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曹植散文的比较研究摘 要:曹操和曹植两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历来为研究者重视,然而研究者都偏重其诗赋,散文被冷落一旁为此,本文以曹操与曹植散文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对曹操与曹植的散文进行比较,理出其散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且分析探究产生其联系与差异的原因关键词:曹操;曹植;散文;比较研究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亦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散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但是我国的散文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对建安时期依然建安时期堪称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曹氏家族、建安七子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历来学者对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散文研究却处于滞后状态曹操、曹植的散文是建安时期散文创作的代表对曹操与曹植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曹操与曹植,更可以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散文以窥见建安散文创作的全貌这对于我们研究建安时期的散文有重大意义一、曹操与曹植散文风格各异(一)曹操散文主要表现出通脱的风格鲁迅说:“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许多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以《明罚令》为例:“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十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
子胥沉江,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今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岁半刑,令、长夺一月俸”并州人为纪念介子推被烧死,冬至后寒食一百五十日,但是吴人并未因子胥沉江而拒绝喝水,显然寒食是陋习再加上冬至之后的一百多天正是并州中最冷的时期,寒食会让类弱者难以承受,所以于情于理这样的习俗都该废除曹操的通脱于此可见一斑曹操的通脱文风更表现在他颁布的求贤令中《论吏士行能令》、《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格令》等求贤政令一再表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品德是不重要,甚至“或堪为将守,负侮辱知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又治国用兵之术”之人,也一样是人才在重礼教的时代由此言论,是很大胆的 而最能显示曹操通脱文风的应属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胜,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俸侍周室也”此文是曹操现存最长的一篇散文,“《述志》一令,似乎欺人,未尝不抽序心腹,慨当以慷”文章虽以序心腹的口吻写来,但依然掩饰不住他的傲然之气,“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样的话也只有曹操才可以说出来正如鲁迅所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二)曹植散文表现出文才富艳的风格如果说魏晋时期曹丕、七子的散文在逐渐走向丽化,那么曹植则将这种骈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其抒情小赋《闲居赋》为例:“何吾人之介特,去朋匹而无俦出靡时以娱志,入无乐以销忧。
何岁月之若惊,复民生之无常他质问的说:为什么我会这么孤独,既没有朋友也没有伴侣出去不能让心情愉悦,回来也无法消除自己的忧愁这种忧伤从何而来?岁月惊人的流逝,人生又如此地无常,当是他闲居时感伤的原因而人世之反复无常更叫人无措春天是复苏的季节莫如驾车去看春景:“登高丘以延企,时薄暮而起雨仰归云以载奔,遇兰穗之长圃冀芬芳之可服,结春蘅以延伫入虚廊之闲馆,步生风之高庑践密迩之修除即蔽景之玄宇翡翠翔于南枝,玄鹤鸣于北野青鱼跃于东沼,白鸟戏于西渚遂乃背通宇,对绿波,藉文菌,翳春华”春雨、兰穗、闲馆、高庑、修除、玄宇、翡翠、玄鹤、青鱼、白鸟,万物皆自然和谐这些句子简直给我们描绘一幅优美的诗画此类抒情赋虽小,但丝毫掩盖不住曹植的才情曹植的文才富艳文风更体现在写于黄除年间的《九愁赋》此赋的愁情是由突然而至的疏远牵引出的,整篇文章追忆了他当时不得不离开旧都的深曲幽婉之心态曹植用“含哀”、“惨毒”这类词来描摹他离开旧都的心情:“嗟离思之难忘,心惨毒而含哀”他徘回在南畿之末境,眷恋着那里的浮云,只是没有攀登的阶梯看着天空飞翔的归鸿,真希望自己能借助它们的翅膀飞回去但是归鸿一下就飞走了,只留下自己惆怅,空叹“时俗之趋险”。
放眼望去,狂野之外的江面有孤独的舟子浮在上面,孤客是可悲的,而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回去的路看来是没有了,就这样自弃于遐滨,“与麋鹿以为群,宿林薮之威蓁野萧条而极望,旷千里而无人”,去适应野外的生存吗?不,曹植马上否定自己突然冒出来的这个念头:“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就这样下定决心:“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曹植继续踏上离开旧都的道路,“践蹊隧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路好难走,但得走下去一路之上,见到失群之离兽、偏栖之孤禽,心中充满了愤激和切痛他带着痛走下去来,游绿林而逍遥,临白水则悲啸由于反复自问,坚定了自己没有过错的信心对于放逐不再抱怨,那是因了自己的行为不会某些世俗所招致的,而这又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曹植抒写曲折幽婉之离情,就这样在带着悲伤上路的酸楚中结束丁晏评此赋有“楚骚之遗,风人之旨”,“文辞凄咽深婉,何减灵均”而最能体现曹植文才富艳散文风格的当属《洛神赋》《洛神赋》辞采华茂、缠绵悱恻、哀艳绝伦,最为第一篇骈赋之作,其高超的艺术境界是用笔无法说尽的它即使没有任何的象征意蕴,仅仅写了一段人神之恋、或者一种人间的无法实现的爱情,他的艺术魅力都足以让其烛照千古;更遑论它还有解读不尽的象征意义涵蕴其中!