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唐诗三百首之乌衣巷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27KB
约11页
文档ID:281335073
唐诗三百首之乌衣巷_第1页
1/11

唐诗三百首之乌衣巷【作品简介】 《乌衣巷》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芜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原文】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解】 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合之地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芜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讲解】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其次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 桥”在乌衣巷四周,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喧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提醒了景象的衰败荒芜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从前的富强盛况,形成剧烈对比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阔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 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一般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奇妙地给予燕子以历史 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示意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谈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纳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芜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说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风光增加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说明,从前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日已经荒芜冷落了吗! 其次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衬托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原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当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覆盖在寂寥、惨淡的气氛之中。

经过环境的衬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好像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的感慨了但没有采纳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连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突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识别,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一般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悟诗人的意图,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给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殊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似乎信手拈来,实际上分散着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固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行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抓住了燕子作为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示意出乌衣巷从前的富强,起到了突出今昔比照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奇妙地略加示意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着,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着绝望与凄凉,从前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一般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肤浅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旧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芜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其次首 乌衣巷因何得名? 夫子庙泮池南侧的乌衣巷,是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巷,也是东晋时宰相王导、谢安故居所在地在六朝时已是非常显赫,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乌衣巷》,更使它流传千古有关乌衣巷名称的由来,也因此被人关注   有神话传奇:金陵人王榭,航海途中遭风暴翻船,漂流至乌衣国,娶妻生子,后复回故里,但非常思念乌衣国亲人,因此将居所之巷取名为“乌衣巷”也有一种说法:因王导、谢安两家弟子裙履风流,都喜爱穿黑衣,所以后人将此巷称为“乌衣巷”。

其实,乌衣巷之名源于孙权定都南京之际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南京,当时秦淮河东岸还属城郊,驻有军队保卫都城,因士兵皆穿黑衣,驻军营地则称“乌衣营”,至西晋末年,乌衣营旧址改称乌衣巷司马睿南渡建康(南京)后,王、谢望族才立宅乌衣巷 【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浙江绍兴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来宾,世称“刘来宾”他和李白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坚韧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爽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念奴娇》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见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乐观乐观的精神进展创作,乐观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许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照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屡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当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难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谢他,就把曾在苏州担当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来宾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更多唐诗观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宽阔,风格上吸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实美丽的特色,清爽自然,安康活泼,布满生活情趣。

其挖苦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挖苦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和柳宗元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马上“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情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地,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情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