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5、表达方式不当;※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议题确认②议题采纳③议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1)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2)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3)政治流: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P279※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政策规划的特征: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①结果②目标人群③执行机构④法规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①规制②工具③假定※政策规划的主体: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在现实的政策规划过程中,政府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政府的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政策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元化是现代公共政策过程中各国通行的模式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优点:能把握全局缺点:公正、科学难以保证;缺乏民主性4、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优点:公正、科学、民主.缺点:可能失之于片面;通常采取听证制度;※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①紧扣政策目标②规划多重方案③方案彼此独立④方案要有创新⑤方案切实可行学习好资料※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问题分析,由三个重要步骤构成:①理解问题②选择和解释目标与约束③选择解决办法(2)解决方案分析,分为四个步骤:① 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认定和细化问题②建立评估标准③确认备选政策④评估备选政策⑤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⑥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政策学习的类型(从内容及程序上):①工具学习②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③社会学习※政策移植的类型:1、按政策借鉴的程度不同:①复制②效法③混合④启发2、从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角度:①自愿的政策移植②被迫的政策移植※公共政策的抉择: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①国家元首;②行政首长;③民意代表;④法官;⑤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决策者的能动作用;4、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政策抉择的环节:1、政策论证;2、政策审议;3、政策采纳※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①政策相关信息②政策主张③立论理由④立论依据⑤驳斥理由⑥可信度※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①权威模式②统计模式③类别模式④直觉模式⑤分析模式⑥解释模式⑦实用模式⑧价值评价模式※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择优※方案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1、预测性评估:(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① 外推预测: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判断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2、可行性评估:(1)林水波、张世贤提出可行性包括四个层次: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2)可行性分析的对象: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政策采纳: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内容合法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①法制部门的审查②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③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① 提出议案②审议议案③通过议案④公布政策3、政策的法制化: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学习好资料其实是一种立法过程※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1、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2、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3、事态的发展危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①目标的导向性②内容的务实性③行为的能动性④手段的权威性※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内涵:1、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2、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3、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的过程※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提出政策执行主要涉及四大变量:① 理想化的政策②执行机关③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④环境因素2、互适模型(也称互动理论模式,麦克拉夫林):政策执行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相互调适的过程;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1)政策执行经历的三个阶段:①拟定纲领阶段②分配资源阶段③监督执行阶段;(2)每个阶段都应该贯彻的原则:①合法②理性③共识4、博弈模型(巴达克):参与竞赛者是完全理性人,政策执行是一种游戏,它包含6个规定:① 竞赛者②利害关系③竞赛资源④竞赛规则⑤信息沟通⑥结果的不确定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霍恩和米特提出的):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来自系统本身和系统环境;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必须重视五个重要变量:① 政策目标与标准②政策资源③执行者的属性④执行方式⑤系统环境)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动态过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变量追溯到了政策问题※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①执行性②服务性③权威性④法制性※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1、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证;3、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公共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政策实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及其成效。
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的要素:①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②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①执行者因素②资源因素③工具因素④环境因素※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①政策的合理性②政策的具体性③政策的稳定性学习好资料2、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政策执行组织:① 执行组织的结构的合理性:要求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化和横向结构专业化;执行组织权责的明确性2)政策执行人员:① 利益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知识因素④能力因素3、政策对象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①政策规定性②受动性③主观差异性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①政治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文化环境※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① 象征性政策执行(不务实或阳奉阴违,前紧后送,敷衍塞责);② 附加式政策执行(土政策)。
③ 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④ 替代性政策执行(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⑤ 观望式政策执行(软拖)⑥ 照搬式政策执行(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执行,呆板执行)规避式政策执行(扯皮推诿)※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① 政策执行者自身利益和需求② 执行者的素质缺陷③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④ 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① 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 政策环境的变化③ 目标群体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障碍)④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3、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4、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政策失灵:政策失灵通常被称为“政策失效”、“政策失败”,其实质是指政策执行之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政策无效执行: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意外和多变因素,当这些因素致使政策执行行为偏离政策目标时,就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效※政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