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演示文稿_18PPT课件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2MB
约18页
文档ID:156784697
演示文稿_18PPT课件_第1页
1/18

黄梅戏,收集者:龚永涛 学号:1104021111,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一、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所喜爱二、历史溯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历史沿革(一)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

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他如服装、化装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十三县也先后成立了专业剧团;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还曾二度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等陆续上演。

这一时期黄梅戏还影响到不少外省地区,如湖北、江西、江苏、福建、浙江、吉林、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三、艺术特色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分为两大类一小类,即主调、花腔、阴司腔 (1) 主调 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中常用的板腔系统的唱腔,有平词、二行、三行、火工等。

这些腔体均有男、女腔之分 平词:在整本大戏中使用率最高,为一板三眼,故又名缓板、平板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变化多而适应性强长于叙述,可独立使用,亦可与它腔联用曲调的基本结构由起板、下句、上句、落板四个乐句组成第三、四句为骨干,不管唱词多寡,均可用三、四句旋律反复演唱,或略加装饰,直到最后一句落板结束此外,尚有迈腔、单哭介、双哭介、切板、倒板、散板、平词对板等补充乐句,组成一个平词类腔体二行:不是独立的腔体,须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无起板句和结束句,只有两个以漏板为特色的上、下乐句,故又称数板、二流二行也分男、女唱腔,为有板无眼的慢板节奏,记谱作1/2节拍常以其节奏型与平词之慢板或三行之快板相对比,以表达戏剧人物的激动心情或用于叙事三行:是二行的压缩型,节奏较快,旋律性较差速度是黄梅戏唱腔中最快的一种,属快板型,1/4节拍,又名快数板多用于人物心情激动之时,常与二行、八板联用有男、女腔之分,男腔为宫调式、女腔为征调式 八板、火工:均为有板无眼,记谱作1/4其唱腔结构、过门、转接方法和男、女腔的调式,均无大区别八板速度较慢,火工则速度较快传统唱腔每句八拍,故名八板依其速度有慢八板、快八板之分,再快就称火工、流水了。

传统唱腔在上句后半句有帮腔,称复句,今已不用八板、火工常于平词、二行、三行联用,形成节奏的对比,以表达人物愤懑、恐惧、急躁等情绪2) 花腔: 是对传统花腔小戏唱腔的总称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补背褡、打纸牌、卖杂货、三字经、送绫罗、瞧相、讨学俸等小戏,都有各自专用的一至数首曲调,间以锣鼓除个别戏有旋宫转调外,一般都是几首曲调保持在同一宫调里,形成简单的联曲体这些唱腔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还保留着民歌、小调特色,未向板腔化发展其调式,宫、商、角、征、羽皆有,但以征调式运用最多,羽、宫次之,商、角再次 介于平词类和花腔类之间,有一彩腔,原为当地花鼓的唱腔,早期曾用来向观众讨彩,故又称花鼓调、彩腔它既用于花腔小戏如夫妻观灯、苦媳妇自叹、送绫罗等,与歌体的花腔小调联用,也有自己的数板、对板和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以向板腔体曲调演化,在正本戏中运用唱腔由启、承、转、合式的4个乐句组成,征调式,一板一眼,2/4记谱,(3) 仙腔、阴司腔: 此为一小调,属专用曲调这类专用曲调建国后已打破使用界限,故有人也把这类唱腔列入主腔范畴 仙腔:又名道腔、道情,原为神道出场专用的曲调,曲调旋律流畅,也是由4个乐句组成的单段体结构。

原为商调式,后渐向征调式转化与彩腔靠近这一专用曲调已向板腔体发展,并增加了对板、数板、迈腔、切板等附加乐句 阴司腔:又名还魂腔旧戏中多用作鬼魂出场或人物病重将死时演唱曲调为商调式,上下句结构,一板一眼,记谱作2/4旋律低沉优美,凄苦悲凉,有较长的拖腔在发展过程中,也增加了数板、迈腔等附加乐句建国后,它已被广泛运用于抒情的地方,并发展创作了对板、二行、三行等板式二)语 言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三)伴 奏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还有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四)脚色行当 黄梅戏脚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脚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脚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脚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脚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四、名作品介绍: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女驸马的故事情节为: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主订亲后来李家衰落,素珍母也去世素贞继母嫌贫爱富,竟逼李兆廷退婚素珍被逼女扮男装进京寻兄冯少英,又冒李兆廷的名字应试不料竟中状元,被招为驸马洞房之夜素贞将真情告诉公主皇帝迫于形势只好赦免素珍,命李兆廷顶状元之名并与素珍完婚公主也与改名做了八府巡案的冯少英成亲根据此故事拍摄了戏曲电影女驸马,双凤奇缘和电视剧新女驸马等后话:戏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人人有责!不要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