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牛街村委会教育发展简介牛街村居民委员会地处罗平县城东北部,离县城10 余公里,九龙镇政府所在地,是九龙镇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牛街河西入东出窜境而过,黄罗公路从北向南过境入城 “中国.云南.罗平油菜花旅游节” ,风景旅游景区之一“螺丝田”景观落于此地境内辖 11个自然村, 17 个生产合作社,居住着汉、布依两个民族的居民, 1250 户人家,总人口4623 人,拥有耕地面积4116 亩,人均有耕地 0.89亩,全年粮食总产量5184吨,人均有粮 1121公斤,人均纯收入 3794 元,主要经济来源种植生姜、烤烟、油菜和务工收入学校教育自 1945 年建校以来,经历着沧桑巨变,跨过 65 个春秋,从那时的一师一校,几十名学生,到今天的拥有36 名教师, 16 个教学班,458 名学生,占地 17 余亩,建筑面积达 3927 平方米的喜人规模一、 各类教育发展情况〈一〉学前教育1988年,开办牛街中心幼儿园,实行教学与小学分制管理由牛街中心完小统一聘两名代课教师执教,招收4 至 6 周岁幼儿入园,面向政府驻地的牛街村招生,实有在园幼儿52 人,开设两个班1993年 9 月,园址迁至完小内,规划幼儿活动场所,添置活动器材及其相关的设备、设施, 随着入园幼儿人数的增多,开设三个幼儿班,在园幼儿最多时达118人。
2 2003年 9 月,从堵木完小调来专门从事幼教工作的刘王英及一名代课教师执教,把幼儿园办得有声有色,堪称全镇“样板”是年,全镇统一把学前教育的教学成绩, 活动课质量评估成绩作为幼儿教师年终履职考核和续聘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幼儿园由原先的中心完小统一管理,纳入到中心学校和完小的双重管理之中2006年,得等村人喻粉贤在牛街创办私立幼儿园——“牛街启智幼儿园” ,根据当时相关政策精神,为保障私立幼儿园的生源,牛街中心幼儿园撤销在九龙镇范围内, “打响了私人开办幼儿园的第一枪” 之后,牛街启智幼儿园,面向全村委会招收4 至 6 周岁的幼儿入园,路途稍远的开车接送,本村里面的家长接送从此,幼儿教育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规范 自 2007年至今,每年在园人数都在110至 150人之间〈二〉 、小学教育牛街作为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即便是解放前也是如教育开化应是早起的,缺乏资料研究,也只能惜之、叹之解放前, 1941 年,时任乡长周汝廉,兼任校长在乡驻地的以德村开办国民中心学校,设有初级4 班,高级 2 班,学生 80 人,持续 4 年后停办1945 年,牛街鲁 肃达向文甲为学校办事员,时任乡长张少选兼任校长,在乡驻地牛街鲁肃达村开办国民中心学校,设有初级4 班,高级 2 班,在校学生 100 人。
一直延续至 1948 年前夕停办3 1948 年下半年,罗平解放在即,多数地下共产党员转入地面活动九龙小学派来校长喻鸿泽,主任张树刚(党员),教员为:张培生(党员)、王国珍(党员)、罗维兰(党员),开始恢复办学,实有学生 85 人,设 4 级 4 班党员教员以教书为掩护,属一种附带工作,实际主要是组织发动群众搞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工作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修校舍,建立起九龙区第一所完全小学——九龙小学,时任校长喻鸿泽1949 年,上半年停办,下半年恢复开班上课,有学生84 人,设5 级 4 班,时任校长喻鸿泽,教员有:喻仁俊、李春林、唐开基(党员) 、伏喜庆(团员)、徐四维(党员)学校有瓦房 12 间,生源来于各个管理区,房子与乡镇府合用,至1952 年,建乡后,政府迁干活办公,校舍全为学校使用1950 年,校长喻鸿泽(国民党区分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任庄渊(原名庄开圣,党员) ,教员有喻仁俊、李春林、张学才3 人,学生 90 人,开设 6 级 4 班1951 年,上学期,校长喻鸿泽,主任杜积德,教员有张栋良、杨云昌、施以昌(团员) 、喻家珍 4 人,有学生 96 人,开设 6 级 4 班,该学期,六年级毕业1 人。
