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舞蹈现象学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9.72MB
约22页
文档ID:103785163
舞蹈现象学_第1页
1/22

龔卓軍:從擬作姿態到擬作的力:舞蹈現象學研究 從擬作姿態到擬作的力:舞蹈現象學研究﹒ 龔卓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摘要:本文從傳統芭蕾、現代舞到後現代舞蹈的經驗轉變,透 過現象學的方法對這樣轉變中的爭議進行身體現象學的論辯與歷史 系譜的釐清工作尼采(F.Nietzsche)對舞蹈的看法與其哲學思想 的關係'打開了哲學的身體論題,現代舞的推波助瀾,指向了「回 到身體自身」的命題,但這個命題產生了弗瑞莉(S. H. Fraleigh)的 存在現象學人文主義的「主體表現論」詮釋,也遭過到蘭格(S.Langer) 之卡西勒式的「情感符號論」詮釋本文企圖透過梅洛龐蒂(M. Merleau-Ponty )的身體現象學,將這兩種詮釋路徑中所欠缺的「身 體中介論」與「視覺奠基論J'置放到弗瑞莉與蘭格舞蹈美學主張的 理論疑點上,重新打開對話的可能 關鍵詞:舞蹈﹒現象學﹒擬作的力﹒身體圖式﹒蘭格﹒梅洛龐蒂 壹、身體哲學與舞蹈 「身體」論題在傳統哲學中,無論是知識論還是形上學,通常被擺放在次要的 地位笛卡兒(R.Descartes)的方法懷疑操作可謂笛中典型,其操作無非是要求先 透過心智的角度來界定存有與非存有,然後再進一步闡明身體如何關聯於此清晰而 明瞭的存有與非存有。

然而,自十九世紀以降,一種顛倒過來的進路漸漸浮現,也 就是重新從身體的角度思考存有與非存有,然後再進一步以此線索解開心靈的概念 本文曾宣讀於2005年台灣哲學會年會,為筆者國科會九十四年度研究計畫「身體與自然一 一個跨文化的論述-當代思潮中的自我陶養與身體論身體與自我技術一梅洛龐蒂與傅柯」 (言十畫編號:NSC94-2411-H-llO-018)之部分成果本文經〈哲學與文化〉期刊之審查者提供 寶貴意見,因而做了多處(包括標題)的修改,在此感謝審查者的細心批評指正台南藝術大 學的薛保瑕教授會在會議中指出,當代舞蹈劇場(如PinaBausch)在本文的脈絡中似有分析上 的困難,這個問題涉及當代舞蹈類型上更複雜的背景,乃本文所未觸及,當於另文討論之 -103- 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十二期2005.12 內涵,最後才談到人格或位格的存在問題 在這一百多年反對笛卡兒二元論的思潮中,論者一般將之區分為三個階段:第 一個階段是馬克思(K.Marx)、齊克果(S. Kierkegaard)、尼采與弗洛依德(S.Freud)' 他們都曾經運用身體的概念企圖顛覆笛卡兒的二元論;第二個階段起自於上個世紀 現象學的興盛,不論胡塞爾(E.Husserl)、海德格(M.Heidegger)、沙特(J-P.Sartre ) 或梅洛龐蒂,都特別針對了方興未艾的科技問題、認知心理學與人工智能思潮進行 了深刻的反傳統之思;第三個階段的身體哲學發展,更進一步將前兩個群組的思想 再加以翻新,進入潛意識、權力與政治、性別與情欲的領域,也就是拉岡(1.Lacan)、 傅柯(M.F oucault)、德勒茲(G. Deleuze)、克莉思蒂娃(J.Kristeva)、伊希迦蕊(L. Irigaray) 0 1 在我們進入舞蹈、現象學的脈絡之前,讓我們先簡短回溯第一個階段的尼采思想 曾經提示過的一條理論路徑。

