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铁路百年梦圆耕 夫伊犁河谷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中国西部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这里降水充沛,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2008年2月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十大“新天府”第三伊犁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一马平川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长期以来,由于不通铁路,严重制约了伊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4年11月22日,伊犁各族人民翘首以盼的精伊霍铁路动工兴建,在铁路建设者的精心施工和艰苦奋战下,历经5年建成通车在精伊霍铁路建成之际,让我们回首伊犁的铁路梦想100多年来是怎样从设想到实现的洋务派倡修伊犁铁路铁路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铁路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825年,英国人用机动车牵引车列在轨道上行驶于城市之间输送货物或旅客,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条铁路随后,美、法、德、俄等国相继开始兴建铁路从1850年开始,美国掀起了大规模修建西部铁路的高潮,平均每年修路6168公里,在短短的30余年内,美国成功实现了西部大开发。
1881年,俄国中亚铁路开始修建,1886年连接外里海至中亚腹地撒马尔罕段的铁路完工,1891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迅速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推进,建起了第一座亚欧大陆桥大约在1840年前后,有关铁路的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率先睁眼看世界,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考略》等书初步介绍了铁路知识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掀起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派首领李鸿章认识到修筑铁路对于增强国力、巩固国防的重要性,是中国力主修铁路的第一人1865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平地上造小铁路里许,这是铁路输入中国之始,清朝政府以“观者骇怪”,命步军统领衙门予以毁除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以修马路为名,欺骗中国地方当局修建吴淞铁路,全长15公里,1876年7月1日通车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吴淞铁路运营一年后,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的价格将其买回拆毁,派人铲平路基,将器材运往台湾,弃置海滩,任其锈毁。
这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笑话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借新疆农民暴动之机,率军侵入新疆,先后占领喀什、阿克苏、库车、吐鲁番、迪化等地,英、俄帝国主义支持阿古柏建立所谓“哲得沙尔国”,新疆的形势岌岌可危1871年,沙俄趁火打劫,以“代收代管”名义悍然入侵伊犁,从此占领伊犁达10年之久清政府获悉沙俄侵占伊犁之后,立即与俄国交涉,要求交还伊犁沙俄则提出“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方可交还伊犁1872年10月,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在致江苏巡抚丁日昌的信里,指出:“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他将铁路视作调兵运饷藉以胜敌、巩固国防的得力工具与手段,认为只有修筑铁路,才能从甘肃、陕西运兵到新疆,保障后勤供应,否则无法与俄国作战、收回伊犁李鸿章的这个提议应该是中国西北干线铁路最早的构想和蓝图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力排众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1875年5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78年,清朝政府为收回被沙俄侵占的伊犁领土主权,派吏部侍郎、署理盛京将军崇厚赴俄谈判交涉崇厚在沙俄的威胁下,擅自与沙俄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除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和特克斯河流域大片富饶的领土外,还赔款500万卢布崇厚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传来,全国舆论哗然,朝野上下声讨清政府下令将崇厚革职拿问,于1880年派大理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与沙俄重开谈判沙俄不愿丧失即将到手的侵略成果,调兵遣将,在我国东北、西北边境集结陆海军,进行武力威胁,中俄伊犁交涉局势骤然紧张清政府在派曾纪泽谈判的同时,也开始做战争准备淮军将领刘铭传奉诏进京议事备战,途中经过天津与李鸿章交换了对伊犁备战形势的看法刘铭传到京后递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陈述欧、美、沙俄、日本修造铁路的情况,以及中国修造铁路以利军事、经济、民政的迫切性,并提出初步规划在折中,刘铭传特别指出北邻沙俄“自欧洲起造铁路,渐近浩罕,又将由海参崴开路,以达珲春,此时之持满不发者,非畏我兵力,以铁路未成故也。
