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心理学论文范文:简论从“人”及其主要变体试看古人的造字心理word版下载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人”及其主要变体试看古人的造字心理 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造字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 指导作用,论文片段:选用为人们所共同了解、熟悉的事物来表示, 而用人形来表示抽象的“大”是最好不过了我们可以从人本身的生 长发育来看人从幼儿开始时吸取营养,逐渐发育长大,显著的变化 就是身体外形的变化一一由小到大,直至成人,身体的发育已成熟, 基本不再有什么变化同时,人张开四肢,正面站立,所占空间必大 我们可以推想:古人为“大”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当语 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人们开始为其取象造字而文字就是人们 在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创造的,图画以描摹一定的物体的形状特征来表 达作用,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种物之“形”不断出现,人们逐渐视其 “形”而称其“名”,和语言中的词建立了对应关系,文字就产生了比如,在图画里,一个人形,可以画做,也可以画做,可以 画做,也可以画做,还可以把人形画做 来象他摆动两臂奔跑,画 做 来象他披着或竖着发,这种都以人为主体,同时附以他们的形态、 动作。
假使只是图画,那么,在我们看来,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各种姿 态的人,和语言成分没有什么联系但当人们取象造字,它们就从人 形中分化岀来,有了区别,成为不同的字,和语言成分有着对应关系 例如:在文字里就是语言中的“大”,“”在文字里就是 “卩”,它们在语言中都超出了 “人形”以外的东西唐兰先生曾说: “大”字画正面的人,在图画里跟侧面人形的“人”字是不应该有区 别的,但在文字里,这个正面的人形就不当做“人”而当做大人,也 就引申作“大”的作用①可见,人们取象造字,把它们和一些抽象 的概念词联系到了一块我们说,字形是文字所特有的,以一定的字 形来表示语言中的词是约定俗成的,但细推究起来,也是有一定的理 由可求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字形而不用别的字形来表示语 言中的词呢?古人的造字心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古人造字的一条重要原 则古人利用人体的不同部位、情态特征和行为动作造出了许多不同 的文字,其中以人形居多木文就“人”及它的几个主要变体“大”、 “夫”、“女”、“卩”、“厂”对古人的造字心理试作一下推究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它的形体蕴含着造字的具体信息,但汉字不 断地发展演变,逐渐地符号化,字形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而中骨文、 金文是汉字的早期形态,更多地体现了原始的造字意图,可以为我们 提供先民自身的文化一心理机能,所以主要着眼于最初的字形一一甲 骨文、金文。
人:甲 金 甲骨文和金文基本没什么变化,象人侧立之形它 非男非女,非老非少,字形表现的形象就是“人”它是最典型的象 形字一望就知它所代表的是语言里的“人” O 《说文庆“,天 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文字蒙求九“象臂胫之 形,臂下垂,与胫相属可见,“人”的字形是以臂胫来表现的 甲骨文字“”更是简练、鲜明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的侧立图像,突出 表示“臂胫之形” O我们知道,古人为汉字构形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 “近取诸身”,古人对自己的身体最熟悉,也最关注,在为字构形时 总是尽可能地选取与之相关的人体特征,把我们人类的特征显著地刻 画出来可以推想:在古人对“人”的认识中,最突出的也是最优于 其他动物的区别特征就是直立行走、手足分工古人就是抓住这一为 大家所熟悉的所有“人”都具有的特征,也是最能区别人和其他动物 的最显著的外部形象特征为“人”造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的进化 发展来考察在人类历史上,人是由猿进化来的,类人猿在漫长的社 会发展过程中,在不断的劳动中一代一代进化,前后肢逐渐分了工, 前肢变成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手,后肢完全直立,劳动的经常化 也使头部的各种器官日渐发达,脑功能日趋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人。
人能够直立行走在人类历史上是一座光辉灿烂的里程碑因为直立行 走、手足分工,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和其他动物有了区别,这就是 “人”,直到现在这一直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外部显著特征这个字形凝聚着古人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大:甲金 象人正立之形饶炯《部首订》:“(大)象人正面 形,而扬其两手,张其两足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亦” 吋,说“大象人正立之形” O古人用人的正面站立之形表示“大”, 已超出了 “人形”之外的作用正如王筠《句读》中所说:“此谓 天地之大,无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文字蒙求》 又指出:“大,两臂恢张,故为大也” O可见,“大”这个词是以具 有这种特征的“人形”表示它的作用的在文字中,“”不再是“人”,而是语言中的“大” O 唐兰先生解释:古“大”字虽则象 正面的人形,但是语言里的“大”和人形无关②裘锡圭先生在《文 字学概要》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用 表示{大鹿}跟画一头很大的 鹿来表示这个意思是根本不同的两种表意策略不知道 代表{大}, 就无法理解“”说的是什么如果把它们当图画看待,只能理解一 个人跟一头鹿在一起③我们知道,“大”是比较抽象的词,表示它 的作用,不能画一个很大的事物,而且画多大才算表示“大”呢?这 在文字里是不可能的。
