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语及外语学习者使用英语时态的主要因素分析 摘要:英语时态的习得一直是非英语母语人士在学习英语时遇到的一个复杂问题研究者针对非英语母语人士在英语时态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针对这一现象,主要回忆了相关文献,发现学习者常忽略的三个主要因素为:词汇体的类型是影响时态标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语对目标语时态习得的影响受目标语的水平和词汇体的交互影响;语境框架是维系语篇时态前后一致的重要衔接手段关键词:英语时态;词汇体;一语影响;语境框架20211引言英语时态的使用是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开展的核心问题,是判断学习者英语句法和语义能力的重要表征英语时态的意义和用法的习得一直被视为英语二语和外语习得中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研究者针对非英语母语人士在英语时态使用时所出现的错误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回忆和综述相关文献中所探讨的英语时态使用的影响因素2词汇体的影响词汇体是动词语义的一局部,是动词和谓语的内在时间构成局部根据Vendler的理论框架,英语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时态,这些动词情状体可以分为四类:状态动词〔state〕、活动动词〔activity〕、完结动词〔accomplishment〕和达成动词〔achievement〕。
其中,前两类通常被视作非终结动词〔atelic〕,后两类被归类为终结动词〔telic〕经证实,这些时间特征对英语时态的习得存在一定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都考察了词汇体在二语或外语学习者选择时态习得模式中的作用其中,情状体假说〔aspecthypothesis〕是被验证最多的理论,因为它着重于二语中时态和语体的标记〔tense-aspectmarking〕开展,以此来探究当语言学习者开展其动词形态体系时,一个场景的时态〔即状态、活动、完结或者达成〕是否会影响其时态和语体标记的使用方式在Bardovi-Harlig和Reynolds的研究中,182名受试是他们需要根据上下文信息来提供适当的谓语动词词形分布分析的结果说明,不同的词汇体类别影响了过去时习得的顺序学习者在过去时习得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比起非终结动词,学习者优先掌握了终结动词;第二个阶段是状态动词比活动动词使用的更频繁;第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过去时〔simplepast〕的使用通用化缺乏Collins的研究也与情状体假说相一致:高阶英語学习者在使用过去时时也会受到词汇方面的影响受试在达成动词与状态动词之间、达成动词与活动动词之间、以及完结动词与状态动词之间的使用上呈现了显著的差异。
过去进行时〔pastprogressive〕是最常见的形式,并且主要是活动动词的常用形式;其次是状态动词的主要形式,即现在进行时〔presentprogressive〕;最后,随着学习者对现在完成时〔presentperfect〕熟练程度的提高,现在完成时成为终结动词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但总体来说,它的使用频率仍然相对较低此外,为了探究英语二语学习者在各种形态的过去时的使用上是否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体表现出类母语者的表现,Ayoun和Salaberry进行了诱发任务,研究结果中与过去时标记相关的分布偏差反映词汇体对英语过去时态的二语习得有着重要影响这再次证实了情状体假说中最主要的一个观点,即词汇体是影响过去时态标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此次研究中同时进行的完形填空测验和表达任务证明状态动词比终结动词更经常用来标记时态简言之,学习者在活动动词的使用中遇到的困难最多;过去进行时主要是活动动词最常见的形式;其次是常采用现在进行时形式的状态动词;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升,现在完成时是终结动词最常用的替代形式3一语的影响非英语母语者的第一语言一直被视为影响英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英语时态的习得早期的研究大多认为,非时态语言的母语对英语时态学习有一定的负迁移影响。
Dietrich等人在对二语时态习得的广泛研究中发现,学习者的母语指称构念〔referentialconstructs〕在语篇时态习得和标记时态的言语手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inkel认为,在英语中状语和动词是用来确定时间的主要方式有些英语学习者的母语含有标记时间屈折变化的系统,而有些学习者的母语缺失标记时态的语法或形态形式,如汉语和印度尼西亚语,那么,后者就不可能完全像前者一样习得英语中指称时间的标记系统后来,Hinkel对此进一步调查发现非母语者和母语者对他们的文章的介绍并不相像,非母语者经常使用历史语境〔historicalcontext〕作为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在对应写作局部使用不同的时态暗示了学习者母语对其语言学习的影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重视母语在英语时态运用中的作用Collins发现第一语言的影响并没有超过词汇体的影响,它只是伴随在其中的一个因素而且,随着学习者对英语动词形态的掌握越来越熟练,他可以调节母语对英语时态的影响因为一旦学习者开始在英语中大量地开发对一般过去时的运用,他也会开始使用完成时与Collins的结论相似,Ayoun和Salaberry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第一语言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并没有普遍的负面影响,因为只有略多于一半的学习者在谓语上标注现在完成时。
