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商隐夕阳楼赏析]李商隐《夕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75KB
约3页
文档ID:244677088
[李商隐夕阳楼赏析]李商隐《夕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_第1页
1/3

[李商隐夕阳楼赏析]李商隐《夕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商隐《夕阳楼》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夕阳楼李商隐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⑥世自悠悠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赏析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秋天作者题下自注说:“在荥阳是所知今遂宁萧侍郎牧荥阳日作者荥阳即郑州,是李商隐的第二故乡(原籍怀州)今遂州萧侍郎,指当时被贬至遂州(属剑南东道)的刑部侍郎萧澣萧澣在大和七年三月到八年底,曾任郑州刺史,夕阳楼就是他在郑州任上所建李商隐受萧的器重与厚遇,所以题注称萧为“所知”后萧澣被贬到远州诗人登夕阳楼,触景伤情,感慨无端,写下这首情致深厚的小诗前两句写登楼远望,触景生愁花明柳暗,本来是赏心悦目的美好景色,但在别有伤心怀抱的诗人眼里,却是惹愁引恨之物李商隐出身比较寒微,特别重视“知己”的理解和帮助一年前,非常赏识和栽培他的崔戎在兖海观察使任上溘然长逝;现在,另一位对他厚遇的知己萧澣又被贬远去,这就使诗人越发感到自己的孤孑无助。

而他两次应试不第,也无疑更加重了落拓不遇的悲慨再加上朝廷中李(训)、郑(注)专权,党争剧烈;宦官势炽,时代与个人身世的浓重阴影,使得这位敏感而重情的诗人多愁善感绕天愁”,不但写出了愁绪的悠远与纷乱,而且与登高望远的特定情境切合一、二两句,按实际生活次序,应是先登城上楼,后触景生愁现在这样调换次序,一方面是为了要突出诗人登高望远的无边愁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登城上楼的叙述带上浓郁的抒情色彩,显出曲折顿挫之致从“上尽”、“更上”这种强调的语气中,似乎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堪承受登高望远所带来的心理重压三、四两句专就望中所见孤鸿南征的情景抒慨仰望天空,万里寥廓,但见孤鸿一点,在夕阳余光的映照下孑然逝去这一情景,连同诗人此刻登临的夕阳楼,都很自然地使他联想起被贬离去、形单影只的萧澣,从内心深处涌出对萧澣不幸遭际的同情和前途命运的关切,故有“欲问”之句但方当此时,忽又顿悟自己的身世原来也和这秋空孤鸿一样孑然无助、渺然无适,真所谓“不知身世自悠悠”了这两句诗的好处,主要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一种特殊人生体验:一个同情别人不幸遭遇的人,往往未有意识到他自己原来正是亟须人们同情的不幸者;而当他一旦忽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竟发现连给予自己同情的人都不再有了。

孤鸿”尚且有关心它的人,自己则连孤鸿也不如这里蕴含着更深沉的悲哀,更深刻的悲剧冯浩说三四两句“凄惋入神”,也许正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而“欲问”、“不知”这一转跌,则正是构成“凄惋入神”的艺术风韵的重要因素谢枋得说:“若只道身世悠悠,与孤鸿相似,意思便浅欲问、不知四字,无限精神《叠山诗话》)这是深得诗人用意的独具只眼之评体现了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的特点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