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7页
文档ID:40581603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_第1页
1/7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验家、理论家,闻名于世的实验学校——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他出生于乌克兰罗沃格勒一个农民家庭15 岁时,念完农村七年制学校进入一年制师资训练班16、17 岁时,在农村小学教书从这时期开始,通过 3 年函授学习和 1 年住校学习完成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学业21 岁时,取得了中学教师合格证书在卫国战争中,身负重伤复员后,到地方先后担任中学教师、教务主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等职26 岁时,辞去局长职务,到中学任教29 岁时,被任命为 10 年制普通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在 23 年任期内进行了大量教育实验,把这个中学建设成为全国模范中学和闻名于国际的实验学校他一生特别尊重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称他们为自己的精神导师37 岁时,通过了副博士论文1970 年 4 月,为取得教育科学博士学位提交了题为《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的报告,因 1970 年 10 月去世没有实现他除了校长、班主任(一个班)、科任(语文)的正常工作外,努力从事于著书活动,一生撰写 4l 部专著、600 多篇文章。

他的主要著作有:《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1956 年)、 《中学教师集体》(1958 年)、 《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培养》(1959 年)、 《我们是怎样培养勇敢的一代的》(1960 年)、 《学生的精神世界》(1961 年)、 《青年一代共产主义信念的形成》(1961 年)、 《关于人的思考》(1963 年)、《劳动与道德教育》(1962 年)、 《青年一代的道德理想》(1963 年)、《苏维埃学校中个性的培养》(1965 年)、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1969 年)、 《致学生的一席话》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给儿子的信》 、 《家长教育学》 、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 年)、 《公民的诞生》(1974 年)、 《全面发展的个性的培养问题》(1977 年)其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一书荣获了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奖,连续发行 20 版,译成 10 几种文字乌克兰教育部出版他的五卷本选集(1979 年出版第一卷)、前苏联教育部出版他三卷本选集世界上已有 30 多种文字介绍他的著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苏联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其著作被视为“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其教育理论被公认为“活的教育学” 、 “马卡连柯思想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丰富” 。

前苏联政府授予他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多枚苏维埃联盟勋章、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通信院士称号他的著作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德育理论及学校管理等很多方面;从方法论上讲,实践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统一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依存的观点”(从实际工作中从事科研工作,没有为研究某一种问题而创设“不寻常的条件”和造成“无菌”环境)非常突出;从内容上讲,主要探讨的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帕夫雷什中学》 ( ) 该书总结了多年的帕夫雷什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比其他书更集中,更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教育信念、办学思想及施教措施前苏联国内多次再版,国外被译成各种文字出版中译本,1983 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赵玮等译,共 446 页、34.4 万字,根据莫斯科教育出版社 1980 年版译出该书共分七章,其主要内容如下:前言简要阐述了帕夫雷什中学集体的教育信念,是在共同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作者指出,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使每个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实际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劳动的准备,发展他们的个人素质、意向和才能” ,“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

注意每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简言之,教育目的在于每个人的全面而和谐的个性发展第一章“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 本章通过生动事例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教育学观点1.学校领导是教育科学的领导 “要把学校领导好——这意味着精通教育科学,并使这门科学成为科学地领导教育和教养以及组织全体教师生活的基础” ,这就要求学校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来实现教育思想,重视教育思想2. “没有家长学校我们就不可能想象有真正的家庭——学校教育” ,教育学应成为“大众的科学” 3.好教师的条件:(1)热爱、相信、关心孩子,善于和孩子们交朋友;(2)精通、热爱、所教的科目,并了解其发展情况;(3)精通教育学、心理学;(4)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所以,要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思考科学的新成就,充实自己的知识,总结自己的经验4.教师集体要成为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体” ,其中每个人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个人贡献第二章“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 学校的物质基础(包括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首先是一个教育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培养正确观点和良好习惯的手段。

