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一 七律 长征初步感知革命史诗,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积累运用2. D.4.(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品读赏析1.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眼:“不怕”2. 五幅“征难图”:(1)腾越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3.C.4. C.5.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用字的赏析:如“腾”“走”这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红军的壮举,是红军精神的外显又如:“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6.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7. “千里雪”,实际是概括过雪山的艰苦生活更喜”,一则是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则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苦,越显英雄本色8.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豪情壮志以及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拓展延伸2.C 3.D4.略二 《长征组歌》两首初步感知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革命乐观主义,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坚定的共产主义积累运用2. D.4.(1)A.(2)B.(3)B.(4)B.5.(1)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水似银2)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3)毛主席用兵真如神4)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5)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6)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品读赏析1. C.2. (1)“弃”“丢”写敌人一打就逃,狼狈不堪;“赶”写红军乘胜行军,作战机动灵活,前者和后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一个“迎”字,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的可亲可爱,写出红军的豪迈气概;不说草地沼泽,而说“草毯泥毡”,红军指战员以草为毯,以泥为毡,他们“不怕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人至深 3.“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它们都是三字短句,意在渲染红军在转战途中所遇到的自然环境之恶劣、严酷,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艰难、严重4.突出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5.爬雪山红军走过万难拓展延伸1.(1)陡峭的山高高地耸立着2)指白天黑夜地赶路2.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3.从“健儿巧渡”“孤舟勇”“显威风”“留英名”等词语中可以看出来4.大渡河 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5.巧 夺6.从《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调虎离山袭金沙”一句可知红军用的是调虎离山之计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三 老山界初步感知1. 红军翻越老山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乐观主义2. 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积累运用2.(1)攀谈(2)奇观(3)绝壁(4)灌输3.(1)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2)副词,表示完全如此表明山势高峻的程度3)形容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4)“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速度,它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5)“走不动”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索性”,副词,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品读赏析1. 时间:天黑、黎明;地点:山沟、转弯地方、在“之”字拐的山路上、山顶2. 高、陡、险或者陡峭、险峻、高大;老山界山路的特点:迂回曲折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3. (1)“望”,是向远处看在这段话中,作者在山脚下,向上看用“望”;第19自然段中,作者在“之”字拐的路上,向上、向下看用“看”更准确。
2)“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果把“鼓”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4.描写的景物有上山、宿营、下山等几处,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地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意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5. 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拓展延伸1. “六月雪”这个题目好,形象地表现了雪山天气的恶劣,暗示长征的艰难2. 都是以翻山为叙事线索,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顺序3. 《六月雪》写夜景主要突出红军爬雪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 乌云 暴雨 冰雹 鹅毛大雪 冷风5. 像船上的篷6. 李白 指导员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因为红军爬雪山时不但山势像蜀道那样陡峭险峻,而且还遇到了极其恶劣的天气四 草初步感知1. 个人安危,辨识毒草,咀嚼毒草,正确对待困难,周副主席2.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甜美的生活。
积累运用2.(1)愠怒:愤怒,生气2)惶惑:疑惑而不知所措3)抽噎:抽搭,一吸一顿地哭泣 光火:(方言)发怒,恼怒4)宽慰:宽解安慰这里是放心、舒畅的意思3. 这些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二班长杨光救人心切、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4.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高潮品读赏析1.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篇首以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拉开帷幕,接着以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最后以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结束全文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2. 本文的主人公是周副主席杨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以他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又以他的眼睛及他的所感向我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反映红军长征中感人肺腑的事迹,更令人信服,更显得亲切感人同时,杨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点也正是千千万万红军战士身上所共有的优点,也让我们更深地体会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队伍,我们的革命事业才会成功3.(1)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作者运用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 “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的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4.提示:因为周副主席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拓展延伸2.抒情 3.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永恒的自由 4.A 5.AD 五 《长征》节选初步感知险恶、悲壮、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革命人道主义积累运用2.(1)循、驻、倾 (2)遗、猝、栽 (3)痴痴、塘 (4)幕、簇簇、篝3.(1) 毅然 (2) 猝然 (3) 依然 (4) 愕然 (5)惨然品读赏析1. D.2. 粮食奇缺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的品质3.刘少奇面对彭军长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冤枉了警卫员后,又“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赔礼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能这样举出一例,且分析正确,表述清楚的即可4.蔡畅在法国留过学,深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一段历史,面对困境,想到危急形势,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歌,想用它来鼓舞战友的斗志,表明红军具有坚强的意志5.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着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6.要点提示: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能答出两点,并表述清楚的即可拓展延伸 1.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3.比喻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4.不矛盾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5.略 六 枣核初步感知大洋彼岸、思乡越切、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生枣核、思乡爱国积累运用2.D.3.(1)奇怪蹊跷”一词,一下子抛出悬念,让你猜不透2)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3)本义是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在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4)“托付”,这里指委托别人办理再三”托付,表明友人决不是随意说说,而是郑重其事提出的要求,可见希望十分殷切5)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有志气其实,怀念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自己“没出息”,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是同窗苛责自己的谦词品读赏析1. 索、见、话;叙事、感情2. 如“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四个“想”,花园一角的假山就是“北海”,月夜追忆“泛舟”的日子等等文章最后一句点明题旨,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民族凝聚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巧用陪衬和比较的手法,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3. 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4. 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5. (1)不能托,是手掌向上承受枣核;“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格外珍惜 (2)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特色3)一连用了四个“想”字,解开悬念,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想”字,体现了主人公思乡之“苦”拓展延伸1. 坎坷、彷徨、讴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