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教育的创建与改革二、现行教育制度分析日本学制与教育发展(一) 第一次改革:现代教育的创建1、现代教育制度的初创1871年设立文部省,1872年颁布《学制 》,成为现代教育的开端《学制》在体制上主要吸收法国教育制 度的特点,建立学区制和中央集权制; 规定小学8年,中学6年在思想上以西方的教育均等思想为基础 ,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权,费用由 人民负担,学习西方的实用之学2、 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完善1886年,文部省先后颁布一系列《学校令 》——《小学校令》、《中学校令》、《 师范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建立起 以小学为基础的连贯的学校系统形成高等小学—普通中学—高等中学—帝 国大学为直系、高等小学—普通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为旁系的两大系统因为 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均分为普通和高等 两级二) 第二次教育改革1、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背景二战结束美国对日本进行以民主改革为 目标的间接统治,排除战时的军国主义 和极端国家主义1946年美国教育使节团提出教改报告教育目的上,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教 育行政上,废除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分 权;学制上,建立单轨六三三学制;改 革高等教育,确保大学自治。
成为战后日本教改的基础1946年11月,日本公布新宪法,规定“所有国民,根据法律规定,按照其能 力,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将教育权 作为基本人权规定在宪法中1947年,日本国会通过《教育基本法》 和《学校教育法》前者确立战后日本 教育目的、教育机会均等、公共教育与 宗教相分离等基本原则;后者从制度上 肯定六三三四学制,规定学校的设置及 其标准,校长、教师的条件和各类学校 的修业年限及课程等成为规范战后日本教育的根本大法随后相继颁布《教育委员会法》、《 文部省设置法》、《社会教育法》等 ,确定中央和地方在教育行政方面实 施分权管理通过一系列立法,战后日本教育步入 了民主化、法制化、分权化的轨道2、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教育 发展打上浓厚的经济主义色彩1957年首次将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列 入“国民经济计划”教育行政上加强 中央集权 教育结构上,大力加强 理工科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和职业教 育,高中多样化,并通过立法确认高 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三) 第三次教育改革(80年代后)背景1、从国际角度来看,新的科技革命使 全球的竞争加剧,各国普遍建构面向 新世纪的发展蓝图,教育改革成为全 球现象。
2、从日本国内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1)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潮,导致应试教 育和过度的考试竞争;2) 受长期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学校教 育相对划一,缺乏特色,学生缺少 个性;3) 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不高,忽视基 础理论与基础学科的研究1984年—1987年,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 发表四份报告,提出面向21世纪的三 项教育目标:(1)培养心胸宽广、体魄强健和富有创造力 的人;(2)培养自由、自律与为公共利益服 务的精神; (3)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临时教育审议会确立了尊重个性、与变化 相适应(弹性和灵活性) 、向终身学习体系 过渡等作为面向新世纪教改的基本思想90年代以来的主要教改举措1、中小学教育1998年11月,日本出台新修订的基础 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新的《 学习指导要领》1) 大幅度削减教学内容,减少课时总 数,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旨在培养学 生“生存能力”和进一步贯彻“宽松教育 ”的方针2) 中小学课程在原有学科、道德、特别 活动三大块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活动时 间板块3) 中学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幅度,教育 内容的选择更多考虑学生的能力、适应 性和兴趣,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高中 各科还开设 “课题研究”课,以提高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加强道德教育5) 加强对学生升学、就业的指导6) 改善办学条件,缩小班级规模7) 1988年修订《教职员资格证书法》, 多方位提高教师质量如在教师教育课 程中增设有关学生指导和教育谈话科目 ;为吸引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进入教师 队伍,特设“特别资格证书制度”、“非 常勤讲师制度”2、继法国(1972)、美国(1976)年 之 后,日本于1990年颁布《终身学习 振兴法》3、1998年《关于世纪的大学与今后的改 革政策》的报告中,提出了今后大学改 革的四个基本理念和相应的政策:①完善大学的组织运营体制,强化校长的 领导作用;②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的个性 化和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③使教学和科研体制更加灵活,加强大学 的自主与自律;④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教育与研究 的质量二、现行教育制度分析教育行政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实 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分权制 1. 中央教育行政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 央首长和行政机关文部省为日本内阁 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教育的发展规划 、设定相关标准、提供指导建议、以及 提供经费补助文部省附设由教育界和社会名流参加的 多种教育审议会,如大学教育审议会。
文部省的主要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通常 由各相关审议会提出咨询建议后再推出 实施内阁还根据需要设立临时审议会,研讨 国家教育政策大大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教育 决策的科学化2. 地方教育行政由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分为两级, 即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分别设立教育委 员会,由教育长领导教育委员会的主 要职责是发展基础教育 地方设立的大学及其它高等教育机构和 私立学校由地方政府管理 尽管中央与地方不存在垂直隶属关 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但日 本通过实行教育长的上级认可制度 ,且加上受传统影响,下级教委对 上级教育政策往往具有较大认同性 现行学制结构“六三三四”单轨制各级各类学校 均有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前教育典型的拉丁—欧洲模式有幼儿园和 保育所之分,前者属学校教育体系,后 者属福利机构;分属于文部省和厚生省 领导幼儿园招收3-6岁幼儿,教育内容分为健 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 领域,重在教育保育所招收0-6岁幼儿 ,以保育为主 初等教育单一的六年制小学小学课程包括 四大板块: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 综合学习时间小学必修学科通常包括:国语、算术 、理科、社会、生活、音乐、图画、 家庭和体育。
90年代以来,小学低年 级取消社会科和理科,增设生活科道德教育注重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的 养成特别活动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学生活 动和班级指导活动综合学习时间1998年后增设,通过学 生自身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 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初中教育 教育内容也由各学科、道德和特别活动 、综合学习时间四部分组成;课程形式 分必修和选修初中必修学科通常包括:国语、数学、 理科、社会、音乐、美术、保健体育、 技术和家庭选修科目主要是外语、音 乐、美术、保健体育、技术和家庭等高中教育 高中类型较为多样:按学科划分为普通 、职业和综合三类;按授课方式划分为 全日制高中(3年)、定时制高中和函授 制高中(4年以上),后者比例占到1/5 高中教育内容同样由各学科、道德、特 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四部分组成,设 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毕业需 要修满80学分 职业教育 1951年制定《产业教育振兴法》,鼓励 地方公共团体、企业与社会各界发展职 业技术教育,国家提供一定经费补助目前职业教育由三方构成:学校的、企 业的、社会的学校职业教育主要在初中后进行,包括 职业高中、综合中学职业科、各种学校 和专修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短期大学 。
企业内教育:大型企业多数设有独立教 育机构,实施岗前、转岗、晋升培训; 中小企业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机构社会的职业教育机构则灵活、多样,包 括各类职业培训、讲座等高等教育类型与层级 按学术水平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专 门学校和短期大学,以开展高等职业教 育和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为目的; 第二级 是四年制大学,多数为综合大学; 第三 级是研究生院 高校招生考试国立、公立大学招生实行两次考试制 度——全国统考和大学设考前者考 基础学力,后者考查专业适应性私立高校实行一次考试,自行组织, 考试时间不一,要求不同,科目和内 容差别较大 高校教学采取学科目制和讲座制两种形式:前者 以教师为主体,以大课堂讲为主要方法 ,适合基础课程的教学;后者则以学生 为主体,以课题研究为主,适合专业教 学教师教育 二战后教师的培养由封闭走向开放,不论 国立、公立、还是私立大学,只要经文部 省认可,都可从事师资培养一般大学毕业生如果修得所规定的学分( 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可 获得教师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