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本封建社会 (7世纪中叶——1867年),孝德天皇(约596——654年),德川家康(1543—1616年),,日本主体 四大岛,日本传统大区,日本“省级”行政区划(都、府、道、县),日本行政区划,日本的都、道、府、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 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行政长官称为“知事”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个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 其办事机构称“役所”(相当于中国的“政府”),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 日本被划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1都,1道,2府,43县北海道(1):北海道 本州岛(34) 东北: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 关东:茨城县、枥木县、群马县、崎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 中部: 甲信越:山梨县、长野县、新潟县 北陆: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 东海:岐阜县、爱知县、静冈县 近畿:三重县、滋贺县、京都府、大阪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 中国: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四国(4) :徳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 九州岛、冲绳(8) :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 、鹿儿岛县、冲绳县,日本历史断代表(明治维新之前) 1.绳纹(文)时代 (前7000-前300年) 2.弥生时代 (前300-300年) 3.古坟时代(大和时代)( 300-600年) 4.飞鸟时代(600—710年) 5.奈良平安时代( 710 -1192 年)6.镰仓幕府( 1192-1333年) 7.室町时代 (1336-1573年)南北朝时代( 1336-1392 年) 战国时代 (1467-1573年) 8.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年) 9.江戸幕府 (1603-1868年),上古时期,皇政时代,幕府时代,一、上古时期的日本(远古—300年)1.日本人的祖先问题一般认为,最早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先住民是从西南太平洋迁移过来的居民,属于马来人种。
他们先是从西南太平洋诸岛屿经琉球群岛到达日本九州岛,然后再从九州岛迁移到日本列岛全境之后,部分古代中原地区的汉人和朝鲜半岛居民陆续迁移日本列岛,与原住民逐渐融合成统一的大和民族在如今的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不少居民在体型、外貌上还存在着一些马来人种的特征其他地区的日本人在体型、外貌方面则和现在的中国人、朝鲜半岛居民相差无几另外,现生活在日本北海道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虾夷人)是经太平洋西北的千岛群岛-北海道岛进入日本的,在本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其他迁移过来的民族驱赶到寒冷的北海道阿伊努人是原生活在亚洲东北部的通古斯人,与日本人的祖先没有多大关系2.绳文时代 (前7000-前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公社这一时期的陶器上面有绳索一样的图纹,故名为“绳文时代”三内丸山古迹(位于青森县)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绳文村落古迹人们从事狩猎、捕捞、采集 3. 弥生时代 (前300-300年) 属于原始公社瓦解及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公元前3世纪,出现无花纹、带红色的新型陶器1884年首次在东京都弥生町发现,故将这个时代名为“弥生时代”一般认为,在这个时期,有大量的中国人、朝鲜人进入日本,带去青铜与冶铁技术,水稻也被他们大范围大规模推广种植。
公元2世纪末,大约在九州岛北部,出现“邪马台国”3世纪强盛,女子掌权为王,数次向中国朝贡,接受册封一般认为,这时属于奴隶社会二、皇政时期的日本(300—1192年) 1.古坟时代(大和时代)(300—600年) 这一时期,出现很多以“前方后圆”为特征的坟墓古坟时代”因此得名大和国的形成与强大:3世纪开始出现大和国,地点:本州岛中部偏西(首都的名称也叫“大和”,奈良县境内)4世纪末5世纪初形成统一的大和国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部民制:大和国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亦是大和国的经济基础种类很多部民一般没有人身自由,但地位高于奴婢通常认为,部民制属于奴隶制性质古坟的代表:仁德天皇陵 仁德天皇(313-399年),2.飞鸟时代(600—710年)592年,38岁的推古天皇即位,第二年,都城由大和迁往飞鸟(今天的奈良县橿原市,橿jiāng;橿原市是奈良县中部的市,为奈良县内人口第二大市);在随后一个世纪中,都城几经变化,但以在飞鸟的时间最长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飞鸟时代”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是“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推古女皇(592—628在位) ——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天皇,大化改新(7世纪中叶) A.大化改新的背景 a.部民制不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要。
b.大陆政治形势影响较大 c.社会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众反抗) d.圣德太子(574—621年)在7世纪初的改革奠定一定的基础圣德太子改革 (详见材料第12—14页)第一,制定冠位12阶 冠位是授与贵族的荣爵,只按才干和功绩授与个人,不能世袭第二,制定宪法17条《宪法》力图从思想理论上规定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同时通过吏治达到民治,规定君权的崇高性第三,提倡佛教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第四,编纂史书 620年开始撰写《天皇记》、《国记》等史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皇室的尊严,加强国家观念第五,强调外交对等7世纪初,派“遣隋使”,恢复与中国断绝一个多世纪的国交,并积极吸取大陆文化遣隋使递交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东天皇敬白西皇帝”B.大化改新的内容苏我氏专权,招致朝廷内部矛盾激化皇子中大兄以及革新派中臣镰足645年发动政变,消灭苏我氏,拥立皇子 轻 为孝德天皇(645—654年),年号“大化”646年发布“改新之诏”;后又进行多项改革a.废除部民制:废除皇室屯仓,贵族田庄以及部民,将之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
