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引语在新闻中的作用 【摘要】记者或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接近新闻事实,也不能做到所有事实都由自己目睹从大量新闻实践来看,恰恰相反,大多数新闻事实是靠记者或通讯员搜集来的所以,新闻就要告诉读者事实的来源,指出其中言论的归属这就需要引用关键词】记者;引语;新闻美国新闻学教授威廉·梅茨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 “引语是大多数稿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小说中的对话一样,引上几句能使稿件生动活泼,能使稿件‘动]起来”’然而,一些记者、通讯员往往忽视对引语的运用,或者错用,导致新闻失实等等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尤其是在当下新闻媒体“走转改”活动中研究引语的运用,对于写活新闻、避免报道失实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引语通常可分为两种:引用原话的直接引语和解释大意的间接引语不管使用哪种引语,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准确、简炼、贴切从近年来评选出的全国好新闻使用引语的情况看,引语对新闻作品能产生许多很好的作用一、提高新闻可信度和权威性当新闻中陈述的事实不是来源于记者本人而是来源于第三者的时候使用引语,可以达到如下效果:记者实际上是在告诉读者: “我当时在场,我听到他说的,这就是他说的话。
这样就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例如《北京光华木材厂刹住动用公款请客吃喝歪风》这篇报道就是灵活引用采访对象的话,使文字起伏跳跃,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感作者在第三段引用了职工的话: “好,领导引火烧身,以身执法,咱厂准能刹住用公款吃喝的歪风这表现出了广大职工兴奋的心情和对领导的信任,也使人感到记者的报道公正、客观、真实新闻中有些新闻事实,引用知名人士的话来述说,就能使新闻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从而提高新闻的价值获奖新闻《邹振先惊人的一跳》中写道: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对记者说: “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记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忘的……”这位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的评价,就比记者直接的评述要生动的多,有力的多二、增强新闻的亲切感和说服力通过引用采访对象的话,读者就会犹入其境般“听”讲话者谈论之感,可以更直接地进入新闻提供的场景,而不像单纯通过记者的述说那样让人感觉死板《河西区五名姑娘甘当磕灰工》一稿中这样写道:姑娘们自豪地说:“全区四十多万人,就我们五个姑娘倒粪桶,够光荣的!”……“干清洁工不是谁强迫来的,既然来了,咱就干好,干吗要受累不讨好呢!”她们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她们的性格跃于纸上,读来亲切感人。
恰当地选取最能反映人物心声的话,揭示他们内心的矛盾,是一种简便、有力的办法,可以产生直观的、感人的魅力新闻《随县委书记走访》一稿中这样写道: “一些过路的干部、群众到老方的承包山林看了以后,议论纷纷有的说‘这种办法好,集体、个人双方有利’;还有的说‘只怕政策兑不了现’看到林木长得好,有的人又眼红起来,说‘老方占了便宜,村里包松了’,弄得老方心里直嘀咕这段引语,把干部、村民的内心活动揭示得淋漓尽致,大大增强了新闻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揭示新闻主题深化新闻内涵用作揭示主题的引语,通常是放在新闻导语中的它的作用是开门见山,定准基调,吸引读者把新闻看完《杜芸芸将十万遗产献国家》一稿中的引语,就是放在导语里以揭示新闻主题的文中写道:女青年杜芸芸到上海司法机关,要求将继承的十余万元遗产捐献给国家她说: “我还年轻,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我愿意将这笔钱拿来支援国家现代化建设用作深化主题的引语,一般是放在新闻的结尾,画龙点睛,文末点题《从邮局看变化》一稿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新疆平均每4.7人就有一份报刊邮电局的同志说: “现在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各族人民学科学、学文化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这段引语,使新闻主题更加深刻作者单位:黑河日报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