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泰州博物馆藏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的几点认识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51KB
约3页
文档ID:437215991
对泰州博物馆藏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的几点认识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_第1页
1/3

对泰州博物馆藏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的几点认识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1994年,江苏省泰州市苏北电机厂工地出土了一个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罐高28厘米、口径厘米、底径16厘米,现藏于泰州博物馆该罐年代初定于南朝时期罐总体上呈圆形,有圆形盖,子母口,四方纽,纽中心有一圆形洞口,盖纽中心刻八瓣重瓣莲纹罐口为直口,短颈,丰肩,圆鼓腹,平底肩部刻弦纹二道,在肩部对称安置有双桥形系和单桥形系共六只腹部刻有两周莲瓣纹,中间还刻有一周缠枝忍冬纹胎色灰白,胎质较粗盖罐内外充满青釉釉层较薄,釉面有细碎开片,积釉处玻璃质感比较强  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很含有特色,罐整体纹饰布局很协调从器盖到罐底部共刻有三周莲花瓣纹,盖子方纽下一周共有八瓣重瓣莲花纹,上腹部刻十三瓣覆莲纹,下腹部刻有十五瓣仰莲纹,腹部中央刻一周缠枝忍冬纹这一类型青釉罐不论从器型上讲,还是从纹饰上看,全部是同时期比较经典的器物尤其是在纹饰方面引入了佛教原因,这一点改变值得研究  依据中国学者研究,西汉末年佛教已传入中国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期以后,佛教逐步传输到印度西北地域的大夏、安息,并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域各国流传据《大唐西域记》、《洛阳伽蓝记》记载,西汉末年佛教又从西域各国传到了中国于阗、龟兹、疏勒、莎车、高昌等地域。

大月氏是西域佛教盛行之地,口授佛经又是佛教的传统做法和中国早期翻译佛经的通行措施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老百姓的生活逐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初官方或民间生产的艺术品、生活用具或多或少全部刻上了佛教的印记泰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在纹饰装饰方面则蕴含了部分佛教原因,其中三周莲瓣重纹及罐腹部忍冬纹就是佛教元素的直接表现  同时期中国出土的青釉罐大多数没有盖子如泰州博物馆馆藏的另一件青釉划花十系罐就没有盖子不过这件罐的肩部和下腹部分别有一周莲瓣纹此罐在出土时,在罐内发觉了两枚“太建六铢”铜钱经过年号能够断定该钱为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所铸造所以,将该罐的年代断为南朝陈末年也是不容置疑的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便开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传输到了南朝时期南方江浙一带佛教已经盛行了起来  泰州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盖上的一周莲瓣纹这一周莲瓣纹共由八瓣莲花组成佛经《大正藏》经典中有这么记载:“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花,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些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没有量光明,名日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这段文字说明了印度教发明的神梵天王坐在千瓣莲花上诞生,梵天王心生八子,由八子发明了天地万物。

所以,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的罐盖刻有一周八瓣莲花纹也就不足为奇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当初的劳感人民并不是完全照搬印度佛教的原始造型和思想,而是结合了中国原始宗教思想对佛教进行了本土化改造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盖为方纽圆盖,寓意了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天圆地方”的看法这是中国宇宙天体思想在瓷器制作中的形象化反应,同时又利用了佛教艺术中的莲花造型所以,能够说这件精美的青釉刻花六系盖罐是中西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的经典例证  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腹部的一周忍冬纹一样值得关注《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终年益寿”忍冬纹于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被大量利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灵魂不灭、轮回永生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莫高窟发觉了北魏时期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壁画中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这是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反应,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和中国传统文化原因相互结合的印证在佛教自西北向东南传输的过程中,忍冬纹造型逐步出现在佛教艺术的多种实物上该青釉刻花六系盖罐整体上呈圆球形,上腹部和下腹部基础对称,罐身总体展现出结构上的友好颈部单系加双系的造型符合罐身整体力学结构双系结构克服了罐子在使用过程中左右摇摆的情况,深入增加了罐身的稳定性。

所以,这件青釉刻花六系盖罐不但是泰州博物馆馆藏之一,同时,在南北朝时期的青釉罐系列中也属于难得一见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