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汽车设计过学迅转向系统设计.解读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44MB
约38页
文档ID:588828044
汽车设计过学迅转向系统设计.解读_第1页
1/38

7.17.1 概述 概述7.27.2 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7.37.3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7.47.4 机械式转向器设计 机械式转向器设计7.57.5 动力转向系统设计 动力转向系统设计7.6 7.6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转向传动机构设计7.7 7.7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转向操纵机构设计7.8 7.8 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7.9 7.9 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 习题习题第第7 7章章 转向系统设计转向系统设计 [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本章介绍汽车转向系统的类型及设计要求本章介绍汽车转向系统的类型及设计要求, ,重点重点介绍机械式转向器设计和动力转向系统设计介绍机械式转向器设计和动力转向系统设计, ,包括齿轮齿包括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设计条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设计, ,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构布置方案分析, ,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和电动助力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转向系统的设计, ,最后介绍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操纵机构最后介绍转向传动机构、转向操纵机构设计、转向减振器设计以及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

设计、转向减振器设计以及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本章要求本章要求: :1.1.了解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了解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2.2.掌握机械式转向器设计、动力转向系统设计、转向传动掌握机械式转向器设计、动力转向系统设计、转向传动机构设计、转向操纵机构设计;机构设计、转向操纵机构设计;3.3.了解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四轮转向与了解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线控转向 第第7 7章章 转向系统设计转向系统设计 7.17.1 概述 概述7.1.1 7.1.1 转向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转向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转向系统按转向能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类转向系统按转向能源的不同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类转向系统分类 7.1.2 7.1.2 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 (11) )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保证汽车有较高的机动性 ( (22) )正确设计转向梯形机构正确设计转向梯形机构 (33) ) 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击力要尽可能小转向轮碰撞到障碍物后,传给转向盘的反冲击力要尽可能小。

(44) )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都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汽车在任何行驶状态下,转向轮都不得产生自振,转向盘没有摆动 (55) )操纵轻便操纵轻便 ( (66) )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干涉使车转向传动机构和悬架导向装置共同工作时,由于运动干涉使车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轮产生的摆动应最小 (77) )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人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盘应自汽车转向行驶后,在驾驶人松开转向盘的条件下,转向盘应自动回正,并能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动回正,并能使汽车保持在稳定的直线行驶状态 (88) )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的球头处,有消除因磨损而产生间隙的调整机构调整机构 (99) )当汽车发生碰撞转向盘和转向轴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当汽车发生碰撞转向盘和转向轴由于车架或车身变形而共同后移时,转向系统应有能使驾驶人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移时,转向系统应有能使驾驶人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1010) )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进行运动校核,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转动方向一致 7.27.2 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转向系统主要性能参数7.2.1 7.2.1 转向器的效率转向器的效率 根据效率的定义,因功率输入来源不同,转向器的效率有正效根据效率的定义,因功率输入来源不同,转向器的效率有正效率和逆效率两种。

当功率P率和逆效率两种当功率P1 1由转向盘输入,经转向摇臂输出所求得由转向盘输入,经转向摇臂输出所求得的效率称为正效率,用符号的效率称为正效率,用符号η η+ +表示反之称为逆效率,用符号表示反之称为逆效率,用符号η η- -表表示11. .转向器的正效率转向器的正效率22. .转向器的逆效率转向器的逆效率( (7-17-1) )( (7-27-2) )( (7-37-3) )( (7-47-4) ) 7.2.2 7.2.2 转向系统传动比及其变化特性转向系统传动比及其变化特性11. .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组成转向系统传动比的组成转向系统的传动比包括转向系统的力传动比i转向系统的传动比包括转向系统的力传动比ip p和角传动比i和角传动比iω0ω0 (7-77-7) )( (7-67-6) )( (7-57-5) ) 22. .转向系统力传动比与角传动比的关系转向系统力传动比与角传动比的关系 轮胎和地面之间的转向阻力F轮胎和地面之间的转向阻力Fww与作用在转向节上的转向阻力与作用在转向节上的转向阻力矩M矩Mr r有如下的关系有如下的关系: : 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F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Fh h可由下式表示可由下式表示: :忽略摩擦损失忽略摩擦损失,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iiω0ω0表示为表示为: :( (7-87-8) )( (7-97-9) )( (7-127-12) )( (7-117-11) )( (7-107-10) ) 33. .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转向系统的角传动比i iω0ω0 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i转向传动机构的角传动比i′′ωω, ,可用转向摇臂轴转角增量可用转向摇臂轴转角增量d dβPβP与与同侧转向节转角增量同侧转向节转角增量d dβkβk之比来表示之比来表示, ,也可以近似地用转向节臂臂长也可以近似地用转向节臂臂长L L2 2与摇臂长与摇臂长L L1 1之比表示之比表示, ,即即: :44. .转向器角传动比转向器角传动比i iωω及其变化规律及其变化规律( (7-147-14) )( (7-137-13) )齿条齿压力角变化简图转向器角传动比变化特性曲线 7.2.3 7.2.3 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11. .转向器传动间隙特性转向器传动间隙特性22. .如何获得转向器传动间隙特性如何获得转向器传动间隙特性( (7-157-15) )转向器传动副间隙特性齿扇齿切齿轴线偏移的传动副径向间隙ΔR及传动间隙Δt的示意图 7.2.4 7.2.4 转向系统的刚度转向系统的刚度( (7-167-16) ) 转向系统刚度C转向系统刚度Cs s, ,对轮胎的侧偏刚度影响很大。

