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差异之委婉语翻译研究 朱启斌 西安美术学院 摘 要: 本文根据语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 从社会价值观层面、宗教信仰层面对委婉语的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细致而精辟的剖析和对比研究, 以此来阐述中西文化差异对委婉语翻译的影响, 并且在语言交际能力方面体现其积极作用关键词: 文化差异; 委婉语; 翻译; 语用功能; 作者简介:朱启斌 (1974.11-) 男, 云南人, 硕士, 西安美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通常在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人们的印象中, 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几乎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修辞手法, 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辞书中委婉语 (Euphemism) 定义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所给的定义是:一个有礼貌的词或短语用来指那些人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或尴尬的事情[a polite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is used to refer to things which people may find upsetting or embarrassing to talk about]《现代汉语词典》对“婉转”所下的定义:“修辞中的辞格之一, 指 (说话) 温和而曲折 (但不失本意) 。
简言之, 英汉委婉语都是不明说本意, 而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 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委婉语除了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是反映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的一面镜子在言语交际中轻松、自如、得体地运用委婉语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体现, 而该用委婉语的时候和地方, 却不懂得运用委婉语, 也就成了没文化没教养的表现因此, 本文拟就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探讨不同文化内涵的委婉语翻译原则与方法, 使得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一、定义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 前缀 eu, 意指“good;sounding good”, 词根 pheme意指“saying;speech”, 合起来是“good/pleasant speech” (好听的话) 或者“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 (以好听的言辞或令人愉快的方式讲话) Neaman 解释说:“substituting an inoffensive or pleasant term for a more explicit, offensive one, thereby veneering the truth by using kind words” (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代替直率的、触怒人的词语, 从而用亲切的词语来表达真相) 。
Neaman 的解释很清楚, 基本上概括了 Euphemism 的本质和特点二、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1、社会价值观层面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因素, 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Roteach 曾经说过, “价值体系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次因素, 价值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又是其在人们内心长期渗透、沉淀的结果;它持续地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生活需要和行为模式中国和英美国家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也便赋予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不同文化内涵英美国家的人们关注个性发展, 他们对特权不迷信, 也勇于挑战传统, 注重个人生活的独立, 崇尚进取与创新精神, 同时西方社会中家庭结构松散, 成年子女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 而社会养老机制存在种种问题, 导致不少老人生活孤单寂寞, 因此“年老”的概念人们害怕提及, 于是有关“年老”的委婉语就变得丰富起来如 old people, aged 以及 elderly 等词汇是许多老人不愿听见的, 取而代之的是 senior citizen (年长的公民) , golden ages (黄金时代的人) ,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尊贵的先生) 等。
养老院成为不受欢迎的场所, 因而被称之为 a nursing home (护理之家) , home for adults (成人之家) , a convalescent hospital (康复医院, adult communities (成人社区) 等, 而住在养老院的人则被称之为 inhabitant 或 resident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便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智者往往是年长之人传统中国社会中素有“养儿防老”及“合家团聚”的生活习惯, 老人在家中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虽然当代社会已经打破了旧时四世同堂的结构, 但老人或长辈依然是中国家庭的核心成员因此多数中国人认为年老并不那么可怕, 反以“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为荣既然老人们都不惧怕谈老, 社会中就更不会忌讳“老”字了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老师傅”“您老”诸如此类的称呼, 它们往往带着几分对年长者的敬意汉语中还用“老”字来委婉表达对资历深厚的人敬称, 如“老革命”“老师”“李老”等,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崇老者的传统美德2、宗教信仰层面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石, 它对于英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西方道德基础的《圣经》便强调了神的主宰地位, 并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 (God) 创造和安排的。
