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语用理念下小学高段语文的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1. 研究动因1. 基于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高段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描述自己的感受等能从文字顺从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二)基于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编教材在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到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语文字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三)基于教学中读写分离的现状1.读写剥离,读写结合意识不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忽略了对学生写作的训练教学中,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将学生的读与写剥离开来2.读写空泛,教学目标不明确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常常对于课文的知识进行泛而空的教学,阅读教学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急需掌握,并能在写作中学以致用,老师往往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无法将阅读和写作的点恰当衔接起来四)基于现实中学生读写分离的实际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阅读质量不高,阅读所得无法用于写作。
学生对于习作无从下笔,或者心中有着澎湃的情感,但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想表达的内容平平淡淡二、研究成果我们课题组围绕语用理念下的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主要开展了以下实践一)研究教材,明确单元编排特点1.双线组织单元,加强单元整合统编教材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单元导语明确语文要素课文中落实要素教方法交流平台总结提炼方法实践运用学习的方法统编教材在编排上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教材内容,加强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使用各板块形成合力每个单元设有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贯穿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通过“词句段运用”和“习作”引导学生实践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2.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科书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快乐读书吧”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快乐读书吧”使课外阅读课程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实践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3.突显实践性,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统编教材注重将阅读中的收获迁移运用于自我表达,加强读写的结合。
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论是练习活动的设计,还是语文园地的内容安排,都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二)研读教材,梳理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小学高段语文教材,我们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出如每个单元的读写结合点从上表中每个单元梳理出的读写结合点,不难发现每个单元以语文要素为读写结合的目标,有的在单篇课文中通过精读,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习得方法并仿写,有的则联结单元几篇课文或拓展课外的文章,抓住几篇文章共同的知识点,通过文中系统习得方法后,再在习作中运用三)依托教材,探索读写结合策略在梳理高段教材读写结合知识点时,我们发现,不同的读写结合点有的是从单篇课文中提出,也有的是从某一单元多篇课文的同一主题中提炼而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断摸索,逐渐探索出单篇与多篇读写结合教学的不同策略1.单篇课文由读到写的“三步走”策略单篇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我们多从文本角度出发,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表达自身感受,对文本加入自己的想象创编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形成了由读到写的三步走策略:读中批注,加深理解提炼方法,联系生活随文仿写,表达情感如教学精读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文中有几处对李大钊外貌的细节描写,老师抓住这几次外貌的细节描写,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结合上下文批注自己的感受,感悟到这几处外貌描写都更好地表现出李大钊在面对凶恶的敌人时,临危不乱、从容淡定的人物形象。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描写规律,让学生尝试仿写段落 从学生最终呈现的仿写来看,由于学生的这种练笔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种联系也促进了学生阅读与钻研课文的主动、积极性随文仿写的方式始终紧扣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基础上,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作文意识,积累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素材,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2.多篇文本挖掘同一主题,学技巧并迁移运用在读写结合的多篇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单元多篇文章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共同点,确定同一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发散,让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在大量的阅读中发现其写作技巧上的相同点,细化写作方法,最终实现迁移运用1)从修辞入手定主题小学高段学生常用的修辞除了比喻、拟人,还需要让学生强化对比、夸张、反复、引用等修辞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我们努力挖掘课文在修辞手法方面的亮点,并一个单元确定一种修辞手法,让学生在系统学习后运用如教学《幸福在在哪里》时,教师解读课后习题“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十年前后的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时,结合后面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发现两篇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突显人物或主题,但两篇文章中对比的手法又有细微的区别,前者是自身前后的对比,后者还有不同人物间的对比。
于是,教学时,教师便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其不同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章间的相同之处,进一步挖掘其不同之处,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出来,使读写结合的学习更为有效2)从写作方法上抓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及表达情感时,创作者一般都会用上各种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前后照应、环境描写等,而这些写作中的具体技巧,也是高段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内化成的一种能力,并运用在实际写作中①结合单元要素,梳理写作方法表二:统编版六年级学生需要学以致用的写作技巧六年级上六年级下二单元: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一单元:分清主次,写作详略安排得当四单元:巧用环境、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三单元:融情于景,表达真情实感五单元: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具体写四单元: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五单元: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与各单元语文要素相结合,我们梳理出统编教材高段语文各单元需要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并以此作为单元系统学习写作方法的目标,设计单元教学②整合与拓展结合,举一反三我们组在研究表梳理各单元设计的写作方法时,发现这些写作方法大多在谋篇布局或写作技巧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对学生而言,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迁移运用在实际写作中,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我们遵循从单元精读课文中认识方法——整合单元多篇与拓展课外文本相结合,强化写法——写作中运用方法的思路,引导学生由读到写。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老师结合单元几篇小说,引导学生发现单元共同的主题——环境描写,了解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作用,最后拓展一篇课外阅读,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作用,根据需要适当加入相应的环境描写,从多篇阅读中找写作方法,最后再写作运用3)从文体上丰富读写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写作,文体形式相对更丰富多样,特别是应用类文体的习作大大增加,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对学生不同文体写作形式的丰富,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格式、结构以六年级上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有目的的阅读”,因此,在单元教学中,我们以《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两篇文章为范本,训练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并结合《故宫博物院》几则不同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新的文体——导游词,并绘制一日游旅游路线图,让学生在有目的的阅读基础上,丰富不同的写作文体,整个过程从读中学写作框架与方法,再到实际运用,读写结合有方法有运用三、研究效果(一)学生语用意识增强,读写结合效率提高1.学生的语用兴趣十分浓厚2.学生的语言能力明显提高(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读写结合指导能力增强1.教师教学观念转变(1)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思想观念转变(2)从面面俱到至聚焦能力的目标转变2. 教材解读能力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四、研究反思本课题研究经过一年的研究,虽然梳理出了语用理念下高段读写结合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模式,初步完善了“利用教材课后练习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理论,但在实践本课题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