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本习题答案整理七年级上P15 活动与探究1. 远古传说: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炎帝、黄帝时代的传说,不仅在《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有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历史事实: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P25 活动与探究1.制表:简单做一个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三大项2.自上而下分别为国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P40 活动与探究 2.它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 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普遍的史实 P45 活动与探究1.看图猜字: 右排文字的意思从上向下依次是:人荷戈,守卫的意思;一手执斧钺,一手捉俘虏;人手持刀;用弓射箭;一手拿戈,一手拿盾牌 P49-50 活动与探究 1. 孔子“仁” 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2.男孩说的有理 3.填表:按表中的要求,填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诸家代表人物各一名的情况姓名时期著作 主要思想孔子春秋晚期 《论语》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主张“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而知新”墨子战国主张“兼爱”、“非攻”老子春秋末期 《道德经》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韩非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孙武战国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P59 动脑筋 2. 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重要年代 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约前 2070 年 夏朝建立 禹约前 1600 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约前 1300 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前 1046 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前 771 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P61 活动与探究1. 小讨论:你在影视剧中了解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没有差别?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分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 P66 活动与探究 1.查找成语故事: “指鹿为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约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P71 活动与探究2、比一比:一、秦始皇:功劳:政治上:1.灭六国,统一全国 2.建立我国一整套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 2.统一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军事上:1.派兵出击匈奴,修筑长城 2.派兵攻打越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过错: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兵役繁重,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功劳: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兴修水利文化上:在长安兴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军事上:打败匈奴,开辟通往西域的商路,扩大疆域 过错: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错百家,独尊儒术”,钳制人民思想P75-76 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汉朝实行抑商政策,所以长安的东、西两市不设在城中心,而设在西北角,并用墙围起来,以便于官府的控制和管理 2.找一找: 有犁壁、耧车、水排等 3.议一议: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和日本的交往已很密切 P79 页“动脑筋”:A、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权B、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C、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D、军事上:大规模武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国家的统一P80 页“动脑筋”昭君出塞 50 余年间,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相处,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促进了汉与匈奴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
P80 页“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交流的密切2.判断: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P85-86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找一找:其中,水稻、小麦和丝绸是中原原有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是从西域传入的P106-107 活动与探究 1.找一找: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 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蜀国“诸葛亮称王,220 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 年”;吴国“孙权称帝”,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城“赤壁”也不对 2.比一比: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3.看图分析1)从画像上看,诸葛亮的年龄大2)文艺作品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虚构因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实际情况往往会不一样 P112-113练一练 这是因为: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活动与探究1.填图与思考: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2.思考与判断: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的意义如《孙子兵法》 ,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P117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 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的文明太后的教育,对于他积极推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反对汉化,就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的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自从北方地区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技术上和生活习俗上日益接近,各民族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 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P121 活动与探究 2.制表:你能否围绕魏晋南北朝的科学成就,制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表格?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祖冲之 南朝 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缀术》 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 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 北魏 杰出的地理学家《水经注》 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P125 活动与探究1.看图分析:图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长袍,全都是汉族的服装,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七年级下P8 动脑筋:汉文帝的优秀之处:注意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P10 活动与探究1制表:设计表格,列出汉武帝的历史功绩项目 汉武帝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