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李 雪1,李善同1,2(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Reference:文章以旅游景点(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直接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微观上向市区集聚、宏观上由市区向周边郊区(市)扩散的趋势;市区及沿海一带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旅游企业Keys:旅游企业;空间布局;GIS空间分析中国分类号:F592.7:A:1002-3240( 2012 )05-0071-05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来自www.Lw5U.com]趋完善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2009年,国务院就加快发展旅游业出台了建设性意见,做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大决定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1 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不过,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过热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地区间与部门间发展失调导致规模效益低下、与周边地区重复建设而形成恶性竞争等,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利益驱动下忽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忽视了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演化规律。
探索旅游地域形成演化的规律性问题日益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旅游业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的迫切需求在旅游需求多样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下,旅游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区域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要求各旅游地与周边地区加强区域合作联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实现区域系统组合优化和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如何根据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的空间组合演化规律调控、优化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旅游区域分工格局,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各旅游地共容式发展,减少旅游业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成为当前区域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旅游景点(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等直接旅游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旅游地域类型丰富、旅游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的青岛市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处于一定地理空间的旅游企业空间组织形式,揭示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特征,为进一步优化青岛市旅游空间布局,探索旅游地域空间的形成演化规律,进而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奠定基础二、研究区概况青岛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山东半岛东南端(北纬35°35’至37°09’、东经1 19°0’至121°00’)、黄海之滨,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等7区和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等5市(县级),位于京津冀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地带,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青岛市在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分别处于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和青岛至拉萨东西运输大通道上,高速公路数量、长度、密度在山东省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保持首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青岛市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温和,中西合璧、山海城相容相拥的旅游地域特色突出,已成为中国最优美的海滨风景带和海内外著名的旅游度假、休闲观光和商务会展目的地2007年,青岛市成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最美丽海湾的城市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青岛市社会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逐步形成了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三大特色经济旅游业发展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变化和发展2011年,青岛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81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I0%以上改革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的政策机遇,为青岛市在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三、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格局1.旅游景点(区)空间分布格局分析青岛市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10年,全市旅游景点(区)达到百余处,其中A级景区(点)59处,4A级景区达到了16家,约占全省4A级景区总数的五分之一,是全省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城市。
这里主要是对1985年以来青岛市旅游景点(区)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图1);( 1)1985年-1990年旅游景点(区)空间分布格局1985年-1990年,旅游景点(区)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景点(区)主要集中在市南区和市北区,郊区(市)旅游不发育,只在市南区边缘、崂山区等近郊区存在一些传统风景名胜区,平度市、胶州市、胶南市等远郊区(市)则只有极度少数交通相对便利、资源等级较高的景点得到开发”位于市南区的海滨风景区是市区旅游景点的聚集地,具体范围包括团岛至太平角的海域与陆地部分开发区与崂山区等近郊区主要是伴随着1984年薛家岛和石老人旅游区的开发,进行了大量的设施和景点建设;崂山风景区形成[来自www.lW5U.coM]了太清、流清、北九水、华楼宫、鹤山五个游览区,成为以山海观光和道教历史遗迹为特色著名观光景点青岛远郊区(市)少数等级较高的代表性景点得到开发,如胶南的琅琊台,平度大泽山及天柱山魏碑,莱西月湖公园、产芝水库等 2)1991年-2000年旅游景点(区)空间分布格局1991年-2000年:随着城区的扩张、旅游需求的增大,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青岛市区的旅游潜能逐步被开发出来,郊区及周边乡村地区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旅游吸引物,空间布局已从单纯的集聚发展到集聚与扩张并存、以扩张为主的空间形态,呈现出微观集聚、宏观扩散的态势。
