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的由来 重阳节又叫“踏秋”,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你知道重阳糕的由来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重阳糕的由来,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重阳糕的由来 九月食糕 的习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 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 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 一 般认为重阳糕源起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汝南人桓景师从费长房学仙某日,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你家, 可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恙后人仿效,遂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整套 重阳节俗 约自宋代起,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载籍,如吴自牧《梦粱录》 卷五记临安(杭州)重九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
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重九之俗:“糕肆 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迄今不改 度其原意,是一般市民因受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欲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多有不便,故以食糕代替登高(糕)、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谐音虚应故事耳,用意则仍在避祸重阳节国内各地习俗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20xx年中国民协授予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7] ,并在西峡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每年农历九月九日这里都会举办“中国·西峡重阳文化节”重阳节吃的东西 重阳节的花糕和栗子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两样是专在重阳节时食用的,一为花糕,一个是栗子糕 花糕,别名也叫栗子糕它的制法是用江米面加水蒸熟,用屉布沾水包起蒸熟的江米面揉均匀至光滑,分成四块,再分别拍成2厘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馅,再铺一层江米面,依次类推连铺三、四层后,在最上面密密实实的码上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最后撒上京糕丝、青梅果脯等就算制成无论看着还是吃着都类似于多层的酥皮儿早年间在北京以东四牌楼那儿的致美斋、桂馨斋做的花糕最有名 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而成的具体做法是:将生栗子去皮蒸熟后捣成泥状,分成三份,一份摊开做底,然后铺一层京糕片,再铺一层栗子泥,再铺一层澄沙馅,最后在上面铺第三份栗子泥而后,用切成小块的京糕片和青梅丝拼成各种图案这样就制成了黄、红、褐三色相间五层码放的栗子糕吃的时候再浇上用白糖和桂花熬成的糖汁……正文结束,以下无正文……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