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的原因和后果及对策 核工业主要由核燃料工业、核反应堆工业、核动力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以及 辐射工业等部分组成,其重点还是核动力反应堆和核武器研制.核工业在生产过 程中产生的放射性产品或废物失控,就有可能引起核泄漏散布到环境中的放射 性物质直接污染空气、土壤、水和动植物且难以清除,也可直接照射或污染或间 接地进入人体.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难以清除和辐射对人体存在致癌效应、 促癌效应和遗传效应,所以对经济生活、社会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核事 故,对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人体健康,均造成很大影响和不良后果.一、核泄漏的主要原因 导致核泄漏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人为因素和技术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等几大 类1、背景 当今世界上有众多的民用、军用核设施正在运转,生产、库存着大量的核燃料和 核武器目前,在全世界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行着近 500 座核电机组在运营中 估计已有二三十个国家已经掌握了核技术,有些国家还在研制核武器据不完全 统计,全世界约有 3 万多枚核弹头在世界各地分布着数百万枚放射源,其中,就 有数量可观的闲置或退役或报废源储存在废物库此外,地下或海里储存了成千 上万吨的高活性放射性废物.核动力卫星也有可能掉下来污染环境。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如核实验、不正当利用核或辐射的恶意行为,核和辐射恐怖、操作失误 等使辐射源失控而造成的辐射事故较多核实验是一种故意扩散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的行为几十年来,有核国家已在 空中、地下或水下进行了近 2000 次核实验.一个小型核炸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 埃能够污染方圆几百公里,千吨级核炸弹产生的放射性大约需要一个月才逐渐沉 积下来,污染几千公里超级热核弹,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才沉积到地面,污染 半个地球在地下或水下进行的核试验将大面积污染土壤和水不正当利用是用放射性物质危害他人或进行恐怖活动,破坏核设施等恶意行为 操作失误1986 年 4 月 26 日发生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就是工作人员 的操作失误直接导致的灾难2、技术原因 核和辐射技术是年轻的学科,核电站的真正应用也就经历了半个世纪,很多方面 的技术也不太成熟现在虽然因此,免不了出现一些技术问题1979 年 3 月 28 日凌晨4点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附近的三哩岛压水堆核电站 2号反 应堆的燃料元件熔化事故还有英国温斯凯尔军用反应堆泄露事故也是技术原因 引起的.3、自然力量导致 地震、火灾、洪水、海啸、台风、火山喷发、雪崩、泥石流以及引力作用核动力 卫星或航天器坠毁等自然力量或其它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或失 控.2011年 3月11日在日本 9级地震和海啸引起的宫城地区第一核电站几个机组 的核泄漏就是由备用电源无法使用,从而冷却系统无法工作,导致堆芯过热造成 的.4、管理不善如巴西高亚那事故就是由废弃治疗机的 137Cs 源丢失后被破裂造成 的。
人们辐射危害认识不足或根本不了解,把发出蓝色光的137Cs粉末分发给亲 朋好友,涂抹在嘴唇、眉毛甚至涂抹在食品上食用等,最终导致.也有不法分子走 私核物质等二、核物质扩散的主要途径 除了核战争、核实验、核恐怖等放射性物质扩散污染外,反应堆泄漏事件波及面 较大因为它的用途比较多,可以用来生产一些核燃料和人工放射性核素又可 以用于做核物理、辐射化学、放射生物学、工程物理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以及微 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利用堆内核反应产生的大量热能可以用来推动汽轮发电机发 电,或作为潜水艇以及其他舰船的动力等反应堆产生大量的裂变产物,现在所能利用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正常运 行中产生的中子、丫、卩、轫致辐射、淹没辐射和内转换电子产生的电磁辐射以及 在反应堆内生成的气体放射性核素85Kr、133Xe、1311、41Ar、3H和14C等, 只对某些区域的工作人员、维修人员和辐射防护人员产生一些以外照射为主的照 射,而对外界不会有辐射影响但是,裂变反应失去控制就很可能引起爆炸 由于反应堆体用的水、气、控制棒、传动系统、中子注量率、参数监视系统、辐 射剂量监测系统和报警系统都是自动控制的,所以操作失控事故很少.