基督教教义所倡导的是“信而受洗的必然被拯救;但不信的必然被判罪 (《圣经·新约·马可福音》) 基督教徒相信人在世之时在要向上帝告诫, 这样死后灵魂才可以升入天堂于是基督教文化为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提供了最丰富的土壤如: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to cross the River Styx, to be called to God, be/rest in Abraham’s bosom 等其实, 基督教对于英语委婉语的强大影响力并不囿于“死亡”这一主题, 所涉题材十分广泛例如“激怒某人”是“to get sb’s goat” (偷走某人的山羊) ;“讨好某人”则是“to get on the right side of sb” (坐在某人右边) ;又如“恶毒奸诈之言”变成了“the serpent’s tongue” (蛇舌) , 源于亚当 (Adam) 和夏娃 (Eve) 的故事在中国, 道教是生长发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本土宗教, 以战国神仙方术、秦汉黄老之学、老庄哲学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影响相当深远道教的终极目标是“得道成仙”, 其认为凡人也可以通过修道成为神仙。
从道教的理论来看, 死亡是一种自然变化, 人死与生并没有特殊的差别, 人死只不过是灵魂还归道山而已因此修道人的死亡便被委婉的称为“羽化”“飞升”“成仙”“仙逝”“仙游”等等佛教是中国最早的外来宗教, 经过长期的演变其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其他宗教所不及的佛教的教义认为人的死亡便是功德圆满, 诸恶寂灭, 最终都是回到本真的境界因而佛教对“死”也是忌讳明言的, 它所使用委婉语最初是印度佛教中佛经词汇的音译或意译, 如音译的“涅槃”和意译的“圆寂”, 后来伴随着佛教的逐渐中国化, 上述词语加上“入寂”“归寂”“灭度”“坐化”“归真”等源自于佛教教义的词汇就归入汉语词汇中与“死亡”相关的委婉语之列三、委婉语的语用翻译那么翻译时如何体现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呢?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保持原有特色一般情况下, 因为有着其特殊的用意, 原说话人或原作者才会不有话直说, 因此在翻译中要保留其原有委婉色彩例如韩国政府把二战中日军强征的为日军提供服务的女性“妇”翻译成“comfort women”, 无论从英语还是汉语翻译来看, 都比用“sex slaves”和“性奴隶”要强得多。
试想如果译者没有注意到原文委婉语的表达意图, 就可能会无意间冒犯那些至今还活着的曾经遭受屈辱的女性们2、根据需要委婉委婉语在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中有其独特的民族性, 因此英语中需要运用委婉的地方, 在汉语中不一定有这个必要, 反之亦然1) “sunset years (老年, 暮年, 晚年) ”在英语中指带有乐观心态的委婉语, 如:“Sotsukon nis for couples still in love, who decide to‘live apart together’in their sunset years to achieve their separate dreams.”而汉语中对年纪大了并不忌讳, 因此这句话应翻译成:“…他们决定在自己的晚年分开居住, 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必译成:“…在暮年分开居住…”2) 曾经在美国报纸上有这么一句话:“The lunar calendar in 1993 is symbolized by the rooster”文中并未使用 cock 指代“鸡年”, 原因是美国英语中的 cock, ass, bull 等常常代表与“性”相关的联想意思, 因此人们常用 rooster, donkey, ox 等替代, 但是汉语中“公鸡、驴、牛”等并没有与“性”有关的联想意义, 所以在翻译时没必要忌讳。
3、区分感情色彩在翻译英汉两种委婉语时, 应该注意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感情色彩, 诸如说话人或所指对象的年纪、性别、地位、教育背景、职业、风俗习惯、时代、地域、地理环境等就拿“死”来举例:“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He had been left alone for scarcely two minutes and when we came back we found him in an armchair 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应根据其感情色彩译成:“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总共不过两分钟, 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徐鹏 1996 译)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 ceased to think 和 gone to sleep forever 都是“死”的委婉语, 分别被翻译为“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 该译者的翻译忠实地传达了恩格斯话语中的委婉意义以及他对好友马克思的敬意。
4、注意貌合神离英汉语中有些委婉语表面上看意义相同, 但从内涵上看意思却是千差万别例如英汉两种语言同样表示“死亡”的“to go west”与“驾鹤西去”, 前者在英语中意思是指太阳从西移到下沉至消失的过程, 不带任何的宗教色彩, 纯粹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汉语“驾鹤西去”却源自道教传说中得道成仙之人会乘坐白鹤向西飞去, 故作为逝世的婉称再如, “bedroom affair”与“房事”两种语言的意思好像是对等的, 但其实前者暗指“不正当的性关系”, 而后者却是正当合法的“夫妻间的性生活”最后说到英语的“an unmarried wife” (情妇) 与汉语的“未婚妻”真正所要表达意图的实质性差异, 更是不言自明了因此, 不论是英语的 euphemism 还是汉语的委婉语, 它们同属于承载各自文化语境的修辞格, 更是反映其文化独特性的镜子, 于是在研究委婉语翻译之时, 一定要对原语文字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考证, 懂其意更明其理, 乃至领悟其神, 再则结合语用学的原理, 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不至于出现理解上的困惑, 并最终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参考文献[1]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Dictionary 2011. [2]Leech, G·N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