那么,要为其取象造字,就要选用为人们所共 同了解、熟悉的事物来表示,而用人形来表示抽象的“大”是最好不 过了我们可以从人本身的生长发育来看人从幼儿开始吋吸取营养, 逐渐发育长大,显著的变化就是身体外形的变化一一由小到大,直至 成人,身体的发育已成熟,基本不再有什么变化同时,人张开四肢, 正面站立,所占空间必大我们可以推想:古人为“大”造字是基于 对“人”这一显著的外形特征的变化的认识这是一切人所要共同经 历的生长过程,每个人对其形体变化最敏感,也最熟悉人对“人” 的身体特征是最关注的,我们现在分辨大人、小孩基本上也是依形体 大小大”的字形像一个成年人,这是以一种具有“大”这个特征 的具体事物来表示的一般的“大”裘锡圭先生认为,古汉字用成年 男子的图形表示{大},因为成年人比孩子“大” O③由以上可知, 为“大”造字是人们基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抓住最能表达其作用的 事物的特征来进行的,而这种抽象性的汉字的造型赋予具体的事物来 表现,更是体现了古人思维的具体性而许慎对“大”的解释:“天 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这是他深受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释 的,不是古人造字的最初意识夫:中金 像一个头上插簪子的正面人形,即成年男子。
对 这个字形也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一”乃成年人所戴之簪,另一 种认为“一”为表示某一高度的指事符号笔者认为,前一种解释较 之后者合理一”是成年人所戴之簪,是一成年男子的标志《说 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徐濒笺:“男子已冠之 傅也高鸿缙《中国字例》:“夫,成人也童子披发,成人束发, 故成人戴簪,字倚大(人)画其首发戴簪形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御览》引云:从一,大象人形也一象簪形冠而既簪人二十 而冠,成人也故成人曰丈夫王筠《文字蒙求》:“一象簪 我们可以推想:古人用戴簪之成年男子来表示{夫}是基于对男性的某 种普遍认识,是以男性区别于女性的特征这一点,可以从远古氏族 社会时代流行的“成丁礼”来考察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族中的未成 年人,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但在他们到达 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就要确定其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参与生产、战 争这样,就需要在未成人和成人之间通过一种仪式和标志来加以区 分同时,同一氏族内部对于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婚配能力的人和未 达到这一年龄的人,也要加以区分,于是形成了 “成丁礼” O而这种“成丁礼”以一种结发加冠的仪式被保留下来,后成为“冠礼” O男 子到20岁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 冠而字《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 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 四考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 ”因此,加冠是成年男子的标志,“冠 者”就是指成年男了而发簪的作用就是固定冠冕的,是戴冠必不可 少的古人基于对男子的这一区别性的重要仪式的认识,故以其外部 标志作为描述其主要特征,以戴簪之男子形象表示{夫}也之所以选 取这一构形,是由于这种形象是当时社会所普遍熟悉的,最能确切、 清楚地表达出成年男子的信息,不需要人们再去揣测这个到底表示什 么,同时把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也蕴含了其中先民把握事物的高度 准确性和造字的凝练性在“夫”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以上“人”及其主要的几个变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 人造字来源于乞活实践,是基于对社会&活的感知利体验他要选取 为人们熟悉的易于表达其内容的事物和事物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 为其造字,充分发挥物形的作用,这种形要以人们的共同理解为基础; 也是古人思维的具体性,从而造成了汉字的构形以具体事物为依托注释① 唐兰•中国文字学[M]. 海古籍出版社,2001:80.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人”及其主要变体试看古人的造字心理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造字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 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3:3. 参考文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 王筠•文字蒙求•中华书局,196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上一页12②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7.③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03: 3.参考文献[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 •中华书局,1996.[3] 王筠•文字蒙求[M] •中华书局,1962・[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出版,1970.(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