设不考虑转向对轮胎的侧偏刚度影响很大设不考虑转向系统刚度时的轮胎侧偏刚度为C系统刚度时的轮胎侧偏刚度为Ca a,而考虑转向系统刚度时的轮胎,而考虑转向系统刚度时的轮胎侧偏刚度为C侧偏刚度为Ca a′′,则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则两者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考虑转向系统刚度时的轮胎的侧偏刚度 7.37.3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设计7.3.1 7.3.1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四种形式的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横拉杆与齿条的连接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四种布置形式V形断面齿条Y形断面齿条 7.3.2 7.3.2 循环球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循环球式转向器(循环球—齿条齿扇式)循环球式转向器的几种间隙调整机构 7.3.3 7.3.3 蜗杆滚轮式转向器蜗杆滚轮式转向器 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传动副是球面蜗杆及滚轮蜗杆滚轮式转向器的传动副是球面蜗杆及滚轮7.3.4 7.3.4 蜗杆滚轮式转向器蜗杆滚轮式转向器 蜗杆曲柄指销式转向器的传动副是转向蜗杆及装在摇臂轴曲柄蜗杆曲柄指销式转向器的传动副是转向蜗杆及装在摇臂轴曲柄端部的指销根据指销能否自转,可分为固定指销式和旋转指销式。

端部的指销根据指销能否自转,可分为固定指销式和旋转指销式根据指销数量不同,又可分为单指销式和双指销式根据指销数量不同,又可分为单指销式和双指销式 7.47.4 机械式转向器设计 机械式转向器设计7.4.1 7.4.1 转向系统计算载荷的确定转向系统计算载荷的确定 推荐用足够精确的半经验公式来计算汽车在沥青或者混凝土路推荐用足够精确的半经验公式来计算汽车在沥青或者混凝土路面上的原地转向阻力矩面上的原地转向阻力矩, ,即即: :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为作用在转向盘上的手力为: :( (7-177-17) )( (7-187-18) )7.4.2 7.4.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角传动比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角传动比iiω0ω0为为: :( (7-197-19) ) 7.4.3 7.4.3 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设计循环球式转向器的设计( (7-207-20) )11. .循环球式转向器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循环球式转向器主要尺寸参数的选择11) )螺杆、钢球和螺母传动副螺杆、钢球和螺母传动副( (11) )钢球中心距钢球中心距( (22) )螺杆外径和螺母内径螺杆外径和螺母内径( (33) )钢球直径及数量钢球直径及数量( (44) )滚道截面滚道截面( (55) )接接触角触角( (66) )螺距和螺旋线导程角螺距和螺旋线导程角( (77) )工作钢工作钢球圈数球圈数( (88) )导管内径导管内径每个环路中的钢球数可用下式确定每个环路中的钢球数可用下式确定: :四段圆弧滚道截面螺母移动的距离为螺母移动的距离为: :( (7-217-21) )( (7-227-22) )( (7-237-23) )螺杆、钢球和螺母传动副 22) )齿条、齿扇传动副设计齿条、齿扇传动副设计用滚刀加工变厚齿扇的进给运动变厚齿扇的截面变厚齿扇的齿形计算用图 22. .循环球式转向器零件的强度计算循环球式转向器零件的强度计算11) )钢球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钢球与滚道之间的接触应力螺杆受力简图22) )齿的弯曲应力齿的弯曲应力33) )转向摇臂轴直径的确定转向摇臂轴直径的确定( (7-277-27) )( (7-267-26) )( (7-257-25) )( (7-247-24) ) 7.57.5 动力转向系统设计 动力转向系统设计7.5.1 7.5.1 对动力转向系统的要求对动力转向系统的要求( (11) )工作可靠。