而且,即便是那些相对较多地使用现在完成时的学习者在实际的例子中也很少真的使用到现在完成时,况且,他们出现的35种用法中有24种都是不正确的因此,一语影响与词汇体以及二语习得的交互方式还需进一步的研究4语境框架在二语的时间性和英语时态的教学中,时间框架的概念通常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的,即所有的语言都存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时间域,以及它们具体的参照虽然这样的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对时间域的划分可能会存在差异尤其是过去时态的语境框架〔contextualframe〕对学习者理解二语的时间性非常重要Riddle认为母语是非时态语言的人在对英语过去时适用的语境把握上会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如果一个情景的目的是提供信息或从过去的观点提出问题,其时间范围从过去延伸到现在,那么这个情景可以用过去时来描述,而不是用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来描述,因为一个情景的时间范围延伸到现在并包括现在的原因与其提供的信息类型有关而Riddle的发现说明,母语为非时态语言的人在使用英语过去时的整个语篇上是前后不一的,因为即使是高阶学习者也未能充分理解英语过去时态的实际含义和话语功能比方很多学习者没能明白,当引用现有作品中的一个观点作为研究的背景信息时,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比起现在完成时,过去时态才是首选。
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去分析和讲解如何在书面话语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现在时和过去时,因为时态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语篇维度,它在形式和文本功能上都是约定俗成的例如,报纸报道通常以过去时开始,然后转向现在时,而科学文章的介绍可能是从现在时开始,然后转向过去时由此可看出,一个语篇的语境框架是影响英语学习者习得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时的语篇框架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仅仅靠强调标记过去时的状语缺乏以有效地解释过去时的用法和语境框架而且,与时间性概念和二语文本组织结构相关的研究说明,汉语、韩语、印尼语、日语等语言使用者在语篇中表现出的时间性可能受到语篇修辞结构的影响,这与本族语使用者的语篇结构完全不同因此,二语或外语学习者需要在写作中需要学习英语时态的语境框架,从而学会正确使用时态5结语基于以上因素,可以推断出促进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准确习得英语时态的几点启示:首先,强调通过活动动词和频率副词表达一般过去时是明确必要的并有效的其次,提高学习者对母语影响的认识,使其意识到一语影响往往与目标语的词汇体以及对目标语的精通程度相互作用的最后,在语篇写作中,语境框架是维系语篇时态前后一致的重要衔接手段除此之外,學习者还需要明白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只有上述三个影响口语和语篇时态使用的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影响因素可能会变化并增多参考文献【1】VENDLERZ.VerbsandTimes[J].ThePhilosophicalReview,1957,66〔2〕:143.【2】BARDOVI-HARLIGK,REYNOLDSDW.TheRoleofLexicalAspectintheAcquisitionofTenseandAspect[J].TESOLQuarterly,1995,29〔1〕:107.【3】COLLINSL.TheRolesofL1InfluenceandLexicalAspectintheAcquisitionofTemporalMorphology[J].LanguageLearning,2021,52〔1〕:43–94.【4】AYOUND,SALABERRYMR.AcquisitionofEnglishTense-AspectMorphologybyAdvancedFrenchInstructedLearners[J].LanguageLearning,2021,58〔3〕:555-595.【5】DIETRICHR,KLEINW,NOYAUC.Theacquisitionoftemporalityinasecondlanguage[M].Amsterdam;Philadelphia:J.Benjamins,1995.【6】HINKELE.L2TenseandTimeReference[J].TESOLQuarterly,1992,26〔3〕:557.【7】HINKELE.ThePastTenseandTemporalVerbMeaningsinaContextualFrame[J].TESOLQuarterly,1997,31〔2〕:289.[8]RIDDLEE.TheMeaningandDiscourseFunctionofthePastTenseinEnglish[J].TESOLQuarterly,1986,20〔2〕:267.[9]MCCARTHYM,CARTERR.Languageasdiscourse:perspectivesforlanguageteaching[M].NewYork:Longman,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