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_芬兰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在当今世界猛烈变革的大背景下,芬兰社会也正在发生多方面的变革如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改变,高素养人才日益紧缺;国际流淌性元素增多、移民显著增加、新技术新媒体催生新的社会活动模式,芬兰社会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为应对这些改变,芬兰国家教化委员会于2022年8月起先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新课程,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对综合素养的界定 依据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综合素养由学问、技能、价值观、看法和意愿等要素共同组成,指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敏捷运用学问和技能的综合实力这种跨越不同学问和技能领域的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是促进学生成长并成为将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条件 芬兰新国家课程共提出七大方面的综合素养,分别为思索和学习素养文化理解、交往和自我表达素养自我照看和日常生活管理素养识读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就业和创业素养社会参加和构建可持续将来的素养等 以思索和学习素养为例,它主要包括学问和信息建构、探究和创新、合作学习、对学问和信息的开放包涵看法、学习的自信力和主子翁意识等。
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从多方面融入综合素养,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具备切实的政策基础和宏观指导方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各学段厘清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 芬兰新国家课程标准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总体培育目标,依据1~2年级、3~6年级、7~9年级这三个不同的学段进行细化,使不同学段的综合素养培育目标遵循由浅入深、渐次推动的原则 1~2年级:该学段旨在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自我认知并树立自尊自信学校要为孩子创设一种互动的、激励性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观赏学校需通过主动的手段,引导学生养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学会彼此合作、擅长视察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社区的多样性,并为他们供应在大自然中开展活动的机会 3~6年级: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自信,逐步形成个体身份认同该学段是促使儿童养成可持续生活方式,并相识可持续发展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关键时期 7~9年级:在该学段,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他们具备更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但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变得更具挑战性学校须要创设更优质的学习环境,让青年学生顺当度过青春期,并使他们对四周世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相识。
该阶段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特长,并对将来发绽开展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估 地方课程与学校年度安排细化综合素养培育方案 在芬兰,地方课程和学校年度安排对创建性地细化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和学校有着较大的课程自主权,但也必需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之上 芬兰国家新课标规定,地方课程基于地方视角,可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创建性的细化和补充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课程的过程中,须要考虑地方特点、学生需求、本地教化发呈现状和将来发展方向而学校年度安排则是对地方课程的进一步细化,它既以地方课程为基础,同时也考虑校情,包括师资状况、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等 总之,芬兰的地方课程和各学校的年度安排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运转体系,为综合素养的落地供应重要保障 学科融合式教学强力推动综合素养落地 芬兰基础教化新课改包括多个方面,如基于信息技术使学习环境突破教室和学校围墙的空间局限,学生在较低学段就要学习基础编程课,并且有选修艺术和手工课的机会,学习评价进一步多元化等等这些改革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其中,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最引人关注也是最核心的改革内容 学科融合式教学依托于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
这种课程即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探讨主题,将不同学科的学问进行融合并模块化的课程如依据欧洲地理认知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数学、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跨学科的学问 学科融合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相识和理解不同现象或学问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和他人的交往互动,将不同学科领域的学问和技能进行融会贯穿,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落地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 (李栋、康建朝,作者单位:李栋,芬中教化协会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康建朝,中国教化科学探讨院助理探讨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