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KB
约4页
文档ID:505510153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_第1页
1/4

感悟传统节日的文化的感想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敬天信神,感恩知报,使人们在节日中感受传统道德的力量,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古人谈论节俗,总关乎伦理道德,无不强调其教化方面之重要性,以达弃恶扬善,激浊扬清,如西汉贾山在《至言》中说:“风行俗成,万事之奠定各种传统节日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而多彩,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信仰 古时人们生产与生活都要顺应天道,人们追逐着日月星辰的轨迹和四季更替,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设置的黄历与自然规律完全协调一致四时节俗都是以黄历为时间界定,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人生智慧是“天人感应”传统节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除了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外,更主要的是“天人合德”──即“观天道以应人道”,与天合德,正如《易书》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这种理念一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时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就有新春扫尘,除陈布新,祭拜天地等过年风俗这一天有“三元”之殊(日之元、月之元和岁之元),人们获得一年丰收的喜悦后,首先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准备迎接新春的来临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也不会忘记有功于人间的诸多神明,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他们古诗中描述了“敬神”礼俗的代代传承和各种庆祝场面如描写祭灶风俗的有:“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范成大〈祭灶诗〉)描写扫尘风俗的有:“茅舍春描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细致的描述了待第一声鸡啼响起,街上鞭炮齐鸣,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拜天地、敬神佛,再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然后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相传元宵节起源于道家祭神礼仪,据〈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燃灯庆贺 秦末时亦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说。

汉明帝时,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令正月十五夜“燃灯敬佛”,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和虔诚此后,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扩大而成为历朝历代的一大盛事 中秋成为节日,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礼记.祭法》中记载:“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夜明,祭月也”,因此被列入祭祀对像上古时代即有“华夏祭月”,在周代时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等活动 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祭月拜月渐成规模,各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后来这个节日一直盛行收起回覆八月十五,此时月色皎洁,月像既圆且亮,正如唐代刘禹锡描写的“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二、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恩 整理为word格式华夏礼仪极重祭祀,祭祀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天地的敬畏、感恩和诚敬《礼记.祭统》记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传统祭祀文化重视祭祀的教化功能,视其为人伦教化的根本办法,说祭祀是“教之本”、“教之至也” 可见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礼记.郊特性》记载:“万物本乎于天,人本乎于祖,郊之祭也,本反始也司马迁也说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古来敬天祭祖实质提示人们:敬天,人之本也,要敬奉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祭祖,人之源也,要不忘祖先,做人要知本知源,才能生生不息 祭神、祭祖、拜年是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确证,这些仪式也是文化开端的象征而年节的本质意义在于开端,因此从除夕开始,也是一种感恩的开始,一种庆祝的开始,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 新年祭祖、清明扫墓,都体现着对人伦的重视,体现礼敬祖先,重视孝道,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往昔的尊重,缅怀先人的道德风范,实现先人的理想追求等 《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舜帝在元日到祖庙祭祀祖先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 识《论语.学而》记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讲到祭礼对民风民德的重要影响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行事之时,要严肃、隆重、恭敬、诚挚古代祭祀内容极为丰富,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曾是祭祀的对像。

三、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6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淡化、西方节日之所以日益流行的原因在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生活发展了但是传统节日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价值,承担着道德教化的任务,其中包含的各种礼仪,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约束,而这些约束又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伦理道德的一部分 所有的人都要遵循此种伦理关系,遵守其内涵的道德要求行事充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诚、信、礼、义”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 按除夕习俗,家人外出,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也要在除夕前兼程返乡,阖家团圆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思亲怀乡,写下了“一年将近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平实的诗句,道出了除夕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在“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的中秋节,人们与亲朋好友相聚,望月怀远唐代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展现出一幅明月升起,光照天涯,反映出人们彼此互相关爱、互相祈福的和谐景象。

宋代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写的“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则表达出人们对澄澈、光明之境的追求 传统节日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感,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的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忠”和“孝”,端午节纪念楚国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节操很多的节俗活动,都是倡导惩恶扬善,弘扬正义,其中又常常包含着人们对趋吉避凶、吉祥平安等方面的愿望 四、传统节日所蕴涵的祈禳意识 祈,求福;禳,除祸,祈禳意即向神祈祷以降福免灾新年有很多祈福驱邪等节俗活动如除夕守岁,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新年时,人们还要贴春联、年画、福字等,即将大红春联贴于门的两边,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人们“新年吉庆、驱邪迎祥”传统春联有:“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等 年画多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如〈福禄寿三星图〉、〈八仙过海〉、〈岳飞大破金兀术〉,不仅营造喜庆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画中故事,将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标准潜移默化的根植人心 贴“福”字使人感受到“迎春接福”的浓厚气息。

祈福盼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特别是在遇到危难之时,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增加福运,化险为夷但须知做事要符合天道,才能得到神助,古语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由恶作,福由德生” 因此幸福与真诚、善良、无私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有德行的人身边,它与虚伪、奸诈、阴险、狠毒水火不容倡导人要修德向善,才会有福德和福报 还有些节日也有辟邪驱瘟的内容,如清明节的插柳戴柳,〈岁时记〉记载:“五代时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辟邪崇端午节时值黄历五月,天气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人们在门口悬挂菖蒲、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等以“祛除”毒气和辟邪驱瘴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等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写出遥想亲人重阳节登高而“遍插茱萸”之时,一定会记起他这远在异乡的游子,表达了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对于节日在文化上的内涵,从全世界来看都有淡化的趋势,东西方参与节日庆典的人们,大多已经剥离了对各自节日起源及背景的束缚,文化起源及节日背景的意义,已经成为传统文化跨出国门时的一种特别护照,有了这种文化内涵,优秀的节日才更容易被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在更紧密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并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经验在这样的变化中,中国要保持自身文化的优越性,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不落后于世界潮流整理为word格式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整理为word格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