“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 ” “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课堂教学的环境、课外活动环境、校园、校舍内部陈设等,都有很大教育意义孩子们在周围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们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这里的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 ,都要“有所诱导” , “有所启示” 第三章“关注健康与体育” 健康和旺盛的精力,朝气蓬勃地感知世界,乐观精神,是形成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学业落后乃至留级的学生当中 85%以上学生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作者指出, “我们逐年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体力的充沛,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智力的发展、思维、注意、记忆及专心程度——的决定作用” , “观察证明,所谓思维迟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由于大脑皮层细胞的什么生理或功能的改变所致,而是由于整个机体的生病造成的” ,所以研究孩子就要从研究他的健康状况入手另一方面,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精神生活,尤其是脑力劳动的素养, “正常完满的脑力劳动,是来自身体的、智力的、审美的多方面的培养” 。

进而指出, “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 5—7 小时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离开这一点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的培养,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从童年起培养积极休息的习惯,是我们教育重要原则之一,各种活动的恰当交替、满足审美需要的劳动、积极欣赏大自然美都是这种休息第四章“德育” 本章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道德信念的产生与发展、同情心的培养,诚实品德的培养、男女青年之间道德等问题下列一些观点,较明显反映了现代道德生活的一些特点及要求1.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学校首先着眼于形成个人的思想核心——公民的观点、信念、情感、品德、行为、言行一致共产主义建设者的道德准则是人类道德文明的最高成就,让人们受到共产主义思想鼓舞进而正确地指出, “让青年人掌握全人类的道德准则,是形成个人道德修养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他把如下几条人类道德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修养” 、作为“基本的公民精神”要求传授给孩子们1)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2)要以德报德;(3)不劳动,不得食;“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 ; (4)要做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无自卫能力者、患难的同志,要尊敬和爱戴父母;(5)要同坏事、欺骗、不正义现象作斗争。

为了进行这种教育,帕夫雷什中学编辑了一部独特的“道德价值文选” 2.个人的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说明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教育对象而是在自己灵魂中确立某种东西的积极战士3. “人道主义入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精神上给别人以温暖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感受快乐” 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别人的痛苦、忧伤和不幸,并和需要同情帮助的人共忧患 “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 , “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 ”4. “在儿童周围创造某种思想上无菌的环境的企图,只能使孩子的心灵畸形发展” 所以, “对于现实不要去粉饰,不要去掩盖” ,不能让孩子们做口是心非的事,粉饰现实会产生认识上的教条主义,束缚人的思想,引起怀疑主义,使孩子们不相信崇高的共产主义目标和原则第五章“智育” 本章论述了智育的任务,智育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的内容与智育,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智力与教学法,科学无神论等问题,其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独到见解1.智育的任务不单纯是掌握知识或发展智力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和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 “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 2.人之所以需要受到智育,不仅是为了劳动中应用知识,而且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 ,所以不应只从应用知识的角度看待教养内容3. “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他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重要的是,要使这种聪明才智成为学习上成功的基础,要做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不低于他的才能” ,力争在学前期就把这些才能的火花点燃起来第六章“劳动教育” 在劳动教育方面,作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深刻见解1.作者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之高度,而不是从智育或德育角度看待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到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中去” ,渗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让热爱劳动成为青少年的重要兴趣2.对劳动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原则:(1)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结合;(2)劳动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3)劳动的崇高道德性及其明确的公益目的性;(4)尽早参加生产劳动;(5)劳动的多样化;(6)劳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7)儿童劳动中带有成人生产劳动的特征;(8)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9)劳动的活动内容与技能的衔接;(10)生产劳动普遍性(普遍参加);(11)劳动活动的量力性;(12)劳动同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结合。

3.对中学毕业生,应当只要求了解生产的主要部门并掌握一些技能和技巧普通学校的宗旨并不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4.共产主义首先意味着人的才能、才干、天资的充分发展发挥个人创造力的范围是多方面的” , “任何劳动都可以上升到创造性的高度” 我们教育要帮助人在许多生活道路中找更能发挥个人创造能力和个人才能的路子5.手工劳动任何时候依然都会是生产的主要因素,在有高度素养的手工劳动中能鲜明地显示创造思维6.自我服务是培养人遵守纪律、培养人对别人的义务感的重要手段第七章“美育” 作者指出, “人在智力上的深入发展是丰富审美需求和审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此要向孩子广泛介绍世界文化成就及人类文化珍品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相互联系,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人经过劳动创造了美的时候,美才会使人高尚起来《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活的教育学” ,它涉及到一个学校教育所涉及到的所有主要问题,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和新鲜经验作者坚持了马列主义全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