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4.50KB
约8页
文档ID:252732321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_第1页
1/8

          闽南红砖雕刻浅析                    陈锦山 / 文砖雕,故名思义就是一种在方寸砖面上从事雕刻的艺术闽南建筑是中国最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主要以高翘的燕尾脊、独特的红砖瓦、出砖入石的屋墙以及精美的彩绘装饰为特征,因此砖雕也成为了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砖雕以传统的红砖为基本材料,运用高低浮雕、透雕和线刻等手法,雕琢各种人物、花卉、风景、动物、书法等图案,使其与整体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可以说闽南砖雕是汇集了雕塑、绘画、书法等多种美学技艺,具有极高价值的中国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中华大地建筑结构各异、异彩纷呈,先后形成了“徽州砖雕”、“北京砖雕”、“闽南砖雕”等几大派别的砖雕艺术,而闽南砖雕作为其中影响深远的一支,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闽南砖雕的起源砖雕最早是由瓦当发展而来的,约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瓦当开始出现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宋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排列组合更加和谐,布局陈列更加讲究,显示出汉代独有的韵味内涵唐宋以后瓦当的款式更加[来自www.lW5U.coM]多样,雕刻更加精美,纹饰更加丰富,有菊瓣纹、牡丹纹、鼓钉纹、“宫”字纹等,(图1、2、3、4、5)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统一的产物。

闽南砖雕是伴随着中原人的南迁时传入的,汉晋时期,中原战乱,民不聊生,特别是西晋末年因诸王争权夺利,引起所谓的“八王之乱”,才有后来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据载:“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乾隆年间《福州府志》卷七十五,《外纪》一,引路振《九国志》何乔远《闽书》卷八,《方域志·晋江县》中原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是从那时候起,红砖雕刻开始盛行,一开始的红砖雕刻主要是运用在墓室的装饰上,这从考古工作中可以找到踪迹:1977年,在狮子山发掘一处两晋南朝古墓群,[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1977年]1982年,在庙下村发掘了西晋太康五年(284)墓;(林宗鸿、郑焕章、黄天柱《南安丰州西晋太康五年墓》,《泉州文史》1989年第10期2003年,在丰泽区北峰镇招丰村发掘了一座南朝承圣四年(555)墓;2006年,在南安丰州皇冠山又发掘了一处两晋南朝的古墓群这些古墓葬的考古发掘都出土大量雕刻铭文和各种图案的红砖(图6、7、8),所有资料都显示红砖雕刻在两晋时期已广泛流行,可见闽南砖雕的起源应可以追溯到两晋六朝时期。

闽南砖雕的特点砖雕原属砖作之内的工艺,宋代已将砖雕工艺列入《营造法式》中,相比于北方砖雕的粗犷浑厚,闽南砖雕显得委婉含蓄,总的说来闽南砖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闽南砖雕的特点首先是“红”闽南红砖文化是闽南建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关于闽南建筑为什么会以红砖起厝?有专家认为,闽南人性格倔傲,不服法规约束,因此其大厝就以皇宫式的风格进行建筑并配以大红颜色这种禁色彰显性格突出;还有的认为,闽南建筑以红砖为材料,主要是受统治台湾荷兰殖民者留下的“红毛城”的影响,笔者以为持此观点有点牵强,从时间上看两者相距甚远关于闽南红砖的运用,可谓众说纷纭,但无疑是受闽南地区特定因素的影响,闽南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在古代中国属于蛮荒之地,因此其受中原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周围群山环抱,几乎与世隔绝,因此这种红砖文化应该是在本地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地理上来看闽南地区植被繁茂,土壤以富含酸性的红壤为主,这种红壤烧出的砖块又红又结实,坚固耐用,深受人们喜爱,是建造房屋的理想材料;宗教信仰在闽南地区已经根深蒂固,敬佛拜佛礼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行为,因此寺庙就必须以高规格的形式进行建设,而红色被认为是庄重肃穆的色彩,这种建筑格式后来被嫁接到传统民居建筑之上。

