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西翻译述论 沈思芹 徐州工程学院 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 上古之书《尚书》承载着华夏最古老的文明与智慧, 自 17 世纪起, 即有拉丁语、法语等多语种《尚书》译本在西方传播, 不同时期诸多译者对《尚书》进行了风格各异的翻译17-18 世纪, 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试图以基督教义调和儒家经典以利于其传教而译经, 译文以拉丁语和法语为主;19 世纪, 除了延续第一代传教士的传教策略, 英、法新教传教士们也对《尚书》的历史、科学及思想文化内涵等进行学术研究, 翻译更为专业化, 以英文译本为主, 出现了理雅各的“标准译本”, 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发展;20 世纪以来, 译者们更为注重对《尚书》蕴藏深厚的中国历史、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等进行多元文化解读, 译者身份也不再几乎全是西方的传教士, 而是既有中西方的世俗学者、汉学家与翻译家, 也有占星家、作家等诸多的翻译都有各自的价值, 译无定译, 《尚书》的翻译与研究仍有待拓展关键词: 《尚书》; 宋君荣; 理雅各; 典籍翻译; 高本汉; 作者简介:沈思芹, 徐州工程学院讲师, 扬州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Email:shen0012004@收稿日期:2017-02-15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 (12&ZD155)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Shang Shu in China and the WestSHEN Siqin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ancient book Shang Shu carrying the oldest civilization and wisdom of ancient China, was already translated and transmitted to the West in Latin, French and other languages since the 17th Century. The translators in different periods translated it in different styles: From the 17th to the 18th century, the Jesuits who came to China earlier translated Shang Shu mainly in Latin and French and tried to reconcile the biblical doctrine with the Confucian canon in it for their missionary work;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from England and France carried on the missionary strategie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while engaging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science and cultural etc. in Shang Shu, so that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which were mainly in English were more professional, and James Legge's rendition of Shang Shu was esteemed as the “standard translation”of Confucian classics. All thes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inology; From the 20th Century onward the translato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ulti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politics, ethics and philosophy etc. in Shang Shu, and they were no longer nearly all western missionaries, sinologists and other secular scholars, translators join the ranks of the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s well as astrologers, writers etc.. All these different versions have their own value. As is known, no translation is perfect, the area of the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of Shang Shu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expanded.Keyword: Shang Shu; Antoine Gaubil; English rendering of Chinese classics; Bernard Karlgren; James Legge; Received: 2017-02-15一、引言《尚书》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核心原典, 《史通》称之“七经之冠冕”, (刘知几、魏建震, 2002) 《汉书·艺文志》亦云:“君举必书”, “事为《春秋》, 言为《尚书》”, (班固, 1962) 这部政史典籍记载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初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传说和事件, 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刑法、礼仪、官制等领域。
