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曲式结构分析【容摘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再现部省略了副 部主题,引起了作品是否采用奏鸣曲式的争论文章探讨了 虽然再现时省略了副部,但其总体结构仍属于奏鸣曲式畴, 且这种结构更加符合作品的叙事性要求,体现了中国音乐的 民族特色,实现了形式美与容美的高度统一关键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奏鸣曲式省略副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 完整地叙述了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但作品的初稿中只有“相爱”“抗婚” “投坟”三个段落,在时任音乐学院党委书 记孟波的建议下,才增加了 “化蝶”这一段落化蝶”作 为再现部,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实现了更为完整和富有逻辑 性的结构,但同时也引起了关于《梁祝》曲式结构的学术之 争在典型的奏鸣曲式中,再现部应该分别再现呈示部的主 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并实现调性的统一而《梁祝》的再现 部“化蝶”,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爱情主题”,而省略了 副部表现“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主题,这就使奏鸣曲式 三原则:“对比、发展、统一”中的“统一”原则没得到实 现因此,在学术界有部分观点认为,《梁祝》的结构不能 算是奏鸣曲式,如林菁在《音乐的标题构思对音乐形式的影 响一一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一 文中即持此观点;有些学者则更进一步提出,《梁祝》是采 用了其他曲式结构的观点,如国权在《“板式一变速结构” 与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一文中提出,《梁祝》是采用了中国 传统音乐常用的“板式-变速结构”;但更多观点还是认为, 《梁祝》的结构是奏鸣曲式或再现部省略副部的奏鸣曲式, 如胡静波在《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一谈〈梁祝〉协奏曲的曲式 结构》一文中,从曲式分析的角度入手阐明了这一观点。
一、“省略副部”屡见不鲜典型的再现部是再现呈示部的容但再现部也可能有其 他变化,包括压缩再现部,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 一乐章,还有再现时省略主部,如舒曼《第四交响曲》第一 乐章,有再现时省略副部,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 一乐章、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莫扎特的《伊多美奥》 序曲而对于“调性服从”的形式规则也常被打破,如哈恰 图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再现时副部的调性不变, 仍在呈示部所在的调上不可否认,省略副部对奏鸣曲式的结构是有影响的,正 像儒怀教授所指出的:“假如副部被省略,那么奏鸣曲式只 能从乐曲的程式、体裁、使用部位等方面较间接地把原始的 奏鸣曲式结构意图辨认出来,即便是这样,奏鸣曲式的整体 结构布局也会受到变更的影响①可见,省略副部使奏鸣 曲式“走了形”,但即使“走了形”,也是建立在奏鸣曲式的 基础上进行的变化,并没有脱离奏鸣曲式这一曲式结构根 据音乐发展的需要对曲式结构进行局部的变化,这也是不乏 先例的所以,以“省略副部”这一点来断定《梁祝》不是 奏鸣曲式,理由不很充分二、 “省略副部”是叙事性的要求再现部一一“化蝶”,根据叙事容的需要,只再现了呈 示部的主部爱情主题,省略了副部。
在音乐容上,再现部表 现的是理想的天国,是非人间的幻境,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 蝴蝶双双飞翔在百花丛中,是爱情美满的理想象征,不再回 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会再有副部愉快的现实生活,所以, 副部也就没有再现的必要这样,虽然造成了奏鸣曲式结构 的不典型、不完整,但同时也成就了容上的合理和完整,满 足了作品叙事结构上的需要三、 “省略副部”是民族性的体现西方文化对美的观念首先就是空间布置,是形式关系 西方音乐也同样体现对空间、形式的追求,音乐中速度往往 从属于曲式,曲式是组织音乐的根本框架奏鸣曲式正是这 种追求空间美和形式美的杰出产物,它依靠各部分的对比、 展开、再现来构成音乐的进程,以调性及和声的进行逻辑构 成对曲式结构的支持依据“黄金分割定律”,奏鸣曲式的 高潮一般出现在0.618这一黄金分割点上,即展开部的结尾 处和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的美首先是一种心理感受和 体验的过程,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②中 国传统音乐对过程的重视体现在依靠情节来铺叙,并通过速 度、有规律的变化组织音乐的进程,强调旋律自身的延展, 而调性、和声等因素对曲式结构一般没有影响,且中国传统 音乐多具有以下特点:依据速度的增长、情绪的积累而推进, 高潮位置除了可能在“黄金分割定律”的0.618位置外,多 数在0.9-0.96处,这正是《梁祝》高潮部分所在的位置。
所以,《梁祝》根据容和音乐发展的需要,在再现部“省略 副部”虽没有实现调性的统一,但符合中国音乐的发展规律 和审美特点作曲家虽然借用了西方的奏鸣曲式,但没有囿 于固定程式,而是根据中国文化的审美思维和中国音乐的进 程特点,大胆变化,体现出了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这种变 化也使作品的形式和容得到了完美结合四、“省略副部”实现了形式美与容美的高度统一 黑格尔曾说:“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容表现于声音 及其复杂组合这种感性因素时,音乐才能把自己提升为真正 的艺术③可见,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形式的美妙组合与 变化之中,同时还表现在其所蕴含的对社会生活的丰富而微 妙的心理体验与感情态度之中,只有当形式与所表现的容紧 密结合,才能构成真正的音乐美《梁祝》根据容的需要, 调整了曲式结构,虽然看似造成了形式上的不完美,却实现 了形式和容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进而创造了音乐审美的 最佳意境《梁祝》采用的是“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其曲式结 构基本上沿袭了西方古典协奏曲中最常使用的奏鸣曲式,但 中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审美标准、文学结构和戏曲音 乐都对它的曲式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梁祝》能够借用“他 山之石”而不落窠臼,是其广泛流传、经久不衰,成为里程 碑式作品的重要因素。
注释:① 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1995: 235.② 承华.文化与人格一一对中西文化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技大学,2002: 268.③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商务印书馆,1979: 344.作者单位:师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