随着城市东扩,东部行政中心区通过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了以香港中路为轴线的青岛中心商务区的形成,带动了浮山湾滨海旅游区和高级别墅区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新景观五四广场、音乐广场、东海路雕塑园相继建成,东部新城区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与西部老城区欧陆建筑风貌相得益彰;陆续修复并开放了多处名人故居遗址和历史人文遗迹旅游景观崂山风景区在景区外缘地带重点建设了仰口、流清河、北九水三个旅游度假村和度假区,推动了崂山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和度假相结合的格局转变此外,依托工业品牌优势,海尔工业园、海信集团、双星集团、华东葡萄酒庄等较早开展了工业旅游项目周边郊区(市)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涌现出了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度假地,以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旅游、历史文化观光、度假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市郊旅游迅速发展其中,胶南市以度假观光和秦汉文化为主题,重点规划开发了琅琊台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斋堂岛和沐官岛民俗风情旅游区、大珠山景区以及灵山岛海岛旅游;平度市突出农业旅游、葡萄文化特色,大泽山风景区晋升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魏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曲山古墓群、“即墨故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有效开发;即墨市以发展旅游度假、地质旅游为主题,开发的主要景点有龙山景区、马山自然保护区、即墨古县衙、即墨蔬菜科技示范园、鹤山风景区、田横岛群旅游度假区、华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胶州市规划建设了胶河公园、艾山风景旅游区;莱西市以生态旅游为主题,开发的景点有月湖公园、崔子范美术馆、产芝水库等。
3)2001年以来旅游景点(区)空间分布格局2001年以来,随着“挺进西海岸”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滨海公路、环胶州湾高速、同三线青岛段、青平高速等交通干线的建成和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的修建,青岛市内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使得旅游中心区的延伸辐射功能大为加强,促进了青岛市环城游憩带的发育旅游开发开始由东部主城和西部辅城海滨带,向胶州湾及东西两翼滨海旅游带延伸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滨海大道为依托的沿海旅游带,以环胶州湾高速、济青高速、204国道为依托的环胶州湾旅游带,以同三高速青岛段、即平高速、潍莱高速为依托的城郊旅游带2.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利用ArcGIS软件,数字化青岛市1985年以来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格局演化趋势(图2)1985年-1995年,青岛市酒店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星级酒店数量少,主要分布在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和崂山区,且多为高星级酒店,郊区(市)酒店较少1995年以后,青岛市进入了星级酒店的建设高潮至2010年,全市星级酒店达到155家,高星级酒店开始由中心城区向周边郊区(市)发展,如黄岛区、胶南市、崂山区、胶州市等,且多集中在各区(市)政府驻地附近。
目前青岛市酒店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东海岸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这与该区域为青岛市的主要旅游景点集中地关系密切其中,南部偏西沿海团岛、第一和第六海水浴场以及火车站和码头等地人流较大,加上旅游景点较多,酒店数量最为集中;东部沿海崂山段,由于旅游景点数量较少,且历史较短、发展时间不长,酒店数量不是太多,但近年来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啤酒城、会展中心、高尔夫球场等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使得此地人流量逐渐增加,酒店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黄岛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酒店分布以区行政中心、前湾港和薛家岛旅游度假区附近较为集中城阳区酒店主要分布在国际空港流亭机场附近及区政府驻地附近此外,青岛市胶南、胶州、平度、莱西和即墨等郊市酒店主要集中在各郊市市政府驻地附近3.旅行社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自1985年以来,青岛市出现了两次旅行社建设高潮1992年之前,青岛市旅行社屈指可数,到1992年,旅行社数量增加到了40余家随着外地游客的增多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旅行社迎来了第一次建设高潮1993年,青岛市新增旅行社、旅游公司50余家,年底全市旅行社达到99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2.8万余人1999年9月,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黄金周”正式步人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大众出游的热情,同时也带动了青岛市旅行社的发展。
2001年,青岛市进入了第二次旅行社建设高潮,推动着旅行社集团化发展的进程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青岛市旅行社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从分布格局看,青岛市旅行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青岛市80%以上的旅行社集中在市南区和市北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旅行社微观上向市区集中、宏观上向周边区(市)扩散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图3)四、旅游企业空间分布演化过程旅游企业密度是表现旅游企业分布的主要形式和衡量企业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指标,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各级行政区域、旅游区等地域单位)单位土地面积的旅游企业数量通过旅游企业密度指标便于比较区域间旅游企业分布的疏密情况,显示区域间旅游企业分布的差异性,进而反映旅游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但是,由于旅游企业密度是一个平均值,不能真实反映区域内部旅游企业分布的差异,尤其是受自然与社会因素影响差别较大的区域,难以接近实际地反映旅游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以行政区域统计的旅游企业密度没有多大的地理意义而以公里格网单元来描述旅游企业分布,能够比较贴切地反映青岛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对其旅游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提高旅游企业空间分析的地理精度依据前述旅游景点(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空间分布格局分析,青岛市旅游企业对于插值生成lkmxlkm格网在有些地区(如平度、莱西等市(县))显得太少,如果进行lkmxlkm格网插值则误差较大。
经过多次试验,将青岛市市级行政单元用规则的lOkmxlOkm的格网来分割,把它分解成许多个lOkmxlOkm的格点单元,每一个格点的模拟旅游企业密度是此格点地理位置上的旅游景点(区)、旅游星级酒店及旅行社密度之和运用ArcGIS软件,对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得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市旅游企业空间分布形态变化趋势:微观上向市区集聚、宏观上由市区向周边郊区(市)扩散(图4)由图4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