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lsj5****2131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5KB
约13页
文档ID:219619998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_第1页
1/13

1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 /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四、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一、 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习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分析:D 解析: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2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故选: C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分析: B 此处是实写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分析: A 未点明时间3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分析: 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D.“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 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分析: B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B. “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C. “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分析: C 错在“眼前”,应是“想象中”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答案是 A分析: B 错在“宁静” ;C 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 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4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分析: B错在“由盛转衰”、 “ 由喜转哀”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B. 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D. 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分析: B错在“万物凋敝”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答案: C 分析: A错在“特意” ;B 错在“大海宁静” ;D 错在“眼前” 2. 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1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C. “日月” “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答案: A 分析: B错在“夏秋两季” ;C 错在“气吞山河” ;D 错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13、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5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答案: B 分析: A项“临”本义“来到”,这里引申为“登上” ; “凌”指“登上(峰顶) ” ,两者含义有差别 C 项观沧海是总览, 望岳是由远望近观 D 项望岳未点明季节14、下列与本诗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 )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答案: B分析:本诗描写秋景 ;A 句季节不明 ;B 句为秋景 ;C 句为初春之景 ;D 句为春末夏初之景15、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 气象恢宏博大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分析: C 错在这句并无“动静结合” 1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1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答: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1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19、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6 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习题】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 ,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分析: D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2、 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7 D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分析: D “我寄愁心与明月” ,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 ” ,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 ,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分析: C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4、 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A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B “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C “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D “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分析: D 作者被贬谪的夜郎国是僻远的地方,不是想去的地方5、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 “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8 分析: A 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6、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 “子规”来写 ?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点明了是暮春时节,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7、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 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