下学期,校长窦家存(团员) ,教员有杨是民、张栋良、喻家珍、施以昌 4 人,有学生 110人,开设 5 个年级4 个班1952 年,校长窦家孝,主任杨是民,教员有施以昌、张栋良、4 喻家珍、施素琼 4 人,有学生 129 人,开设 6 级 6 班下学期教员增调入杨是良、张学谦、张登武3 人,12 月施素琼调路南,有学生133人,开设六级 5 班1953 年,上半年,教师同上年,五月份施以昌调多衣,孔祥冠调入,增设工友黄德成,有学生132人,开设 6 级 6 班,六年级学生13 人,毕业 11 人下学期,校长窦家孝生病住院, 杨是民代理校长,主任刘世英,教员张学谦于10 月调宜良教师训练班学习,11月,张栋良调整工作队,有学生136 人,开设 6 级 5 班是年,校制改革:“将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 ; “六年制”改为“五年制” 上年,六年级学生多留一学期毕业 境内先后有大以白、 三道沟,开办起学校多级复式, 3 间校舍,学生 38 人1955 年,干河小学校舍3 间,教师增调陈应宽负责,开设2 个班,3 个年级,学生 78 人是年 3 月 27 日,罗平板桥小学师生480人到校旅行,开展联谊活动,历时3 天。
1956 年,学校、教师同上年,学生2 班,4 个年级, 106人1957 年,学校、教师同上年,学生2 班,4 个年级, 129 人其中,加入少先队组织48 人,初小(四年级)结业生24 人1958 年,干河小学校舍3 间,四月前,办学情况同上年四月后开始普及,教师增至4 人(调入毛大昆、秦长林) ,学生增至 181人九月后,教师增至6 人,其中公办 5 人,民办 1 人,师范分来实习 2 人(尹士堯、庞凯旋) ,学生增至 246 人,负责人毛大昆校舍使用为干河 3 间,牛街 8 间,共计 11 间十二月后,合班并校,得5 等、大以白、牛街、三道沟合并牛街办学,教师增至9 人,6 位公办,3 位民办,学生增至399 人校址选定牛街营以村,新建校舍21 间十二月二十二日,因校舍紧缺,五年级学生转送40 人到江边小学就读是年,牛街小学恢复为中心小学1964 年,牛街小学教师吴绍宗(宜良籍人),被牛街教学指导组评为“五好教师” ,受县表彰1968 年,万朝芬调入牛街小学任教,其人文化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积极有方,在她影响下,师生工作学习热情高涨,为牛街小学的教育事业开写起新的篇章1969 年,开设附设初中班,直到1993 年停办,其间一直未间断过,每届招 1 班。
文革结束后,学校管理迅速恢复正常,到1980 年,学生达 600余人(含附设初中班学生) 教师有 18 人是年,牛街小学被定性为牛街公社中心学校随着普及教育的逐步推进,至1982 年,境内校点:干河办成完全小学,有一至五年级学生90 人其余鲁纳、白石岩、小以白、水塘、小寨均办到三年级,一个教师包班复式1983 年,校长张连彩组织全体师生积极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努力,学校教育环境、办学设施有了较大改善,顺利实现了1987 年的“初等教育普及验收”并获得了市“绿化甲级学校”的光荣称号1993 年,实现“普六”验收,潘改方任完小校长,境内有2 个完小,五个校点, 19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22人教职工 31 人,其6 中专任教师 20 人,女职工 18 人(含临时和代课教师) 学校占地面积达 15 亩,建筑面积 2276 平方米,生均 3.7 平方米普六”后,学校课外活动蓬勃开展, 各种兴趣小组如雨后春笋,最拿手的是牛街小学的“礼仪队、腰鼓队、高跷队”三个队,1994年,庆祝全国第十个教师活动中被邀入县城表演,深得罗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县教育局的表彰和赞誉。
1996 年, “两基”工作全面推进,校长刘朝良,拆除干河完小,是年有完小 1 所,辖 5 个校点, 20 个教学班,在校生588 人,其中女生 225人有教职工 35人,其中有专任教师 19 人,行政人员 9 人,女职工 16 人(含代课教师和临时工) 1998 年,实现“两基”验收校长方学昌,干河小学恢复办至完小是年有完小2 所,辖校点 5 个,教学班 20 个,学生 548 人,其中,女生 222 人有专任教师 19 人,代课教师 7 人,临时工 3 人,其中女性 16 人两基”验收后,迅速推进“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普及实验教学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2000 