此外人们对红色的偏爱以及红色这种暖色调对于闽南地区阴寒潮湿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红砖起厝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闽南砖雕的特点其次是“细”做工上讲究精雕细琢,装饰上讲究严格缜密闽南砖雕从红砖的制作到图案的雕刻都力求精益求精,其开采时土壤的选择,烧制时火候的把握都尽量做到标准有序,只有烧制出高质量高规格的红砖,才能雕刻出精美的图案雕刻时必须心中有数,下“笔”从容,大幅砖雕图形需要拼砖完成的还应该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砖雕不同于石雕、木雕,是一种易碎之物,因此在红砖上做文章需要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以细腻的“笔”触、入微的心思,用心去雕琢,同时还要求无论是形象的刻画还是构图的布局都要有全局的观念,如此才能构造出严密精致的砖雕闽南砖雕的特点第三是“变”一是图案风格迥异、种类繁多考古出土的纹饰墓砖就刻有龙纹、鱼纹、篦梳纹、花草纹、阮纹、人物纹、佛教僧侣纹等,其中僧侣纹的就有分头顶圆髻佛光、双手合十、头戴冠盘腿坐姿等纹饰,人物纹的有端坐、拄杖等纹饰图9、10、11、12、13、14、15)至于闽南建筑上的砖雕题材那就更加丰富,各种各样的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几何图形,以及一些祥瑞异兽,如麒麟、凤凰、仙鹤、白鹿等都被搬到了红砖之上,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二是形式复杂多变、灵活多样闽南砖雕有单砖雕和拼砖雕及拼花等多种形式平常的闽南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单砖雕,即在一块红砖上雕刻花鸟、人物、祥云、山水等图案的雕刻,砖雕面积较小,栩栩如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规模较大的古大厝、寺庙建筑、名人居所往往需要复杂多样的拼砖雕组合方式,拼砖讲究主题明确、搭配得当、布局合理,在吸收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后,闽南建筑融合了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利用红砖在古厝大门两边或外壁墙面拼装成各种不同图形的纹饰,并按题材的复杂程度,选择浮雕、平雕、线雕、镂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段进行修饰,以达到美观、大方的艺术表现形式闽南砖雕赏析1.蝙蝠纹红砖雕(图16)清,长24厘米,宽23.9厘米,厚3.8厘米,砖壁上雕蝙蝠、圆形寿字以及如意云纹的祥瑞图案,“蝠”与“福”谐音,圆形寿字代表长寿,而如意云纹则象征吉祥和瑞,整个砖雕寓意福寿双至、吉祥如意2.蚌鲎蛏纹红砖雕(图17)清,长47厘米,宽13厘米,厚2.7厘米,砖壁上雕水草、蚌、鲎、蛏四种水生生物,整个雕刻很有层次感,蚌、蛏掩盖于水草之下,鲎鱼穿梭于水草之间水草招展,蚌、蛏安详吐息,鲎鱼游来游去,悠然自得,一动一静使得整个砖雕画面栩栩如生,动物跃然于砖上,让人回味无穷。

3.螃蟹纹红砖雕(图18)清,长47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砖壁上刻画了两只螃蟹在水草中间横行的情景,一只半边身子掩藏于水草之间,只见四肢一螯,另一只八脚摆动,双螯高举,气势凌人,整个画面水草鲜嫩,螃蟹形象逼真,姿态活力,充满生机,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景象4.八仙人物纹红砖雕(图19)清,长25.2厘米,宽12厘米,厚3.2厘米,八仙人物纹饰是闽南砖雕的重要主题,该砖雕描绘了八仙之铁拐李、汉钟离二仙降妖除魔的情景,其中拿拐杖的是铁拐李,拿芭蕉扇的是汉钟离,居浮雕的上部,下部还有两位天兵,分别拿红缨枪和双股剑,周围云雾缭绕,显然立身于天空之中,整个画面兵戎相见,杀气腾腾,像极二仙围剿妖怪之情景,作品生动细腻,人物的表情、衣纹的线条都清晰可见,仿佛让人身临其境之感5.太白、天王纹红砖雕(图20)清,长24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醉酒莫过于李太白,托塔莫过于李天王,将两种不同的角色镌刻于同一块砖雕之上正是闽南砖雕的魅力之所在该砖雕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了李白醉酒之后在下人的搀扶下回家的情景,诗人李白仿佛意犹未尽,虽醉酒亦豪放不羁,边走边放歌作诗下部刻画了李天王父子共同战斗的情景,李天王一手托塔,一手执大刀,哪咤一手握乾坤圈,一手提枪,父子两人神情庄重,威风凛凛立于云端,该作品题材各异,和谐统一,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6.人骑鲤鱼斗虾纹红砖雕(图21)清,长24.5厘米,宽11.7厘米,厚2.6厘米,该砖雕为一组,此为其中一块,其上雕双人骑鲤鱼斗虾兵的情景,其中的一人左手拿关刀,右手拿短锤昂首站立,另一人双手摇旗端坐其后,鲤鱼上半身已化龙,气势逼人在下方的波涛汹涌中有一只虾兵,双钳握长柄锤,张牙舞爪画面刻画很细腻,人物的线条轮廓、衣服的纹饰、鲤鱼身上的鳞片都清晰可见,惟妙惟肖7.人骑龙斗龟纹红砖雕(图22)清,长26厘米,宽11.5厘米,厚3厘米,该砖雕为一组,此为其中一块,其上雕一人骑龙斗龟兵的情景,人物手执长剑,侧坐于龙背,神龙腾云驾雾,见首不见尾,双目圆瞪,龙口大张,发须飘扬,威风凛凛在下方的波涛汹涌中有一只龟兵,双肢握锤,张牙舞爪画面刻画很细腻,人物的线条轮廓、衣服的纹饰,龙的发须双爪、身上的鳞片都清晰可见,惟妙惟肖8.“再借亭”红砖雕(图23)清,长163厘米,宽77.5厘米,厚6厘米,书法类型砖雕,“再借亭”系明代大学士、书法家张瑞图的手笔,该砖雕书法,字迹方逑、雄健有力,圆润处皆作方势,斩方有折无转,以直率自然的挥动,不拘常规的用笔,大写意的气势,镌刻于红砖之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完整无损,实属闽南砖雕史上的“奇葩”。

9.喜鹊登梅纹红砖雕(图24)民国,边长37.5厘米,厚2厘米,砖雕上横陈一枝梅花,梅枝清瘦,梅花点点,一只喜鹊栖息于梅枝上,喜鹊眼神专注,羽毛丰满,翎羽修长,枝下草木旺盛,绿意盎然梅花是春天的使者,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喜鹊登梅寓意美好祝福之意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