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報告~1~化學閱讀心得報告 一良 3 號 李安―淡水河口的水質化學探析本文出自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2002.2 月號之海洋與台灣特輯―台灣海域的最新探測報告作者為白書禎,現任教於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淡水河流域沿線有超過六百萬人口居住,大量廢水排放使淡水河成為台灣污染最嚴重的河川之一本文敘述淡水河口水質環境之現況,並探討物質在河口與海水混合後的傳輸途徑淡水河口環境淡水河為台灣北部之最大的河流上流可分為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個主要流域,集水面積約 2700 平方公里以水中溶解氧氣濃度通稱的「溶氧」為指標,則主流「新莊至社子河段」及基隆河「內湖至圓山河段」幾乎呈完全缺氧狀態,每逢洪水後溶氧量可改善至 3-4ppm,但流量轉弱又會再度缺氧由此可判斷污染最嚴重的區域為流經台北都會區的河段,而主要來源當然是由下水道排放之家庭廢水如以「重金屬」作為指標,則以基隆河及大漢溪的污染最為明顯,可疑的注入點為基隆河流域的六堵工業區,大漢溪的板新水場以下及新莊工業區等處綜合以上的資料,可確定淡水河域包含了「都市廢水」及「工業廢水」兩大類別的基本污染特徵一年之調查作者從 2000 年夏天起一年中進行了六次現場調查,項目包括各種水文水質要項、營養鹽、重金屬等。
結果發現每當旱季河川水量少時,各污染物濃度非常明顯葉綠素、總溶解有機物、重金屬都似乎有非淡水河的來源但當大雨洪水後,或海面風浪較大時,各污染物信號微弱,廢水放流被稀釋之程度很高比較奇特的現象是 2000 年 7 月在八里外海偵測到明確的鎳污染源,其位置並不在八里海放管的放流口廢水放流口的位置是否能游水質監測來確認,引起學術界相當大的興趣理論上每日經由海放的污水量約 132 萬公噸,相當於五至十分之一的淡水河水量送到六公里的外海但是過去一年無論從衛星圖譜,或六次出海探勘鹽度、營養鹽、重金屬等水質指標,均無法明確辨認海放管的確實位置在哪裡,海放的效果如何辨識,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改善淡水河的污染淡水河與大台北地區六百萬人口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整治水質更是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為了改善淡水河的污染,台北市的作法是將工業區廢水與家庭廢水(化糞池水及廚浴用水)與自然雨水逕流水分開處理廢水由下水道收集,由各節流幹管導至迪化污水處理廠,將污水抽跨過淡水河,與新莊抽水站送來的污水會合,經由獅子頭抽水站送到八里污水處理廠,經過出級的處理(沉澱、發酵、曝氣) ,再由放流管送到離岸六公里遠的台灣海峽中排放此工程自 1987 年起推動,目前第一期完工每日可處理大台北地區廢水量為化學報告~2~132 萬公噸(CMD) ,未來預計每天可處理量為 330 萬公噸。
污水海放後理論上會被大量海水稀釋,但淡水河內的承載因之大幅減少,河口及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得以復甦這種理想是否能付諸實現,需要嚴密的監控與認證,不過,據台大環工所駱尚廉所長指出,這條污水放流管原來設計每天可以處理 132 萬噸的污水,但實際調查發現,目前每天只能處理 95 萬噸污水;八里污水廠原設計進廠的污水可含懸浮固體 182ppm,但現行確僅能處理含懸浮值 120ppm 的污水更令人擔心的是去年七月在八里外海偵測到明顯的鎳污染源,但其位置並不在八里海放管的的放流口諸多現象顯示,污水放流管可能並未在海放管排放口處排放,而是在距岸很近的地方便已漏出台北市衛生下水道工程處長胡兆康則已承認,這條污水流放管,經潛水夫實地調查後,發現在距岸一公里處有滲漏情形心得與結語從國中到現在,在化學課本中讀過許多有關污染的內容,水污染的內容也不少,再加上基礎化學課本第二章中也有提到有關水污染的部分,所以選擇了這篇文章來看課本不能夠巨細靡遺的完整介紹一條河川,從它的環境,再介紹到它的污染,並展示專業調查研究的結果,尤其本文介紹的是淡水河,一條和我們台北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河流,讓人能夠更深刻的體會到其污染的嚴重性。
「污染」是台灣近岸環境最嚴重且亟待解決的課題高人口密度以及工業發展對於台灣沿海生態已造成相當嚴重的衝擊,土地利用所產生的土壤侵蝕,以及農業、工業、都市所造成的廢物及污水排放,台灣四周頻繁的海運船活動,也常釋出廢油造成污染提到眾所熟之的例子,包括:有毒西施舌、綠牡蠣、秘鯛魚等事件,大多是在河口附近,因污染物質(如營養鹽、重金屬、溫排水等)所引起要說如在目前現實生活中如何解決這些污染問題,是非常困難的,說要「有效控制排放污染源的管道」 ,依我們的能力是很難做到的,在現階段,只能希望政府能夠關心這些問題,制定合理而可行的防治政策與作法不過到了未來,我相信我今天所看的文章是很有用的,能夠讓我正視這問題,運用將來所擁有的力量,希望能為污染問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