年,校长杨德周境内有完小1所,校点 3 个,学生 469 人,开设 17 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8 人,临时工 2 人,其中女性 14 人是年,通过“世行项目”新建教学楼307平方米,实“普实”验收2005 年,远程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到校点,是年校长李金生,撤除校点:小以白、白石岩、水塘三个有在校学生438 人,其中女生205人,开设 16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33 人其中女教师19 人7 2006 年,中心学校协调资金8 万余元,重建水塘小学。
2008 年,县长高阳协调经费5 万元,村民集资2 万余元,中心学校筹资 4 万余元,重建干河小学截止 2009年,牛街村委会 1 所完小,2 个校点,有在校学生458人,其中女生 197人,开设 16 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36 人,其中女教师 21 人,学历结构为专科33 人,中专 3 人,合格率为 100%,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为: 小学高级 20 人,小学一级 15 人,小学二级 1 人随“校安”工程的推进,学校办学条件得到逐年改善,学校占地面积17 亩,建筑面积达 3927 平方米,生均 8.7 平方米,有教师办公电脑3 台,远程信息技术设备“模式一”2 套, “模式二” 1 套,图书 4800册,体育运动场 972 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达90.3万元〈三〉附设初中教育1969 年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导精神,全国普遍实行“小学下放给大队办,农村小学开办二年制附设初中”的做法,牛街中心完小时任校长李春祥,与当年9 月带领教师开办起附设初中班,首招第一届学生,实招学生38 人,以后每年招收 1 班,人数在 48 至 52 人之间,面向牛街、得等、非格、黄泥、阿者、木栖黑等片区招生。
牛街附设初中班历时24 年,从未间断过,每年1 班,其最后一届学生毕业于 1993 年,时有 57 人参加升学考试,总平均分为267.5分是年 9 月,初一班学生 31 人,初二班学生 24 人,并入九龙联中就读8 牛街附设初中累计送出毕业生900余人,其中部分人参加工作,分别走向教师、医生、公务员等岗位,教师岗位的居多,约50 余人,最有成就的就是现执教曲师院的黄品成老师,曾考入西南联大读书其次是走入公务员行列的, 成就最辉煌的是现任罗平县政协主席的钱彦霖,曾为初九班学生先后在牛街附中任过教的有50 余位教师,最具敬业精神的是万朝芬老师,即便是在听课闹革, 批斗最激烈的文革高峰,都一直坚持“唯教书为己任”,学生跑光,她却一直坚持教刘文礼、刘剑毕两名学生, 居然这两位学生后来都有了工作,已近退休年龄了〈四〉扫盲和成人技术培训教育经济发展靠人力, 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 +科技”才能促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牛街居委会的扫盲教育始于1982 年冬季,时为“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以早、晚班的形式,对7—14 岁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发动入校,开展扫盲教育,教材以《农村扫盲识字课本》为主,每个校点及完小均开设一个扫盲班(或早班或晚班),教师由“全日制”教师兼任,学员就近入学,由兼课教师造册统计逐级上报,凡开班着者,教学期间每班教师每月享受6 元的工资补助, 学员灯油费由学校免费提供,经费来源由乡财政统筹报销。
起初几年只教不考,随农村农忙季节的更替,上级号召“农忙时坚持办,农闲时大办”,故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冬办春垮台,年年从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