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文化·心态·长时段范文

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66KB
约7页
文档ID:269911461
2022年文化·心态·长时段范文_第1页
1/7

精选word文档 下载可编辑  一  文化史研究在法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至少可上溯到伏尔泰经过基佐、丹纳、夏多布里昂、米歇莱等史学家的努力,这方面的研究在十九世纪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但在传统史学偏重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史、大人物史的研究倾向下,文化史研究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这种地位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鉴派史学崛起以后有所改变在M.布洛克、L.费弗尔等人提倡的“总体史观”中,文化史成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重要性随着年鉴派在二次大战后的发展以及整个法国史学新潮流的形成而日益加强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研究倾向到新史学研究倾向的转变(本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又经历了文化史到文化—心态史的转变(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正由于这两个转变,当代法国的文化史研究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虽然时隔近四十年,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费弗尔的《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一九四二)一书,仍然被西方史学界一致公认为文化史研究的杰作在这本书中,费弗尔开创了研究大众文化结构,研究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的新方向这一研究的全面展开还与学术、社会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三十年代西方社会的经济、社会危机直接吸引了史学家的注意力。

经济、社会史研究在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和当时著名经济史家F.西米昂、E.拉布鲁斯的努力下取得很大进展,并构成了当时史学新潮流的主要特点二次大战以后,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欧洲中心论在知识阶层中的破灭,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而带来的传统价值的失落感,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都促使法国史学家逐步把文化史研究推向高潮从学术角度讲,社会、经济史研究本身也触及到历史的文化层面社会不同阶层与阶级的矛盾、组合及变迁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正如著名史家G.杜比所说“离开了对社会文化的研究,社会史将是不可想象的经济史研究同样涉及人们的文化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也极大的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变迁经济、社会史的进展提供了文化史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入的基础,在一段已得到社会史、经济史较为充分说明的时空中,文化史研究具有更大的发展余地从五十年代开始高涨的人口史研究,在六十年代逐步转向人们的生育观念及愿望的研究,这也极大地开拓了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战后史学的跨学科倾向也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具备了系统的方法和手段概括来说,战后至六十年代,法国的文化史研究集中于这几个方面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及其两者的关系,群众宗教问题,物质文化的演进,家庭结构与社会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自费弗尔以来不断取得进展法国史学家如R.芒德鲁、J.德吕莫等,首先试图确定大众文化的概念他们从产生、传播和流通、接受三个环节来划定文化,并以此考察大众文化书籍史成为他们的前沿阵地芒德鲁根据十七、十八世纪的各类藏书进行计量分析,统计出反映当时大众文化的书目,并和其他史学家一起研究这类书的流通和传播范围、强度及途径H.—J.马尔丹等人更进一步分析书籍的分类分栏,以确定大众文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变迁在F.福雷、R.夏蒂埃、D.罗舍等史学家的努力下,研究深入到书籍版本研究、藏书及藏书者研究、出版技术研究、书籍影响研究等,并从中揭示文化源流、思潮变迁与学派纷争上述的系列研究既包容了传统史学的书籍文化研究又显示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史学(如莫尔内等人)局限于名著研究、书籍与上层人物的关系研究;而新史学则将重心置于所有出版物的全面分析,并力图揭示大众文化的存在与影响书籍史成为研究上、下层文化关系的热点精英文化通过书籍传播深入于大众文化中,这是文化史研究的古典模式当研究角度移到接受者这一环时,这一模式受到了挑战事实上,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远非消极吸收,而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第一,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是有选择的吸收;第二,精英文化常常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以便大众的吸收;第三,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上下层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差异。

一定的精英文化来源于对大众文化的提炼、吸收、纯化这一点尤其重要,法国史学家正是基于此而确定其研究重点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文化史如同传统政治、事件和杰出人物史一样被年鉴派所代表的史学新潮流所超越这三点在书籍史研究中得到证实而全面展开于文化史研究的其它领域中  宗教问题是西方当代史学的重点之一J.德吕莫、B.布隆热隆、G.杜比等人的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宗教问题上的反映他们的研究表明,虽然基督教从六至十一世纪全面渗入西方社会生活,但基督教在这一渗入过程中自身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大众文化的反向影响同时,不管中世纪西方如何基督教化,各种异端还是层出不穷,民间还保留着不少与基督教文化相违背的传统习俗J.勒高夫从十三世纪“炼狱”概念的产生分析教会与民间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渗透;R.芒德鲁以教会、世俗政权对巫术、巫士的态度及其转变揭示群众宗教心理的变迁这些研究都显示了宗教问题对于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使人们看到了宗教与大众文化间存在的多元多向联系当考察到基督教从起源、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时,我们就会进一步深化研究层次,从六到十九世纪这一时段中研究西方文化演进的内在机制这一倾向与上述书籍史研究都被七十年代兴起的心态史潮流所囊括。