b.施行班田授受法,负担租庸调c.改革官制,废除职位世袭改革反改革斗争持续半个世纪之久8世纪初,颁布《大宝律令》(701年)和《养老律令》(718年),总结改新成果,使日本发展成为“律令制国家” C.大化改新的意义社会形态转变;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社会环境趋于稳定3.奈良平安时期(710—1192年)大化改新之后,仿中国长安建设新都城710年,迁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县的奈良市)794年,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两个阶段合称“奈良平安时代” (710—1192年)这是古代日本“皇政”的最后阶段 A.经济:班田制:9世纪已经开始难以按期班授,10世纪初停止庄园制:贵族私有大地产随着班田制的衰落而兴起8世纪初开始出现,10世纪中叶遍布各地庄园内,司法、行政独立,获得“不输不入”特权导致封建割据B.政治a.摄关政治:大贵族藤原氏(中臣家族)独揽朝政,世代外戚9世纪中叶获“摄政”称号(天皇幼年时辅政)9世纪晚期,获“关白”称号(天皇成年后,“万机巨细,……皆先关白”与他)合称“摄关政治”,直至皇政时期结束b.院政:11世纪晚期,天皇与摄关斗争,将皇位让与幼小的天皇,自称“上皇”或“法皇”,设院厅,管理国政,直至皇政时期晚期。
C.武士阶层的出现9世纪,庄园主设立私人武装,武士阶层开始出现,它是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强调效忠,影响深远武士集团势力大增,开始左右政局,导致幕府时代,即武士阶层掌控实权的时代三、幕府时期的日本(1192—1867年) 1.镰仓幕府(1192—1333年) a.建立:关东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打败关西武士集团,控制政权,获“征夷大将军”称号,在关东小城镰仓设立“幕府”,武士专权开始 b.与天皇朝廷的关系:并存幕府形式上尊重天皇,幕府是实际上的中央政权 c.机构:中央:设政所、侍所和问注所,分管政治、军事和司法地方:各国(省)设守护(军政长官);将军与下属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御家人制度”) d.内讧:外戚擅权,废立将军源 赖朝,1378年,将军在京都室町街建幕府,因此,足利幕府又称室町幕府 b.实力较弱:同族亲信任守护,形成割据势力(守护大名);将军是名义上的共主,其权力只限于直辖地 c.内乱:1467年,因将军继嗣问题而混战,进入“战国时代”(1467—1573年)足利 尊氏(1305—1358),2.室町幕府(足利幕府,1336—1573年) a.建立:1333年,天皇政权推翻镰仓幕府,天皇短暂掌权。
1336年,武士首领足利尊氏攻入京都,另立天皇,足利幕府形成原天皇南逃,对立,出现“南北朝”(1336—1392年)3.江户幕府(德川幕府,1603—1867年) A.重新统一时期(安土桃山时代 ,1573—1603年)a.条件:原“守护大名”衰落;新兴的“战国大名”强盛起来,他们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经济实力亦有较大发展b.两位重要人物:织田信长(1534—1582年):1573年推翻室町幕府,1582年遭到家臣袭击而被迫自杀,统一完成一半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织田部下,控制政权,不用将军称号,1590年基本完成统一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B.德川幕府的建立(1603年)丰臣秀吉死后,家臣德川家康(1542—1616年)夺取政权1603年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在根据地江户(今东京)设幕府德川幕府与地方上的藩国相结合,形成“幕藩政治”:以幕府为核心,以藩国为支柱,实行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德川幕府的内政外交 a.内政:加强专制统治,继承发展丰臣秀吉时期的身份等级制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即“四民制度”士:武士藩国交错制度:亲藩(同族大名)、内藩(谱代大名)和外藩(外样大名)。
实行“参觐交代制度”农:百姓本百姓(小农),水吞百姓(无地农民)对农民生活方式严加限制工:手工业者日常生活中有限制、有歧视商:商人,四民之末,但境遇并不算最坏四民身份世袭,不同等级不通婚,衣食住行均有区别另外,还有“秽多”“非人”之类的贱民b.外交:由开放向“锁国”(“禁教体制”)的转变初期:十几年中,短暂开放,鼓励对外贸易与之有贸易往来的主要是西欧各国、东南亚各国以及东亚大陆(朝鲜、中国)中后期:开始限制国民出海,禁止天主教传播主要原因在于天主教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各种问题1616—1639年,多次颁布“锁国令”关于“锁国”问题,目前已经出现新的研究动向,研究结果表明,“锁国”这一提法并不准确,它不太符合德川幕府的实际历史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不仅没有割断与外界的联系,而且,在对外交往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中,“兰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兰 学 rangaku18~19世纪日本人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当时他们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即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 兰学兰学是日本传统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它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
约在18世纪中叶,日本、朝鲜的知识界,包括一部分通事(译员),在长崎出岛同荷兰商人接触,吸收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将军德川吉宗出于财政需要,奖励实学,开洋书之禁,派人学习荷语及自然科学幕府医官野吕元丈(1693~1761)写成《荷兰本草和解》12卷(1750);日本实验医学先驱者山胁东洋(1705~1762)通过人体解剖,纠正旧说,写出《脏志》一书(1754)幕府儒官青木昆阳(1698~1769)研究荷语,出版《荷兰文字略考》1774年,前野良泽(1723~1803)和衫田玄白(1734~1817)据解剖尸体的经验,译出荷译德国《解体(解剖)新书》附图谱共5卷,引起日本科学史上一大革新在地理学方面,早在1708年,幕臣学者新井白石著《西洋纪闻》,后又写《采览异言》,此两书在否定西方道德、宗教价值的同时,承认其物质文明的优越性,影响以后日本人的西洋观很深在天文学方面,长崎医院的本木良永(1735~1794)写了《天地二球用法》(1774),介绍了哥白尼的地动说由于当时日本资本主义萌芽还很幼弱,兰学的传播主要限于科技方面,又只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除了极少数思想家受兰学进步思想的影响外,广大知识界中只能象佐久间象山(1811~1864)倡说“东洋道德,西洋艺术”那样,都不能跃出后进国家改良主义的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