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主题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转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传统教学对教师的的职责和角色的定位和一贯要求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定位和要求越来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课堂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也就是说,新课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引起教师在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转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会有哪些转变呢?一、从教授者向促进者转变“传道、授业、解惑”这种对教师职责和角色的定位,影响深远有许多教师时至今日,在课堂上也还是按照这种定位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传递、授予学生以“术业有专攻”的知识,职责也就完成了然而,学生掌握的这些知识难以牢固并成为学生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汲取知识,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结果得不偿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师的角色要由教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同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教师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
二、从独白向对话转变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交往活动而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扮演独角戏,按照教参或是教案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把学生当观众,没有任何对话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略学生的教师单方面活动这种“独白”式教学,只能说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而无法反映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要教会学生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做到这些必须要借助交往中的对话来进行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学生获取的知识才会是“内化”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如何体现教师作为学生对话者的角色呢?首先有赖于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信赖的关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的平台在新课改理念中,“对话”主要变现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等对话”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尤为重要这种对话实际上是师生间不同文化的对话,不同心理状态的对话。
这种对话,缩小了师生之间文化心理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文化心理之间的融合三、从专断权威向民主平等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完全处于权威地位,完全霸有话语权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手中权威——教参教案,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以他的是非来判断学生的是非,以他的水准来作为所有学生的行为标准在这种专断和权威下,学生的行为或许可以达到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但是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度渐渐在淡化,捕捉问题渐渐在弱化,创新能力越来越边缘化:这无疑违背了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拆除教师与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平等、民主来取代专断与权威,积极营造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这样,创新才能应运而生,这样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四、从书本世界的教导者向生活世界的关注者转变现在的学生在课上是生存于书本世界,徜徉于书本,远离现实;而课下是生存于现实生活世界,吸取着生活的真知,接受着生活的锤炼传统的教学,只关注书本世界,忽略或是完全漠视了现实生活,课堂教学割裂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致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觉得课堂没有生机活力……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现蕴藏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建立起书本与生活的有效联系。
教师在任何备课中,都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生活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可能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乏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了五、从重“模式”向重“个性”转变我们现在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课堂教学要形成某种“模式”,某校以某种教学模式而闻名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子;教学模式,指教学的标准形式不可否认,任何教育思想和理念都需要物化,都需要有具体的呈现形式但是,形式毕竟是要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形式而“形式”,从而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教学更是如此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状态中被动、封闭、接受性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很难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学生。
如果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可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传输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理分组,分层教学,解决“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个别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特殊性,适应学生个别化需求,对症下药这样,就做到了重形式,不重模式;重课堂,不唯课堂;抓整体,不放个体;全面提高,不忘个性发展 六、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普遍认为教学就是教课本,复习就是讲资料教师备课时严格遵循复习资料中教学内容的顺序,讲课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这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高付出、低产出的职业教师自身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成就感低,教师缺少发展的后劲此时的教学还处在较低层次,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还不能算是一个研究者参与知识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职业内涵教师反思与研究应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内容进行的探索,结合实践是研究创新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
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教育经验是教育科研的原材料,而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理当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从感性到理性,从亦步亦趋到独立研究,用理论武装自我,才能成为符合课改要求的新教师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必然要求教师担当新的角色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及早准备,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能有一个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