赋中刻划了美艳无比的洛神:“其行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浓纤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若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鬓娥娥,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辅靥乘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相应图”,“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盘流经,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晚餐”大概只有曹植这样才情高华的诗人,才可以将文字运用到如此美的地步 二、曹操与曹植散文思想内容同中有异(一)曹操散文主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曹操的散文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曹操的散文表达了对东汉以来社会的弊端进行改革的思想曹操所处的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是一个时局动荡、政权分割、民不聊生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乱世”之一针对政治腐败,豪强兼并,曹操在任洛阳北部尉时发布《抑兼并令》文中严厉指责袁氏父子等豪强氏族依仗权势强占和侵吞百姓土地的罪行,严格规定收租的数量,并强调:“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曹操看到河北地区受袁绍集团统治,农业生产遭到极大地破坏,又发布《河北租赋令》。
针对当时政治上的一些腐败风气,曹操下《整齐风俗令》予以抨击:“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文章列出古代直不疑盗嫂、第五伯鱼挝妇翁等颠倒黑白、欺上瞒下的例子,阐述整顿风俗的必要性,说明自己整顿社会风气、革除社会时弊的决心针对东汉以来官吏奢侈浪费的陋习,曹操以身作则,竭力倡导勤俭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曾下《内诫令》以节俭告诫吏民和家人:“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官吏也“布衣蔬食”,形成了简朴节约的 好风气其二,曹操的散文明确体现了开明的人才观和他的用人路线曹操深知要想削平群雄,实现统一大业,除了要打击阻碍自己当权的豪强地主之外,还必须打破世家豪族的用人传统,选贤任能,树立自己的势力他再三下令求贤,提出了不拘品行、唯才是用的主张他尖锐的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求贤令》)他强调德行和才能未必能兼备,并援引“陈平定汉业”和“苏秦济弱燕”的典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次,曹操上表荐贤的散文较多,也体现了他的人才观如《表论田畴功》、《表称乐进于禁张辽》、《请封迅游表》等均用事实说话,没有虚辞滥说。
表现了曹操坦荡的襟怀和有功必赏、不贪他人之功德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指出:“魏初章表,指事造时,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说的正是曹操这类散文其三,曹操的散文真实地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曹操是一位富有理想色彩的政治家,他曾勾画过一幅理想的太平社会蓝图:“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斑白不负戴”,“路不拾遗”,“囹圄空虚”,等等(《对酒》)这些尽管是曹操站在开明官吏的立场上对于人民的薄施恩惠,但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曹操要求官吏“咸爱其民”,对人民“子养有若父与兄”,表明他对人民极大地同情曹操的散文比他的诗歌更能具体地表现汉末动乱的现实和他丰富的思想情感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驻军家乡谯县时发布《军谯令》:“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对战争使人民遭受空前的灾难极为感伤在《存恤吏士家室令》中谈到:“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对百姓的关怀可谓比较周到这类散文应该说与同类诗歌一样,表现了曹操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曹操一生文治武功,卓有建树他实行屯田,调整赋税,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网罗人才,关怀百姓。
其散文都表达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这一理想也是曹操一生的追求二)曹植散文主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曹植是一个积极的人,一生如其父曹操一样充满了浓烈的政治热情虽然他遭遇了人生的种种打击,但是他一生都为“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努力,所以他的散文处处流露出对政治理想的向往;这一理想是他心中恒常的指示灯,无论是少年气盛之时、还是坎坷人生之中,都不曾让他放弃而他散文中不断变化的心情,都围绕着这一恒常的理想展开曹植生于初平三年(192年),幼时生活于戎旅间知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袁尚入邺城,曹植才结束了到处为家的颠沛生活从建安十年(205)年开始的建安年间,曹植随其父曹操五次出征,这几次出征对他理想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坦言他的志向:“慈父小道,固未足以揶揄大意,彰示来世”,期望“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经常随父出征,使他的政治理想有机会接近现实然而对曹植来说现实总是残酷的,由于生性放任,在曹操面前失宠黄初元年曹丕即位他对众兄弟只有猜疑与排挤,尤其对曹植异常刻薄曹植在这个时期的痛苦心态令人难以想象《九愁赋》集中写了他痛苦的心态。
这篇散文作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是文中所写的离别不是普通的离去,而是放逐,所以可以推断这篇赋是曹植第一次真正离开旧都邺城、赴藩国之后的某一日,对那次痛彻心扉的离去的追忆根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史书一笔轻轻带过,但是,对于那些包括曹植在内的诸侯王来说,名为就国、实无异于放逐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