《尚书》根据朝代编排,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个部分, 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 包括所谓的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钱宗武, 2004) 《尚书》在帝制时代曾长期立于官学, 在中国的经学著作中向来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也因此率先吸引了西方探究中国的目光, 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二、17-18 世纪的《尚书》翻译经过了 14-16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开始从封建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变, 相应地, 也发生了人类文明史上反封建、神权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资本主义文化就此诞生, (吴泽义, 1987) 思想文化氛围渐趋宽松、自由17-18 世纪的欧洲, 随着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迫切需要得到有关资料来了解中国, 罗马天主教遂选派耶稣会传教团队赴华, 他们为“中国文明的伟大时代, 它所代表的稳定和强烈的物质文化”所吸引, 一度引发“巴罗克式亲华热” (傅海波, 1995) , “在 18 世纪, 令人神魂颠倒的则是中国”, “亚洲文化参与了欧洲传统本身的形成”, (赫德逊、王遵仲, 1995) 中国对欧洲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17 世纪的中国, 正值康熙盛世, 16 世纪末期来华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传教受阻, 虽殚精竭虑, 多年后仍铩羽而归或郁郁而终为此, 天主教耶稣会士们推行了“适应政策”, 在向中国人宣传西方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究和翻译中国儒家经典, 在博取中国人好感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一些传教士以圣经教义调和儒家经典, 以缓和宗教文化冲突, 便于传教来华传教士以译文和论述向欧洲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 但他们并不自认为是汉学家, “研究中国只是实现宗教目的的手段” (傅海波, 1995) “18 世纪后半叶在中国的一些西方耶稣会士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 在译介中国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时“也采取了曲解的方式” (许钧, 2014) 这一阶段的《尚书》译本主要有金尼阁 (Nicolas Trigaut, 1577-1628) 的拉丁文译本, 巴多明 (Dominique Parrenin, 1665-1741) 和宋君荣 (Antione Gaubil, 1689-1759) 的法文译本以及马若瑟 (Joseph de Prémare 1666-1736) 的法文选译本, 此外还有德语和俄语的《尚书》译本, 这些译本开启了《尚书》的西方传播之旅。
一) 西方最早的《尚书》译本———拉丁文译本1626 年法国佛来米耶稣会士金尼阁用拉丁文翻译过《尚书》, 一般认为此为《尚书》最早译本译者为“西方汉学之父”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的会友, 也是其学生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 (Paul Demiéville, 1894-1979) 在报告中提到, “据说金尼阁开始编译一部中国史并翻译‘五经’ (1626) , 但是这些材料我们未能见到”, (戴密微, 1966) 许光华 (2009) 也认为, “金尼阁似乎还从事过中国史的研究, 写有《中国皇帝纪年》, 也可能翻译过《五经》, (《中国的五经》, 1626) , 但这些著作都没有遗留下来”有研究认为明天启六年 (1626 年) , 金尼阁在杭州刊印了拉丁文《中国五经》, “并附有注解, 题名为《中国第一部神圣之书》, 成为最早在中国本土刊印的中国经籍翻译本” (李伟荣、李林, 2014) 西方人认为金尼阁的主要贡献在于为欧洲带去了利玛窦珍贵的论文集他于1610 年即利玛窦去世那年去了北京, 带回了利玛窦的意大利文原稿和论文集并转送罗马 (1614) 。
金尼阁用拉丁文编译的利玛窦的论文集《关于耶稣会的进入中国》于 1615 年出版, 大受欢迎, 被迅速译成多种语言, 在西方知识界广为流传, 如 1616 年的法语版、1617 年的德语版、1621 的西班牙语版、1622 的意大利语版以及 1625 年的英语版等, 而意大利文稿于 20 世纪才得以问世利玛窦是最早翻译《四书》的西方人, 著有《天主实义》, 其中多次提到《孟子》、《论语》、《老子》、《庄子》等中国经典, 引用了《尚书》18 次 (李伟荣、李林, 2014) 并著有注音字汇《西儒耳目资》 (1626) , 出版于杭州在书中, 他按照声调和音素对汉字分类, 采用欧洲拼音文字标注, 其书也为明末官话音位学研究保留了有价值的资料, 促进了中国音韵学的研究 (戴密微, 1966;张西平, 2006) (二) 《尚书》的法语译本此时期《尚书》的法文译本基本上都出自法国传教士, 既有全译本 (以 58 篇古文《尚书》为底本) 也有选译本其中全译本出自巴多明和宋君荣选译本出自马若瑟, 1735 年被杜赫德 (Jean Baptiste du Halde, 1674-1743) 收入《中华帝国全志》。
1. 巴多明的《尚书》译本法国传教士巴多明于 1735 年 (清雍正十三年) “翻译六经并加注释”, (李伟荣、李林, 2014) 其中包括《尚书》的法文译本当时, 为了向西方学者们证实中国经典文献的真实性, “巴多明在写完他的古代史著作的五年之后, 又给梅兰寄去了一套经典著作, 在五经之中又加入了解释其内容和强调其历史文献价值的《周礼》” (伊凡娜、耿升, 1994) 巴多明是白晋 (Joachim Bouvet, 1656-1730) 于 1698 年乘船带往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其来华使命是向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以助传教, 同时向欧洲通报其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知识等, 在华近 40 年巴多明在语言、科学及哲学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 深得清康熙帝的信赖, 负责翻译官方文献并为俄罗斯商队和教廷使节做翻译, 在北京宫廷中很有威望他通晓满、汉语, 了解满汉文化1723 年起,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