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语文论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4页
文档ID:32934295
小学语文论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_第1页
1/4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在单篇精读课文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品析词句,抓重点词句感悟其表达形式或人文内涵,注重情境的渲染,环环相扣的教学导语,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动着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落实,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铺垫语言底蕴但在群文阅读课中,一节课中要学多篇文本,不允许我们将“有感情朗读”“条分缕析”无限放大,因此,我们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需要较精读课文有些不同重心的取向笔者在学习了数十堂经典的群文课例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循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1、对比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群文阅读本质上属于比较阅读对比之于群文,就犹如米饭之于我们,几乎是随堂必备的在群文课堂中,我们常会把一个文本同另一个文本,或者把几个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中当中去求同寻异,自主构建认知体系如蒋军晶老师在“桥”这一课的群文设计中,就采用了很多对比的方式在这一课中,他安排了四篇文章《桥》《“诺曼底”号遇难记》《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窗》第一次对比,蒋老师让学生先找出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的相似点,学生发现这些环境描写的句段都非常短,此时,蒋老师引入名家片段,出示老舍先生写大雨来临的一段具体的长句描写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单词成句,单句成段的写法?让学生从中感受短句描写的环境氛围烘托出的危险到来时的紧张气氛;第二次比较是蒋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桥》与《诺曼底号遇险记》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用表格的方式罗列两个故事中有关“情况危急”“人群恐慌”“英雄出现”的异同,从中发现,村长的“以退党相胁”和船长的“以死相逼”有着同样强大的震摄力,以此探究村长的警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第三次比较是快速浏览《桥》《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在柏林》三篇文章,提出问题:这三篇文章,内容完全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你发现了吗?学生发现结尾都出人意料,探究小说结尾出人意料,最后还通过改写《桥》,进行两个版本的比较(一是课文原版,一是教师改编后的先剧透这个年轻人是村长儿子的版本),揭示小小说的体裁特点:设置悬念,结局意外。

在这一系列的比较中,学生感受到了微型小说的创作特点,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主体课文《桥》一文中老村长的伟大及人格魅力以及短句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 又如在蒋军晶老师的另一经典群文课例《创世神话》一课里,群文中包含七篇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世神话传说,孩子们在第一次阅读比较中,发现每个神话都是不同的,都有民族元素蒙古神话把原始世界描绘成一个大草原,日本神话把原始世界描绘成一个岛,有“冰火两重天之誉”的冰岛神话中在宇宙洪荒之时还有冰神和火神……而再次比较阅读后,孩子发现很多民族的神话有相似之处例如,都喜欢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卵”,或是鸟蛋或进石蛋,或是金蛋,而且都有一个英雄来拯救苦难世界,帮助人类型都是神或动物的身体器官化成日月、山河、风云、幻化为万事万物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引导比较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神话的三个母题:“宇宙卵”母题、“英雄创世”母题、“垂死生化”母题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群文阅读中的比较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2、猜想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和任意拼凑,而是个人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从某些事物中追求新关系,寻求新的可能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知的的文本中的某些信息,利用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对自己尚未得知的文本中的某些情节(内容)进行推测和猜想,这种猜想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另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猜想如果在随后的阅读中被证实,学生就会体验以猜想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阅读的自信,而即使在随后的阅读中被推翻,也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阅读经验群文阅读中的猜想,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来,并在推测中去深入理解议题的精妙之处如在学习“颠倒歌”这一议题中,在学了两首颠倒歌,明白颠倒歌故错的手法之后,让学生推测第三首学生在推测中,强化颠倒歌里“故错”的表达特点,并在与原文的对比中,引申探究出儿歌中的“押韵”的琅琅上口的特点 又如,在曹海棠老师的《一圈一圈往下绕》中,就多次地运用推测,教师像玩接龙游戏一样逐句出示,让孩子们预测罗大里的《需要什么》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或联系生活预测,或干脆来个异想天开,猜着猜着,居然与诗人想到一块儿了。

玩《我底下有什么》教师更加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猜诗的最后一句,试着往下编,学生的想象如作家所描绘的那般大胆而富有情趣当教师揭晓《我底下有什么》的最后一句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诗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会更好玩这样的猜想过程,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也拉近了孩子们与诗歌、诗人的距离,学习效果显著群文阅读中的猜想,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新授的知识点理解,开启知识点的丰满之旅3、仿创 语文学习富有灵性,一个一个经典的文本,就像一泓清泉,潋滟生辉,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那儿经典是美的,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处于沉睡状态的,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去唤醒它,激活它,让它活在孩子们的生命里如何激活和唤醒呢?仿创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在群文阅读中,特别是在指向“表达形式”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议题有了整体构建之后,进行模仿创编,能催化对此种形式的深刻认知如在《丰富的色彩词》一课中,通过学习三个文本:绘本故事《乱七八糟的变色龙》诗歌《太阳》及散文《火烧云》片段后,学生了解到色彩词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ABB式”“AA的”“果蔬色”“……带……”“半……半……”,后出示一幅“七彩下雨天”的封面图,出示句式:“天空中下起了七彩雨,有( ),有( ),有( ),真( )呀!”让学生把观察到的色彩用各种形式的色彩词进行表达,学生在理解积累地基础之上进行运用,进一步深化了对色彩词的理解。

又如,第二届全国群文赛课林娟娟老师的《巧妙的对比》一课中,学生在了解到对比可以突出形象,突显中心后,让孩子运用对比的方式选择《班上的“急性子”和“慢半拍”》 《我不想长大》 《我很想长大》等题进行构思,通过对比来让学生运用所领悟的写法,使得“英雄有用武”之地,学生的成就感特别强仿写、仿说在群文课中,常常能有“画龙点睛”之效当然,所有的训练点,需切合议题,且扣紧学生的兴趣点,那样方能水到渠成 四、问题串联 “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意味着老师不可能提太多问题蒋军晶)在群文阅读课中,对于问题的要求,一是“少”,二是“精”,三是“统”少”就如蒋军晶老师所言精”意指必须切合议题,直奔重点统”指问题要“一统贯之”,能将多篇文本串联如在《如何爱宠物》一课中,选择了三篇文章《小蝾螈睡哪里》《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我永远爱你》,教师设计了一个一以贯之的问题“爱宠物,有时需要( )”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整个文本的学习指向明晰,孩子们从文本阅读体验与分享中不断丰满了爱宠物的真正内涵整堂课教学集中,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显著以表格的形式来导向多篇文本的学习,也是问题串联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故事中的狐狸”这一议题中,选择了五篇与狐狸相关的文本《酸的和甜的》《狐狸的清白》《火焰》《我喜欢你狐狸》中,设计了一个表格:篇名 狐狸的形象 我的看法《酸的和甜的》《狐狸的清白》《火焰》《北极狐卡塔古》《我喜欢你狐狸》围绕这个表格,让学生自学、交流、讨论,从中让孩子们知道狐狸并不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以更全面地认知狐狸的形象使用同一问题串联的群文阅读教学,教学环节简要清晰,学生的交流深入全面,往往能取到朴实而高效的教学效果当然,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并不只局限于这么几种,我们要根据各个不同的议题、文本组合的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总而言之,要把大量的学习时间交还到学生的手中,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炼炉文献参考:《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 蒋军晶 《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4期《群文阅读:阅读方式的革新》 倪文锦 《小学语文教学》 2015年7.8月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