工作可靠 (22) )有随动作用有随动作用 (33) )转向灵敏转向灵敏 (44) )良好的良好的““路感路感”” (55) )具有自动回正能力具有自动回正能力 (66) )密封性能好,内、外泄漏少密封性能好,内、外泄漏少 7.5.2 7.5.2 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分析11. .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 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由储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由储油罐、液压泵、转向分配阀、油罐、液压泵、转向分配阀、转向动力缸、机械转向器转向动力缸、机械转向器( (齿轮齿轮齿条式或循环球式齿条式或循环球式) )及油管等组及油管等组成动力转向机构布置方案图11) )整体式整体式22) )分置式分置式22. .分配阀的结构方案分配阀的结构方案 液压式动力转向的分配阀有液压式动力转向的分配阀有滑阀式和转阀式两种结构方案,滑阀式和转阀式两种结构方案,前者分配阀中的阀与阀体以轴向前者分配阀中的阀与阀体以轴向移动方式来控制油路,后者则以移动方式来控制油路,后者则以旋转运动来控制油路旋转运动来控制油路 7.5.3 7.5.3 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的计算11. .动力缸主要尺寸的计算动力缸主要尺寸的计算11) )动力缸内径动力缸内径动力缸截面面积S:动力缸截面面积S:22) )活塞行程活塞行程33) )动力缸壳体壁厚度动力缸壳体壁厚度( (7-327-32) )( (7-317-31) )( (7-307-30) )( (7-297-29) )( (7-287-28) )动力缸的布置确定动力缸长度尺寸简图 22. .分配阀参数的选择分配阀参数的选择11) )分配阀的泄漏量分配阀的泄漏量22) )中间位置的液流流速中间位置的液流流速33) )滑阀进、出口油压差滑阀进、出口油压差预开隙( (7-357-35) )( (7-347-34) )( (7-337-33) )33. .分配阀的复位弹簧分配阀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预压缩力的最小值,应大于转向器逆传动时的摩擦力。

复位弹簧预压缩力的最小值,应大于转向器逆传动时的摩擦力 44. .动力转向器的评价指标动力转向器的评价指标11) )动力转向器的作用效能动力转向器的作用效能22) )液压式动力转向的路感液压式动力转向的路感33) )转向灵敏度转向灵敏度44) )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动力转向器的静特性 转向灵敏度可以用转向盘行程转向灵敏度可以用转向盘行程与滑阀行程的比值与滑阀行程的比值i i来评价,即来评价,即:( (7-367-36) )静特性曲线分段示意图 7.5.4 7.5.4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11. .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的分类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的分类22. .流量控制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流量控制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33. .油压反馈控制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油压反馈控制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机构油压反馈控制式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的助力特性 7.5.5 7.5.5 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电动助力转向机构11. .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分类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分类22. .电动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电动液压式动力转向机构33. .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11) )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2) )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的特点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的特点电动液压式动力转向的助力特性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示意图 33) )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布置方案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布置方案( (11) )转向轴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布置在靠近转向盘下转向轴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布置在靠近转向盘下方,并经蜗轮蜗杆机构与转向轴连接。

方,并经蜗轮蜗杆机构与转向轴连接 (22) )齿轮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布置在与转向器主动齿齿轮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布置在与转向器主动齿轮相连的位置,并通过驱动主动齿轮实现助力轮相连的位置,并通过驱动主动齿轮实现助力 (33) )齿条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和减速机构等布置在齿齿条助力式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电动机和减速机构等布置在齿条处,并直接驱动齿条实现助力条处,并直接驱动齿条实现助力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机构的布置方案 44) )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的助力特性电动机直接助力式转向的助力特性( (11) )转向轻便性与路感转向轻便性与路感路感强度为路感强度为: :( (7-377-37) )( (7-397-39) )( (7-407-40) )( (7-417-41) )( (7-427-42) )( (7-437-43) )( (7-447-44) )( (7-387-38) ) ( (22) )直线型助力特性直线型助力特性( (33) )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直线型助力特性曲线的斜率直线型助力特性曲线的助力区段 7.67.6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 转向传动机构设计7.6.1 7.6.1 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11.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 汽车中心线上的汽车中心线上的T T点,可以计点,可以计算得到梯形底角的余切值为算得到梯形底角的余切值为: :整体式转向梯形几何参数初选简图( (7-457-45) )内、外轮转角的几何关系为内、外轮转角的几何关系为: :( (7-467-46) )理想的转向梯形特性线图转向梯形的实际特性曲线 22. .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 转向轮垂直方向相对汽转向轮垂直方向相对汽车车身移动距离为车车身移动距离为h h则上横则上横臂端部臂端部b b点、下横臂端部点、下横臂端部d d点点和横拉杆的端部和横拉杆的端部f f点在水平方点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分别近似为向移动的距离分别近似为: :横向位移分别是:横向位移分别是:独立悬架的断开式转向梯形双横臂独立悬架转向梯形横拉杆断开点( (7-477-47) )( (7-487-48) )( (7-497-49) ) 7.6.2 7.6.2 转向传动机构部件的设计转向传动机构部件的设计11. .球头销球头销 球头销常由于球面部分磨损而损坏,为此应验算接触应力球头销常由于球面部分磨损而损坏,为此应验算接触应力: :( (7-507-50) )22. .转向拉杆转向拉杆 转向拉杆包括转向纵拉杆、转向拉杆包括转向纵拉杆、横拉杆,应有较小的质量和足横拉杆,应有较小的质量和足够的刚度。

