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人际关系概述 1 人际关系的含义与类别(社会角色关系)2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2503 人际关系的理论4 人际关系的测量5 沟通1.1 人际关系的含义 247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1.1 人际吸引的含义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P248)人际情感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与维持一定的相互接纳和支持的友好情感人们为什么要与他人在一起 222 自我价值感 确立安全感(Schachter(1959)的实验) 避免孤独 获取利益(社会关系的多种好处)252人际关系的类型 正式(正式群体中的角色)—非正式(乘车 稳定(长期)—不稳定(临时) 亲密—疏远(从感情深度如何区分) 积极—消极(从感情体验的方向区分) 杨中芳(2005)人际关系的类型血缘 姻缘 地缘 业缘先赋性既定联经验性既定联系 亲子、手足、亲族 夫妻、亲家 同乡、邻居、街坊 同事、同学、同行、师生情感交流 拟亲化干亲家、义父母自己人化自己(家)人、熟人、陌生人、铁哥们、莫逆之交、好朋友、普通朋友工具交换 有用人、伙伴、提拔之恩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1. 人际关系的状态(无关—关系密切) 2.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 3. 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表露的范围与深度 自我的分层 Sternberg 的爱情三角理论 2394 中西方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 西方学者的理论 Homans 的社会交换理论 P257,23 公平理论(基本假设) (Adoms 等) 角色理论(第二章) 、社会渗透理论(253) 中国学者的理论 孔子等儒家学说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杨国枢的社会取向理论Homans(1958) 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基本观点 客观上存在着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这种规律的基本假设是,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或奖赏) ,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 人们是按照尽量缩小代价而尽量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 人们的社会行为除了服从这种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社会交换类似于商品交换, 由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人际关系的动机 Homans 明确指出,交换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是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据此,他提出了参加者的报酬与代价问题,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社会互动无法进行下去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在这种动机驱使下建立的.公平原则 Homans 交换理论的一项最具成效的结果,就是他发展了分配上的公平原则(equity rule) Homans 论证说,存在着一种制约社会交换的普遍规范,人们指望自己,得到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代价成比例,如果违反公平原则,且损害个人的既得利益,个人就会感到愤慨:如果总是得到利益而不付出代价,个人也会感到内疚和倨促不安根据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从分析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人手,更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 公平理论的基本假设 283 1. 处于关系中的人们设法最大化他们的结果 2. 通过不断改善公平分配回报的规划或规范,两个人和群体可以最大化他们的集体回报 3. 如果个体知觉到一种关系是不公平的,他们就会感到不开心。
关系越不公平,就越不开心 4. 在一项关系中知觉到不公平的个体会采取行动恢复公平公平理论 Equity Theory 283 章 41 公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同霍曼斯的公平分配原理十分相近,也是认为人潜在地认为自己的活动所得到的利益与自己所付出的投入应达到一定比例 Adams 理论的特点是认为人的这种倾向不仅限于人际交往中,在人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中都有表现 他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做交换的过程,社会既包含物质环境,也包含社会关系 这个交换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 比较公式 平衡途径公平理论 2 Adams 指出,期待公平是个人内部愿望,对它的标准个人有自己的尺度,它不仅与个人愿望、能力等因素有关,也与活动的有关情景特别是情景中其他人的状态有关 他人的情况常是个人确定公平标准的依据之一 当人发现自己付出的过多,获得的过少,或者获得的太多,付出的太少,都会体验到心理上的紧张公平理论 3 Equity Theory 3 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 IP)和所得的报酬( OP ) ,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的贡献( IO )与报酬( OO )之比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 相反,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不相等,一方的比值大于另一方,另一方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反之亦然(红眼病?)Adams 根据 L.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对人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作了预测,提出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行为:①改变自己的付出量;②施影响于活动过程中的其他人,以改变他人的付出或获得;opIOI③选择不同的人做比较;④歪曲对自己付出和获得的认识,或歪曲对情景中被比较者的付出和获得的认识;⑤离开当前的情景。
这些方法当中的任何一种可使个体体验到的由于偏离公平产生的紧张有所缓和人际关系的同心圆理论 费孝通差序格局论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经济做了十年的田野调查之后,在《乡土中国》 (1948)一书中,从比较社会学的观点提出来的概念,用以说明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原则 该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具有同心圆波纹性质的差序格局 波纹的中心是自己,与别人发生的社会关系,就象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随着波纹与中心的远近,而形成种种亲疏不同、贵贱不一的差序格局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 人与环境的基本互动方式 生活圈中两个系统:人—环境人与其环境为两个密切关联的系统,形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生活圈” (life sphere) 这里所说的生活圈,实即 Angyal(1941)所说的“生物圈” (bio-sphere) 生物圈的概念,予人以过分强调生物性观点的印象,实则此一概念兼重生物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历程,涵盖个体之自下而上条件及生活动作的整体范围,不如以“生活圈”的名称取而代之依据 Angyal 的理论,生活圈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生活圈都是由一个人(person)及其相关生活环境所组成,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
在生活圈中,处于两极的人与环境各具方向相反的趋势或拉力,从而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紧张,导致两者间的动力关系生活圈中的两种动力趋势:自主性—融合性1.自主性趋势(autonomous trend),主要是人的一种扩展性倾向—人经由此同化(assimilating)与宰制(mastering)环境而得以扩展在此倾向下,人努力征服与支配环境以满足其个体户与兴趣,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优越、获得、探索及成就的追求2. 融合性趋势(homonomous trend),是一种与自主性趋势相反的动力趋势在此倾向下,人努力使自己配合或顺从其环境,并分享及参与超越自我之较大事物或群体此一倾向使人与社会团体、自然或超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关系,从而夫去了人的个别性融合性的倾向主要是表现在对关爱、人际关系、美感经验、团体情操的追求等可以将上述两种动力趋势视为个体与其环境间的两种基本动作方式 两种动作趋势在不同社会中的可能组合自主性趋势强 弱强 1.强势均衡形3.人境融合型(社会取向)融合性趋势弱2.个体支配型(个我取向) 4.弱势均衡形 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特征(或内涵) 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中国人的家族主义的特点在对家族的认知方面,强调五种互相关联的事项,即:家族延续、家族和谐、家族团结、家族富足及家族荣誉;在对家族的感情方面,有六种互相关联的感觉:即一体感、归属感、荣辱感、责任感(忠诚感)及安全感;在对家族的意愿方面,包含八种行为倾向:即繁衍子孙、崇拜祖先、相互依赖、忍耐抑制、谦让顺同、为家奋斗、长幼有序及内外有别。
中国人的家族取向的结果在家族主义的取向下,人们生活圈内的动作是 一切尽量以家族为重,以个人为轻; 以家族为主,以个人为从; 以家族为先,以个人为后在这种历程中,个人不得不屈从或融入家族,其个性或独特性自然不受重视 中国人之社会取向的由来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