  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并包括了关系生活方面的科学与技术这一为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在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六十年代后不断深入饮食、起居、建筑、服饰、色彩欣、技术与工艺进步等进入史学领域,更新了传统的“文化”定义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均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心理F.布罗代尔,E.勒胡瓦拉杜里,J.—P.阿隆等人从这一途径入手,描绘了法国中世纪到近代物质文明的一系列重要特点布鲁戴尔系统地将这些特点与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相联系,他的巨著《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十五至十八世纪》成为研究法国和整个西方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转变的经典性著作六十年代物质文化史研究还处于描述阶段,七十年代起则更加注重人们对日常生活与物质文化的观念研究,进而与心态史潮流相汇合  家庭结构史是社会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只是在战后,这一分支才得到足够的重视历史人口学的发展也给历史家庭结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家庭史之所以成为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是因为人们的家庭观念,对配偶和对孩子的观念、配偶关系、父母孩子关系和亲属结构等已被逐渐认识到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随着世界性的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交流、随着比较史学和比较人类学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西方社会从古代晚期到近代的家庭结构变迁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社会观念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演进,很值得我国文化史研究界重视六十到七十年代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整个西方家庭结构、亲属关系结构还是相当复杂和多样的但在十五至十七世纪,人们已可观察到一个从多元家庭到单元核心家庭的演变过程,这在欧洲西北部、法国西北部尤为明显从地理上讲,这些单元家庭结构占优势的往往是平原地区这些现象与妇女婚龄推迟,夫妻年龄相近等一起构成旧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中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学特征史学家还从婚配组合、仪式、单元家庭的建立及财产继承、转移等各方面深入考察,以求全面说明西方社会的家庭结构,E.勒胡瓦拉杜里、J.—L.弗朗德兰、A.阿尔芒古、P.肖努、Ph.阿里叶斯等人的研究已展示了很大价值  从总体上看法国战后至六十年代的文化史研究,我们认为具有这些特点一,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研究角度不仅更新了传统史学的文化史研究,而且为全面把握历史文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二,理论重点转移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历史文化的概念探讨等,有助于研究视野的开拓;三,研究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是研究层次不断深化的前提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心理学、人文地理、科技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与计量分析的广泛运用,从本质上更新了这一阶段的文化史研究。

四,这一阶段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不多,各领域间也还存在着较大的间隔  从六十年代后期起上述文化史潮流开始综合化,在社会史的总方向推动下并结合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开始全面开拓一个新层次的研究这一层次被称为心态史学  二  J.勒高夫认为“心态”(mentalité)这一词颇为含糊、广泛事实上不同的史学家对之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中得到一个大体清晰的概念“心态”是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及其反映的总称心态构成了特定社会的价值—信仰—行动体系,这一体系常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而积淀在特定的文化中并构成这一文化的最基本层次在中文中,尚无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而贴切的译法通常译为“心态”(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是从字面上译的在其它欧洲语言中,人们也常照搬这一法文名词  心态史包括了社会文化的一系列基本层次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与性、家庭、宗教、政权等的基本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口头传说、神话传奇、民俗民风等相继成为心态史的研究对象历史人类学这一边缘学科的建立表明历史学开始结合人类学对上述对象进行研究的特长,同时历史人类学也促使史学家对昔日文化具有一个总体反省式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意识,使他们注意到历史与文化的一系列本质性层次。

在研究材料上,传统文字材料的独占地位受到削弱,口头史学、艺术品与文物、墓碑、考古材料、建筑物等非文字材料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除了原有方法外,肖像学、碑铭学、语义学、符号学等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心态史具有一种突出的跨学科色彩  在Ph.阿里叶斯、M.伏费尔、P.肖努等人的笔下,人类死亡这一自然现象得到了历史的和文化的解释在不同社会,在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与观念差异很大由于死亡构成了人们生活的重大主题,并以各种途径潜在地或明显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研究这些态度、观念及其变化是把握一种文化基本特点的重要途径上述史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角度描绘了西方自中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人们(包括不同阶级、阶层)对死亡的态度、观念及其变化这些变化伴随着几个大的变动节奏中世纪初的基督教化;十四世纪黑死病;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十八世纪开始的非基督教化;十九世纪世俗化运动与扫盲运动;二十世纪工业化的全面渗入社会文化领域一部死亡史涉及了法国与西方文化的一系列特点,从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民俗的到政治的、社会的等死亡史研究与宗教史、文学艺术史、书籍史、民俗研究、历史政治社会学等领域呈全交叉状态以M.伏费尔的《死亡在西方一三○○年到今天》(一九八四)一书为标志,死亡史研究正走向一个综合阶段。

  弗洛依德揭示性欲本能在人类心理结构中的重要性但这一心理共性却在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中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心态史学家们试图以人们对性的观念、态度的差异性与变动性研究为途径,分析人类文化结构的表现与变迁,并以此解答今日西方的一些社会现象(如“性革命”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J.—L.弗朗德兰指出“如果史学只阐示人类性欲的一般基础,我们的工作毫无意义,而今日文化的‘性’的特征也得不到充分的说明法国史学家的工作表明,今日西方性开放的文化特征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而十五至十九世纪法国已可见一种封建文化结构向资本主义文化结构过渡的不断明显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中,人们的性观念、性行为与整个社会观念体系与价值体系一起经历了不容忽视的变动法国史学家还对性与人口变动的关系,性与生育愿望,性与家庭—社会二元结构的关系,宗教与性,特定文化的性禁忌与色情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心态史的这一领域也与人口史、社会史、文学艺术史等相交叉  人口、家庭结构、性,这些主题都使史学家们更加关注历史上尤其是法国十六至十九世纪人们对家庭、儿童的观念、态度及其转变心态史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发展了前一时期对家庭结构的研究Ph.阿里叶斯、J.-L.弗朗德兰等人的著作使我们对十六至十八世纪儿童地位(家庭的和社会的)改变、人们家庭观念的转变有所了解,并使我们看到这些转变从总体上属于当时社会心态演变的一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