_第1页
1/3

周武帝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 578 年) ,字祢罗突,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和北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 (叱奴太后) [1],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公元560 年— 578 年在位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 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 建德二年(573 年) ,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 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为历史上废佛“三武”之一公元 575 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 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英年中逝时年仅36 岁,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政治历代评价宇文泰:“成吾志者,必此儿也宇文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虞世南:“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才略,观其卑躬励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亦无以过也但攻取之规,有称於海内,而仁惠之德,无闻於天下,此猛将之奇才,非人君之度量 ” 周武帝 灭佛确立了中国皇朝政教分离的传统 , 使中国在此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 得以在国家制度上保持了相对於当时欧洲即其他地区的优势。

周武帝 灭齐,统一北方,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 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 得以重建家园, 恢复生 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隋统一中 国(参见隋统一战争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 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 - 简介 唐朝李渊之后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乃李渊次子由“玄 武门之变”成为太子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 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 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 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 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 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30 年,击败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 641 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649 年,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门代理国事 李世民于 649 年 7 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2 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 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

谥号为“文皇帝” [1] 早年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 年 1 月 28 日[1] 【一说 599 年 1 月 23 日[2]】 -公元 649 年 7 月 10 日) ,祖籍陇西成纪, 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 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晋阳起兵: 公元 617 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 起兵 四方征战: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 尚未完全统治全国, 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 年(武德元年)起,李世 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玄武之变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 ,杀死自己的兄长 太子李建成、 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 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贞观之治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 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 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 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 重要基础 公元 649 年 7 月 10 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 ,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 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 书法,有墨宝传世评价: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 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 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 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 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29] 杜甫: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33] 白居易: “圣人有作垂无极!”[34] 欧阳修: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 康 ”[35] 柴荣: “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36] 范祖禹: “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 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37] 司马光: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王阳明 王阳明 即 王守仁 王守仁(1472 年 10 月 31 日—1529年 1 月 9 日)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 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 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 精通儒家、 道家、佛家。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 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 始人) 、孟子(儒学集大成者)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 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生平经历 生而不凡 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5 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 读过的书 年少有为 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 中举人后,学业大有长进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触怒刘瑾,谪贬至 贵州龙场、 正德十一年( 1516年)平定江西镇压叛乱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立院讲学 王守仁于 54 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 “王学” , 嘉靖六年( 1527 年) ,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嘉靖七年(1528 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总督两广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 1 月 9 日 8 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 2 主要作品《大学问》、 《王阳明全集》、 《传习录》 3 史料记载《明史》 [1][3] 《古文观止》 4 主要成就 军事 正德十三年( 1518年) ,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 1519年) ,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 濠之乱 嘉靖七年( 1528年) ,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阳明学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 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 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 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 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 5 人物评价 穆宗皇帝:“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 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 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明朝那些事儿》评论说: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 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 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 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 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个人评价: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人 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 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 学术纷争。

能够这样做的,似乎只有两千年前的那位仁兄—孔子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 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末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 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 姓,他反对暴力与贪欲,坚信正义与良知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 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守仁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吾辈一生俯首拜阳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