不出十年,祸且不测面临列强的军事威胁,中国必须急起直追,修造铁路,有了铁路,便于迅速调兵运饷,保卫边疆,亦有利于漕务、商务、赈务、矿务和旅行,是一项“裕国便民”之举清政府要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大臣“悉心妥议具奏”李鸿章呈上《妥筹铁路事宜折》,对刘铭传奏折中的论点进一步详加论述,列举了修铁路的诸种好处:便于运兵御侮、保卫京师,促进生产发展、繁荣经济,遇有水旱灾害可以及时赈济等;他还建议中国应成立铁路公司,由刘铭传担任督办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中国与俄接壤万数千里,向使早得铁路数条,则就现有兵力,尽敷调遣;如无铁路,则虽增兵增饷,实属防不胜防针对反对者提出的意见,他还逐一予以驳斥,指出:“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刘铭传的建议,遭到了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竟发布了这样的上谕以终止关于修铁路的争论:“迭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毋庸议虽然修建铁路的计划失败了,但在左宗棠、曾纪泽等人的努力下,1881年2月,中俄《改定条约》(即《伊犁条约》)在彼得堡签订,俄国同意归还伊犁由于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被沙俄割占,伊犁带着无可弥补的残缺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881年,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港的问题,下令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全长约10公里,但铁路建成后,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东陵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直至1882年始改用机车牵引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1885年,正在福建督办军务的左宗棠提出 “铁路宜仿造”,认为铁路关系到国内的商务军事,“一经造成,民因而富,国因而强,人物因而倍盛,有利无害”,至于“推广西北一路,尤为日后必然之势”这说明左宗棠也看到了铁路对西北经济和国防的重要性1889年,署理江苏巡抚黄彭年在《复陈议办铁路折》中,认为应修建由陕西、甘肃至新疆北路伊犁的西北铁路,以巩固边防,并促进内地移民向边疆的拓殖这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明确提出将铁路修建到伊犁的人1893年,陕甘总督杨昌浚、伊犁将军长庚、新疆巡抚陶模会衔复奏新疆边防善后事宜,在奏折中说:“俄国铁道圆环如带,南临喀什,西逼宁远(今伊宁市),北界塔城英属铁路亦自北印度之劳尔而东接克什米尔边境铁路成为俄英列强侵略新疆的重要工具,而新疆却无一寸铁路可使西北“筋络运输,痿痹立起”,奏请俟山海关外铁路工竣,即向西展筑铁路。
但这个奏折只建议向西修建铁路,没有提出详细路线走向清末新政议修伊犁铁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占领北京,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面前,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1901年决定施行新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发展实业、修建铁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开始积极筹划西北铁路,其中包括伊犁铁路1906年,流放新疆的广东南海县知县裴景福,在其流放途中所著的《河海昆仑录》中提出,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只要能修造铁路,50年之后一定可以比上海经济更发达,所以当前应当撮合国力赶紧建造伊犁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喀什至吐鲁番南北两条铁路,而以哈密为总汇,并与俄国安集延铁路相接他设想,修筑这条铁路,以10年集股,10年建造,便可完成他是第一个提出新疆铁路与俄国铁路接轨的人同年秋,御史赵炳麟奏称:陕甘新疆伊犁亟宜修筑铁路同年,清政府批准伊犁将军长庚奏请,拟修建伊犁铁路以加强西北边防拟修建的伊犁铁路起自伊犁,经精河、乌苏、绥来、昌吉、迪化至吐鲁番与喀新(喀什噶尔至吐鲁番)铁路相连,再经过哈密、星星峡进入甘肃境内,经肃州、甘州、凉州抵兰州次年正月,候补道台黄中慧禀商伊犁将军、新疆巡抚向上海英商宝林公司借款,用以修筑伊犁至兰州的伊兰铁路,草签了合同10条,此后却并未筹议开工,没有付诸实施。
1907年,两广总督岑春煊奏称铁路宜统筹全局,经邮传部讨论后提出规划,延伸正太铁路(今石家庄至太原)至伊犁为西部干线铁路1908年,甘肃宁夏知府赵惟熙奏请修建西北铁路,从国防、移民实边及流通西北物产的角度,积极主张修筑从张家口经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到宁夏“再循北纬三十八度间,逾贺兰山尾,经蒙古阿拉善额鲁特旗地,西过凉州,再经嘉峪关、哈密、迪化,远达伊犁”的铁路,规划全长约8000里,作为在西北修筑的干线铁路之一赵惟熙还强调指出:“西干之所以取此路线者,以西北货多人稀,利息不厚,商办必难有成,故此道纯为国家军用铁路性质,取径自宜直捷,用款省而程功易,征调速而转运灵,正不必绕道西安兰州,旷日糜费也清廷令下部议邮传部讨论后认为该知府所拟路线与邮传部所筹划的大致相同,但“中经荒漠,长途旷野,防护需兵,不如由中原以达边要现在拟仍定为由洛(阳)、潼(关)、西安出兰州以至伊犁,藉收脉络贯通之效其时因事遣戍新疆的杭州人钟广生编撰了《新疆志稿》,他认为:“治边之要,务在交通必铁路大通,而后地可以辟,民可以聚并提出,新疆地形以古城(奇台)为中枢,因地制宜,修建一条由归绥直达古城的铁路干线,费时少而成功速,由古城再分支建几条支线,其中一条自古城往西北循绥来(玛纳斯)以达伊犁。
1910年,已调任陕甘总督的长庚提出拟请借外债修筑归新铁路,即从归化城(呼和浩特)至迪化(乌鲁木齐)但邮传部认为长庚提出的归新铁路,仅就节省路工而言似不如邮传部筹划的西干线路,即自京城,历潼关、兰州以至伊犁1911年1月,资政院奏称,议决修筑蒙古铁路,计路线三条,其中一条是库伊铁路,即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经过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到伊犁,或者取道宁夏到伊犁同年夏,最后一任新疆巡抚袁大化具折疏言,请借款修通东西铁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袁大化在奏折中说:俄国已经勘测从鄂木斯克到塔什干的铁路线,全线同中俄边界线走向几乎一致,就是为了打新疆的主意他认为,外国人开疆拓土都是以铁路为先导,建议修建陕甘新铁路,并同俄国铁路相接袁大化在赴任路过西安、兰州时,曾与陕甘总督长庚、陕西巡抚恩寿共同商讨,均表示愿协力互助,以期早日建成这条铁路他提出的具体线路是:从潼关、西安沿渭河而上至渭源、狄道,过山至兰州,由兰州过黄河,顺沟出北山至古浪、凉州,往西直到迪化,然后由迪化分支西至伊犁,或由吐鲁番分途到迪化伊犁袁大化的奏折发出当年,辛亥革命爆发,不久清朝政府就被推翻了由于清朝末年动荡的政局和国力的空虚,这些良好的设想都未能付诸实现。
这里附带提一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中国铁路的建筑权1898年俄国攫取中东铁路承办权后,处心积虑地谋求取得正太铁路的建筑权益,为向西展筑铁路直达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