通過這條路徑,r力量J(puissance)的概念將不再只 有傳統形上學或物理學的意義,而是回頭思考「力」做為身體存有的在場的一種可 能,觀看由「呼吸」所引動的身體理性,或者透過舞蹈、運用「擬作的力Jvirtual powers ) 2所表現的擬作、想像的情感查拉圖斯特拉反對「重力鬼魂」、只信仰「會跳舞的 神J'就是在進行這樣一種重新思考的動作: 力的因素,在舞蹈校比時間更形重要一一運動的動力是舞蹈生命的持動 人們又稱舞蹈為有生命的呼吸因為呼吸是一位神秘的偉大主人,它主宰 著所有事物後面的未知的和無名的來西一一它靜悄悄指揮著肌肉和關節 的功能一一它明白怎樣燃起熱情和緩和下去,怎樣策勵和抑制自己 空間是舞蹈家真正活動的王圈,由於他自己創造空間,因此空間是屬於他 的這空間不是可以觸知、有限、具體真實的空間,而是舞蹈上想像的、 非理性的空間這一空間可以打破所有的身體的界限,可以轉化為外貌流 1 Donn Welton, ed., The Body: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9, p.3. 2 Suzanne K. Langer, Feeling and For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3.中譯本{情感 與形式),第十一章,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1991。

筆者認為劉譯 將'virtual'譯為「虛幻J'不合蘭格此書所主張的ErnestCassirer符號哲學基本立場,而含有 「擬造,性質」的意涵,故改譯為「擬作」另一方面,以中文的「虛擬」翻譯“virtual“,在 今日的使用脈絡下,經常指向網路與視覺文化經驗的虛擬介面意酒,並不完全等同於舞蹈、 經驗當中有身體與力量意味的“virtual“,故在此以「擬作」來翻譯“virtual“ -104- 龔卓軍:從擬作姿態至1)擬作的力:舞蹈現象學研究 暢的姿態,進入一種無止境的形象裡去 筆者發現,在尼采的「身體」理念中,除了「悲劇」的戴奧尼索斯酒神身體之 外,r舞蹈」是另一個十分具有理論潛力的隱喻一方面,舞蹈的「力」的因素將一 直貫串到尼采後期的形上學思想中,可以彌補「悲劇」隱喻偏向「戲劇因素」的缺 點;男一方面,舞蹈對空間的虛構運用和身體表達語言的創發,是尼采哲學中未加 深究的尼采思想中的「舞蹈」 概念,並不是無足輕重的許多尼采的詮釋者,都 把跳舞當做尼采對自己價值學與形上學思想的隱喻,r象徵了一種特定的倫理一一形 上學姿態、」4我同意這樣的象徵詮釋不過,我們卻不應忽略舞蹈本身在尼采身體 思想中的實質意涵。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思想家對舞蹈並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想像中, 舞蹈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正在蛻變,正在出現新形象的身體事件尼采身前的巴黎 和倫敦是浪漫芭蕾舞重鎮,對於現代舞的開創者,像富勒(LoieFuller, 1862-1928)、 鄧肯(IsadoraDuncan, 1877-1927)和聖丹妮絲(RuthSt. Denis, 1879-1968)這樣的 藝術家,德國人的態度要比英國和法國人開放得多5 慕尼黑的青年學生拉了鄧肯的馬車,如癡如狂地向她喝采,穿越街街,而這位 現代舞大師卻宣稱,r我意識到,我唯一能夠擁有的舞蹈大師是讓雅克﹒盧梭(J-J. Rousseau)、訣爾特﹒惠特曼(w.Whitman)和尼采」6首先開創現代舞系統技巧 訓練的韓英瑞(DorisHumphrey, 1895-1958)'也把《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裡戴奧尼索斯和阿渡羅兩者張力十足的美學想像當做她的理論基礎,發展 出「墜落與復原」的基本動作技巧;後現代編舞家金(KennethKing)也做過以尼 采哲學為背景的舞蹈7 鄧肯說:r芭蕾舞因強迫女子的優美形體變成畸形而自告有罪!J當鄧肯開始赤 腳跳舞,同時也宣告了芭蕾舞背後的古典機械身體觀的突破,進而主張:r發現人體 的那些從中可以發展出未來舞蹈的基本動作,使未來舞蹈成為一種豐富多變的、合 3 Mary Wigman ( 1886-1973 ) , (鐸蹈的語言)(選譯),於朱立人編,(舞蹈美學}台北:洪 葉出版社,1994 '頁74-75。

