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典型案例1.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 ,也就是《白蛇传》 ,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 “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 变为成功的 “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答案要点:(1)这是由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决定的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难免发生谬误 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又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 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 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所以,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梅兰芳之所以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就在于当出现失误时,他能够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了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时, 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 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实现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 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2.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 “ 文化人 ”成为 “ 革命人 ” 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 “ 合理想象 ” : “ 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 ” 后来, 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 第一个感觉就是 “ 我想象的全错了 ” 。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 “ 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 ” ,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 “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 “ 合理想象 ” 为什么 “ 全错了 ” ?(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 “ 转变 ” 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答案要点 :( 1)丁玲对成仿吾的 “ 合理想象 ” 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 二是占有材料不全; 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 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 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 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
第三, 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3、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 “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劝解道: “这梨是没有主人的 ”许衡答道: “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答案】( 1) “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 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 因此, 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分析】本题考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人的价值是双重的, 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人生价值作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就是在满足社会、 他人和自我需要中得到实现的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
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 表现出了很高的精神修养和境界 材料中许衡不摘“道旁之梨”的做法是正确的, 值得提倡 其做法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 2+ 5=?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 7 嘛! ”闻先生说: “不错在数学领域里 2+ 5= 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 2+ 5= 10000 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 “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 只有前后七匹马, 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 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 这难道不是 2+ 5= 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①既然在数学领域 2+ 5= 7 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 2+ 5= 10000 也是可能的?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 2+ 5= 10000 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 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 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分析】本题考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非理性因素的概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活动的发生与停止、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动力、 诱导、 激发等重要的调节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扩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回答第一问时,应先简述非理性因素的含义,然后说明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第二问要先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关于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辩证关系, 指出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后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对科学创新的作用5.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尔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万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②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答案】(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 3 分)(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 2 分)(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 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 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 4 分)【分析】本题考点:现象与本质、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辨正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第一问,从材料的第一段可以看出,九方皋之所以高明,原因就在于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以及“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利用归入法,可将它们纳入《马哲》第三章的内容,用“现象与本质”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原理回答第二问,伯乐之子之所以相马失败,原因在于死读《相马经》 ,只懂将书本山的内容 “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一知识点的内容第三问,可运用《马哲》第四章的知识点“辨正思维方法的实践意义” ,结合以上两个问题, 说明思维方法的含义, 什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的普遍意义以及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6. 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