而且燃料 元件自身缺陷引起的事故就更少.燃料元件的包壳破裂或烧结、熔化的事故较多, 主要是由失水或冷却剂通道阻塞引起的。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则引起核 泄漏,造成污染环境和公众受照.1、 由空气扩散 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的低层是对流层,其高度在赤道上空距海平面约 16 公里、两 极地区约8公里,云、风、雨等一切天气变化都发生这一层在对流层顶的下面 赤道附近南北两个半球存在着以时速 800 公里自西向东吹的非常强劲而稳定的 两股迂回弯曲路线的风当这股风的某一气团离开路线向南或向北移动时,由于 科里奥利效应在北半球引起沿顺时针方向的旋风、而在南半球引起沿逆时针方向 的旋风,即台风或飓风它们对低层气团的运动有非常大的影响.在事故情况下, 泄漏的裂变产物在空气中形成放射性气溶胶或气载物质,随着气流蔓延,所到之 处对居民全身的外照射,以及吸入被污染的空气造成的内照射2、 由土壤扩散 核泄漏对土壤的直接渗透是局部的、扩散也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地下水的扩散却 不能忽视,地下水是岩石和土壤层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扩散介质在地下水中3H的 迁移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90Sr较慢、137Cs则通常被土壤所吸附.而大气中放 射性灰尘的沉降则是广泛的,70%以上的90Sr分布在0-8 cm土壤表层中,向下 层仍有分布而137Cs则100%地聚集在0一6 cm的土壤表层,不向下层土壤移 动,尤其是在质地较细的草甸土中,100%地积累在1 cm的最表层中。
沉积在地 表上的放射性尘埃对居民造成的外照射,还通过食入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中的 蔬菜、粮食、水果以及食入污染植物动物肉和奶等生物链及食物链进入人体3、由水扩散 进入海洋、湖泊、江河等水体的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各有其特点放射性污染物在 海洋中主要以水平方向扩散为主,在垂直方向上通常保持在一定的厚度层内,因 此垂直扩散则较缓慢由于在海洋中存在着宽约80公里、深约0.8公里、每小 时以 6.4公里的速度沿着赤道朝正东方向运行数千公里的一股又细又直的克里威 尔海流;以及科里奥利效应引起的在北半球的大洋中的海流是沿顺时针方向绕一 个大圈运行的,而在南半球的大洋中则是沿逆时针方向;此外,海底还存在着从 南冰洋和北冰洋流向赤道的环流等,所以,进入海洋的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湖泊、 江河等水体中扩散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风的作用海洋表面 10—200 米深度的水 层中放射性物质的扩散迅速而完全且均匀在不同的海域水平扩散速度每天约为 5-140公里不等,而垂直扩散速度为 30-60米或更慢河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在平流作用下沿水流方向迁移的同时,在湍流的作用下与水 流垂直方向也扩散放射性污染物首先在垂直方向上混合均匀,然后再横向混合 均匀,先被吸附在悬浮的固体颗粒上,而后再一同沉降到河底。
由河流携带的污 染物质首先在河口附近随淡水在表层流动,然后在湍流和潮流的作用下进入海湾 并滞留较长时间,有的可达一年以上所以,放射性物质多沉积在海岸一带,此 后向海洋扩散并流入外海.一般情况下,湖水流速缓慢,污染物在湖泊中的停滞时间可能比海湾还要长湖 泊中的放射性水平与污染物的浓度、停滞时间、湖泊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深浅有关 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以后,有一部分将被水生物吸收大部分水生植物对放射性 核素的吸收和解吸都相当快,也相当完全因此,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能储积在水 生植物,从而又增加了水生动物的体内放射性含量,这是人类食物链污染的一个 重要环节4、植物中的分布 植物主要从大气和水及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地摄取放射性核素大气中放射性核素 随灰尘、雨水沉降到植物地上部分,其中少量可溶部分被植物吸收;而其余部分 则附着在植物表面,在风雨作用下落到地表后,从土壤中通过根部吸收再转移到 植物地上部分137Cs被植物叶部吸收程度比90Sr大.植物从土壤中摄取放射性 核素的程度,取决于核素的化学形式、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对这种核素的需要程度 及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鍶多、铯次之,而鈈少草本植物 放射性核素含量,春季生长期最高、开花结穗或结实期下降、秋季再上升。