4 John E. Atwell,.“The Significance of Dance in Nietzsche's Thought“, ed. by Maxine Sheets-Johnstone, flluminating Dαnce: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1984) , p20. 5 Walter Sorell, Dance in Itsηme,歐建平譯,(西方舞蹈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1996 '頁510 6 Walter Sorel1, Dance in lts Time,歐建平譯,(西方舞蹈文化史),頁487 7 Sondra Horton Fra1eigh, Dance and the Lived Body (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Pittsburgh Press, 1987) ,p.xxxi.另外他也創作了包含與亞旦斯多德、胡塞爾、西蒙﹒渡娃、布 朗筒、蘇珊﹒蘭格等哲學家對話的作品 -105- 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十二期2005.12 乎自然的、無限連貫的新舞蹈,這就是當前舞蹈家的使命。

J當鄧肯回到古希臘和 大自然尋求編舞的靈感,在美國成為醜閩、在歐洲成為藝術家、最後叉手然一身謝 世時,她以身體表達所做的存在實驗,具體呈現了「生活在危險之中」的悲劇式想 像,猶如躍入深淵中卻往上飛昇的殉道肉身9 尼采的思想舞蹈化和現代舞發展相互鼓舞,恰恰突顯了尼采的悲劇想像如何可 能產生某種歷史肉身實踐的先見之明在理論想像和現實歷史之間,í生活在危險中」 使尼采要求以肉身化的實踐貫串起一切:í身體連貫了歷史,變化著、奮鬥著而精 神一一它對身體而言是什麼?是它戰門和勝利的先驅,是它的同伴與回聲這 正是從鄧肯、韓英瑞循著尼采的身體理論先「軀J'開創了現代舞強調回返第一人稱 身體或自己的身體(co叩spropre)'透過自發和生活身體經驗延展為動作的方式,展 現出「擬作的力」的現代性面貌 貳、現代舞:回返生活身體及其質疑 桑德拉﹒霍頓﹒弗瑞莉(Sandra Horton Fraleigh )在《舞蹈與生活身體(Dance and the Lived Body)一書中,站在存在現象學的立場,強調舞蹈是為了主體性的彰 顯,是第一人稱身體的表現性開展她認為,在存在主義思想、身體、舞蹈、與一般 所謂的藝術之間,具有明顯的關聯,因為它們都建立在生活經驗的價值之上。

她也 指出,存在主義思想家對於人類的觀點,與其身體理論息息相關,這些身體理論讓 我們可以從存在經驗的觀點來理解舞蹈,進而了解其他藝術、運動和動作本身的意 義就此而言,雖然生活身體這個概念在以尼采、胡塞爾與柏格森(H.Bergson)三 位哲學家的哲學理念中其實已經被提出來,但梅洛龐蒂與沙特引用胡塞爾的現象學 方法,對於身體存在經驗重新加以解釋,同時也企圖將整個知覺現象作出完整的闡 釋,導引出重視身體主體的存在哲學就此而言,í體驗的身體」或「生活身體J(C中S vécu; lived body)透過他們把存在的關懷與現象學方法橋接的過程而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發展與此同時,生活身體也變成馬塞爾(G.Marcel)形上學思想的其中一個 重心,以及里格爾(P.Ricoeur )詮釋學研究當中對於意志動作與非意志動作之間的 8 Isadora Duncan, The Dance of Future,本文引用張本楠摘譯,(未來的舞蹈卜於{舞 蹈美學),朱立人編,台北:洪葉出版社,1994 '頁5 -6 9 Richard Keamey, The胎keof Imagination (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ta Press. 1988 ) ,pp.21卜213 10 F. 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in Walter Kaufinann trans., The Portable Nietzsche (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54 ) ,p.187 -106- 龔卓軍:從擬作姿態到擬作的力:舞蹈現象學研究 重要關鍵。

男一方面,弗瑞莉認為,海德格對於存在現象學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