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旅宿》鉴赏 【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解: 凝情:专注深沉的思虑 悄然:静静地这里是忧郁的意思 断雁:失群之雁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 远梦句:家远梦亦远,梦归之时已到拂晓,言梦里归家时间之短暂 沧江:不少诗中亦作“湘江” 韵译: 住在旅馆中并无好的旅伴; 忧郁的心情恰似凝固一般。
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 就象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 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 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 我真羡慕门外沧江的烟月; 渔人船只就系在自家门前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诗题“旅宿”,显见其为羁旅怀乡之作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
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
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