砂性 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对放射性核素的摄取量高地衣对大气中各种微量元素有高度 的浓集作用 131I 容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当生长旺盛的牧草被污染时,将引起牛 奶中 131I 含量显著升高禾谷类在抽穗期至成熟期,附着在果穗表面的放射性 核素一部分转移到籽实中多年生植物对放射性核素有较高的累积量海洋植物 对Mn、Zn、Fe、I、Ce、Pu及Zr—Nb的浓集能力强各类淡水植物中,以单 细胞藻的浓集能力最强.一般情况下淡水高等植物浓集232Th比226Ra和238U 更多些在淡水中藻、丝藻类放射性含量比高等植物高、水生植物比水生动物高5、动物体内的分布 空气、水和植物的放射性污染,可能导致放射性物质进入动物机体,并在体内蓄 积.此外,土地污染程度的不同,同样也影响着动物群体对放射性核素的积累放 射性核素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放射性核素在动物种群生存环境的污染 水平和分布的类型、动物种系及其生物学特征、动物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所处 的营养层以及放射性核素的化学性质.在鱼、两栖类、爬虫和哺乳动物的放射性 核素含量有很大差别.不同纲的动物也表现了放射性核素积累水平的明显差 别.90Sr在不同种动物体内积累的差别可能主要取决于它们不同的寿命和矿物质 代谢作用的特点。
长期在核企业附近放牧的牛羊,其体内含有相当数量的放射性 核素,其中最危害的主要是90Sr.90Sr在反刍动物骨骼中的积累基本上取决于动 物的种和生长龄对90Sr积累最多的是幼龄动物骨组织和肌肉,绵羊骨中比山 羊骨中积累稍高些另外,山羊肌肉中的积累量比绵羊肉的为多牛对90Sr摄 入量明显地取决于植物群落类型、饲料成分及饲料地的利用情况在天然草甸上 放牧的牛,90Sr摄入量比其他方式饲养的牛高出1.3〜44倍,奶中的90Sr含 量也高 40%左右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对碘等放射性核素具有较强的浓集能力,而甲壳动物则对钴的 浓集能力较强•蛤、牡蛎、扇贝和一些蟹类,能浓集较大量的90Sr,主要分布在 虾蟹等的贝壳等硬组织内60Co —般浓集于海产品的可食用组织内鱼类中90Sr 主要分布在骨和鳞中6、人体中的分布人体重量的 99 95%是由氧、碳、氢、氮、磷、钾、钠、钙、氯、镁、铁等 12 种元素构成的,其他还有氟、铬、锌、锰、铜、碘、钴、钼和硒等,但含量较低 而人体血液则含有约 60 余种元素人体及其血液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与地壳中 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十分相似,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平衡关系是保持人体 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
以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随着血液循环分布 到全身各个组织或器官中吸入的放射性物质,除有一部分直接被呼出外,其余的则在呼吸系统的各段沉积 下来其中一部分直接进入体液,另一部分由粘液—纤毛转移到消化道被吸收后 剩余部分将进入体液食入的放射性物质如果是非转移性的,则其中大部分将通过胃肠道随粪便排出. 如果是转移性的,那么大部分将主要由小肠吸收而进入体液.此外,吸入的放射性 物质由气管排出后被咽下也是一种食入途径渗入皮肤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透过皮下组织后被吸收而进入体液从呼吸道和胃 肠道转移到体液的放射性核素中,未沉积的那一部分核素则通过肾、肝、肠、皮 肤或肺,随尿、粪便、汗或呼出气排出体外.体液中的放射性核素一部分通过肾、 肝、肠、皮肤或肺排出,其余的将沉积在它所亲和的那个器官中也有少数重要 的放射性物质,是全身均匀分布的放射性核素沉积的组织和器官,本身就像一 个放射源,不尽受到它本身的放射性核素的照射,而且同时还受到其他组织和器 官的放射性核素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