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唐代文人与民歌竹枝词的二度创作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KB
约4页
文档ID:313060574
论唐代文人与民歌竹枝词的二度创作_第1页
1/4

    论唐代文人与民歌“竹枝词”的二度创作    刘春丽【Summary】:唐代的“竹枝词”是巴楚一带流行的民歌,广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竹枝词”对现代民间雅曲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经过杜甫、白居易尤其是刘禹锡的创作,文人“竹枝词”开始兴起通过雅化和身世之情的寓入,矫正了这种体裁粗陋俚俗的弊病,跻升了“竹枝词”的创作,不但顺应了中唐诗坛与民歌通俗化的发展潮流,也使得这种体裁在后世逐渐流行开来Keys】:文人;“竹枝词”;刘禹锡;雅化唐代巴楚地区的夔州、开州、通州、万州、渝州、忠州等地是“竹枝词”的发祥地《乐府诗集》卷八一言:“《竹枝》本出巴渝《夔州府志》卷一亦载四川开县民俗:“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七载开州风俗云:“巴之风俗皆重田神,……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由此可见,巴楚一带流行的民歌“竹枝词”已经在当时极为流行,并且深受下层民众的喜爱竹枝词”在题材、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歌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巴楚之地都是贬谪文人聚集的场所,为当地的民歌发展注入了多元文化长期的贬谪生活,给更多的文人提供了创造的时间,也使上层文人有了接近民众、学习民间音[来自www.LW5u.coM]乐与民间文学的机会,并从中汲取了营养,激发了创造的灵感。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但是却成为了构建起民歌“竹枝词”与上层文人之间联系的津梁文人对民歌“竹枝词”的加工和再创作至关重要,为其艺术内涵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功不可没不但为“竹枝词”跻身于诗歌这一主流文学样式创造了条件,而且使得其在后世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终成蔚为大观竹枝词”有七言四句和七言二句两种,每一句的七个字按照“四、三”句式分为前后两段,中间插入衬字“竹枝”,句尾插入衬字“女儿”皇甫松的“木棉花尽(竹枝)荔枝垂(女儿),千花万花(竹枝)待郎归(女儿)”是两句式的《竹枝》词的代表作竹枝”、“女儿”这些衬字以和声伴唱形式出现,体现了温婉的音乐气质七言四句体的“竹枝词”在形式上类似七言绝句,但是却并不遵循绝句的格律任半塘先生的《唐声诗》认为“竹枝诗”体是“以民歌拗格为常体,以七绝为别体”,他的观点也恰好在刘禹锡的作品创作中得到印证刘禹锡对“竹枝”曲调很熟悉,他的创作是“俾善歌者扬之”,所以就要根据“竹枝”曲调的韵律、节奏及方言安排平仄,所以必然会在一些地方打破近体七绝的平仄规律,不受其牢笼,而是遵循民歌音乐内在结构的要求,进行歌词上的适当调配相比较而言,顾况、白居易二人的作品则缺乏这种配乐演唱的强烈目的性,忽略了民歌作品中的音乐性,强化诗歌文学的色彩,故而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写法。

竹枝词”到了刘禹锡这样的文人手中,演唱形式虽然没有变化,内容上却更加的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歌词的内容上也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其表现之一是雅化文人诗讲究炼字炼句,诗歌语言[来自www.lW]高度凝练,文人创作使“竹枝词”脱离了民歌的原始形态,向更高端的雅曲形式发展,体现了一定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后之聆巴歈者,知变风之自焉正是因为刘禹锡不满意民歌“竹枝词”的鄙陋俚俗,故而将其加以文学加工,提升了辞采,使之典雅精致、清新宛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民歌格调《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襄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这说明刘禹锡的作品在当时流传很广,传唱众多也正是由于文人与“竹枝词”之间的互动,才使这种民歌体裁走向成熟并逐渐的文学化其表现之二是为之注入生命体验、身世之情,可以借之来抒发失意的情怀和羁旅乡思如白居易的“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即表现了作者愁苦失意的心情刘禹锡在表现个人的凄苦失落之情上更为深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竹枝词”欢快的色彩:“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慨叹人心难测、世事艰难,充满了现实的沉重感此外,唐代民歌“竹枝词”首开后世状写民俗土风一端,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以刘禹锡的“竹枝词”为例,就包含了巴蜀山水风光,瞿塘滟滪堆、峡谷猿鸣等地方风物,又描写了当地男女劳作以及踏青、行走作歌等风俗习惯孙光宪之作也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门前春水白苹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清人王士祯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竹枝“泛咏风土”之说,导致后来“竹枝词”形式的风土诗创作大行其道综上,文人加入创作队伍,是对民歌“竹枝词”发展的有力推动民歌“竹枝词”在唱词上得此弘扬,摆脱了粗陋俚俗的弊病得以雅化而传统的占有正统地位的民歌形式,也广泛吸收民间文学中的活力因子,由堆砌辞藻、艰涩板滞向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使更多的人享受音乐与文学二者之间审美体验这种趋势顺应了中唐诗坛与民歌通俗化的发展潮流,因而为诗风的转变和民间雅歌小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Reference:[1] 张琴.唐代民歌“竹枝”与文人竹枝词[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2] 陈璇.早期《申报》所载竹枝词对传统民歌的继承与革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2.[3] 莫秀英.从唐代到清代文人竹枝词题材内容的发展演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张家口学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