够的刚度33. .转向摇臂转向摇臂 危险断面在摇臂根部,应按危险断面在摇臂根部,应按第三强度理论验算其强度第三强度理论验算其强度 (7-517-51) )转向摇臂受力图 7.77.7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 转向操纵机构设计7.7.1 7.7.1 转向盘的布置及尺寸转向盘的布置及尺寸 转向盘由轮毂、轮缘和轮幅构成转向盘由轮毂、轮缘和轮幅构成若采用大直径的转向盘若采用大直径的转向盘,,会会使驾驶人进出驾驶室感到困难使驾驶人进出驾驶室感到困难,,若是采用小直径转向盘若是采用小直径转向盘,,则在转向则在转向时要求驾驶人施加较大的力时要求驾驶人施加较大的力转向盘布置过高转向盘布置过高,,会影响驾驶人对道会影响驾驶人对道路和仪表板的观察视野路和仪表板的观察视野,,转向盘布置过低转向盘布置过低,,则在操纵离合器、制动则在操纵离合器、制动踏板时影响驾驶人腿部的动作踏板时影响驾驶人腿部的动作 7.7.2 7.7.2 7.7.2 7.7.2 转向轴的防伤安全措施转向轴的防伤安全措施转向轴的防伤安全措施转向轴的防伤安全措施防伤转向传动轴简图防伤转向轴简图 7.87.8 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 转向减振器与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7.8.1 7.8.1 转向减振器设计转向减振器设计转向减振器的工作原理图转向减振器的示功图 7.8.2 7.8.2 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转向系统结构元件设计球接头结构简图 7.97.9 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 四轮转向与线控转向7.9.1 7.9.1 7.9.1 7.9.1 四轮转向四轮转向四轮转向四轮转向11. .四轮转向系统小转角控制四轮转向系统小转角控制11) )按照汽车横向加速度按照汽车横向加速度——车速进行控制的车速进行控制的4WS4WS系统系统按横向加速度—车速进行控制的4WS 系的工作特性按横向加速度—车速进行控制的4WS 系统22) )按照前轮转角按照前轮转角——车速进行控制的车速进行控制的4WS4WS系系统 22. .四轮转向系统大转角控制四轮转向系统大转角控制11) )按照前轮转角进行控制的按照前轮转角进行控制的4WS4WS系统系统22) )根据转角比根据转角比——车速进行控制的车速进行控制的4WS4WS系统系统按前轮转角—车速进行控制的4WS系统按照前轮转角进行控制的4WS 系统的后轮转向机构的输入输出特性按照前轮转角进行控制的4WS 系统的后轮转向机构原理图按前轮转角—车速进行控制的4WS 系统的后轮转角特性 7.9.2 7.9.2 线控转向线控转向按转角比—车速进行控制的4WS 系统的工作特性线控转向系统组成示意图 习  题习  题11. .转向系统的性能参数包括哪些?转向系统的性能参数包括哪些? 各自是如何定义的各自是如何定义的??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传动比的定义及变速比工作原理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传动比的定义及变速比工作原理是什么?是什么?22. .何谓转向器角传动比、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和转向何谓转向器角传动比、转向传动机构角传动比和转向系统角传动比?系统角传动比? 为同时满足转向省力和转向灵敏的要求,为同时满足转向省力和转向灵敏的要求,应采取哪些措施?应采取哪些措施?33. .目前在中级以下轿车和轻型货车上为什么大多采用齿目前在中级以下轿车和轻型货车上为什么大多采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轮齿条式转向器?44. .液压动力转向的助力特性与电动助力转向或电控液压液压动力转向的助力特性与电动助力转向或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之间有何区别?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之间有何区别? 车速感应型的助力车速感应型的助力特性具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特性具有什么特点和优缺点?55. .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转向机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转向机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