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构主义学派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28KB
约30页
文档ID:49024274
解构主义学派_第1页
1/30

解构主义翻译学派一. 理论背景v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 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被引入了翻译学研究解构 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批判理论,它以解释学 为哲学基础,主张多元性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果的 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观念,颠覆两 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90年代后,解构主义大潮开始衰落,但是解构主义原则已经深深渗透到翻 译研究领域二、主要代表人物v本雅明沃尔特 (Walter Benjamin)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 德国20世纪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 、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翻译理论家20世纪20年 代写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序言,从根本上质疑传统的翻译思想, 认为译本和原文本无“忠实”可言,译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既独立于原作又与原作相互联系:译 作迟于原作,是原作的“来世”,是原作生命的延续他的这种观点消解了传统译论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 ,打破了原文的权威地位,将译作从次等、屈从的处境 中解放出来,对后来解构学派翻译思想家颇有启发。

v德里达:真正深刻影响了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的是后结构主义发起人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论”提出的解构思想它全方位摧毁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各种“在场”(Present)的形而上学,集中表现为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意义的差异与延迟、意义的播散和中心的分解等德里达的代表作有《通天塔之旅》、《文字语言学》、《写作与差异》等主要理论v本雅明:纯语言理论v 他的翻译思想和观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发表的 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的文章本雅明的这篇文 章是一篇语言哲学的论文,而不是单纯谈翻译的文 章他是借助对翻译的论述来阐明他的语言哲学观 点,即所谓“纯语言”(Pure Language)或“普世语 言”(Universal Language)的观点当解构主义在 20世纪60年代兴起时,解构主义者发现自己的一些 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中早 就论述过了,因而把此文奉为“经典”并将其译为英 文和法文本雅明也因此而成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的奠基人他的观点可归为以下几点:v第一,翻译必须在“纯语言”的关照下方能 进行本雅明把形而上学的翻译观建立在“ 纯语言”概念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翻译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它 们相互联结,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 包的独特语言,即“纯语言”或“普世语言”( Gorlee,1994:137)。

v第二,从“纯语言”出发论述了可译性问题原文可译性的前提就是承认其他语言的存在如果没 有其他语言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可译性或不可译 性因此,借助翻译,语言间的亲缘关系就会表 露无疑翻译提示了原文语言的不完整性,而译 文语言刻意以其自己独特的意指方式补充原著语 言的意指方式因此,本雅明认为,译者的翻译 活动使原文与译文两者显现为“最高语言”的一个部分使译文读起来就像原文一样其实并不是翻 译的目标,优秀的译文应显现原文之异,通过译 文,读者可以看到向“纯语言”趋近了一步,从而 让“纯语言”之光更加光芒四射地照耀全文v第三,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作的生命本雅明认 为,翻译像哲学,像批评或文学批评,像历史 译文与原文在意义或内容上无关,只是语言之间 的关系翻译拆散了原文,杀死了原文,并发现 原文早就死了如果人们从纯语言的角度来阅读 原文,那么译文并不属于原文的生命,原文已经 死了,但译文属于原文的来世(Afterlife),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原文的死亡因此,翻译可以说 是作品生命的延续,译文成为原文永恒的来世 这样,本雅明就告诉我们,译者的任务是延续原 作的生命v第四,译文与原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的本雅明的《译者 的任务》一文从根本上对传统的翻译思想提出了质疑,认 为译文与原文本来就无“忠实”可言。

翻译本身就不应求同 ,而应求异在“纯语言”思想的关照下,原文与译文的传 统的“模式—复制”关系转为平等互补关系翻译的标准也 由传统的“等值”或“逼近”(Approximation)转变为在意指 方式上的相互“呼应”(Echo)在本雅明看来,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意指方式,一种不同于原文的意指方式由于原文 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意指方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因此,形式的改变就破坏了原来的统一体,因而译文也就 无法达到像原文那样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等值”也就更无从谈起v第五,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应 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的再现原作意思 的表现形式他说,“纯语言”好像是一个花瓶,众多的语言犹如此瓶的碎片碎片形状大小各异 ,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同样各异要粘合这些 碎片,就要在这些碎片之间找到能互相粘合的碎 片,然后一一相配黏合起来,其意思是,译者要 做的,不是去复制原文的意义或内容,而是“亲 切而细致地(在译文中)连通原文的意指方式”(即找到各碎片的接合处),使译文和原文一样 都成为“纯语言”的“可认碎片”(Benjamin,2000)这样,译者把原文的意指方式拼接了起来,从 而再现了原文。

v本雅明用“纯语言”来说明语言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译者为了追求纯语言,就必须突 破自身语言‘陈腐之障碍’,通过对原作的再创造解放囚禁在原作中的语言,在自身语言 中释放出陌生语言中的纯语言来,这样的翻 译必将大大拓展译者自身的语言疆界,这样 的翻译绝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意义和信息转换 ,而是高层次的文学和审美价值转换”( Benjamin,2000)(二)德里达:延异和播散v德里达称西方哲学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他的解构主义理 论就是演颠覆传统哲学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总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个中心,而意义是固 定不变的他得出了几种瓦解“在场”(Present)的解构主 义策略:延异(Differance)、播散(Dissemination)、踪迹 (Trace)、替补(Substitution)等概念其中Differance(延异)就是德里达自创的用来表现存在与意义之间的某 种原始差异,从而瓦解结构主义意义确定性的关键术语 延异”与词语“差异”(Difference)在拼写上只有一个字母的差 别,但“延异”既指空间的差异或区分,又指实践的延期或推迟v传统符号学理论普遍认为 ,意符和意指是 紧密结合的,其关系就如索绪尔比喻的硬币 的两个方面那样不可分离,德里达则认为两 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符号的出现并不等 于它所意指的东西就现时在场。

事实上,这 往往意味着所指的不在场,是推迟的“在场” ,这就是“延异”因此,人们从符号中寻找意义时所得到的不过是意符的意符、解释的 解释 v例如,“老虎”常被释义为一种“动物”,而“动物”又 需要其他词来解释延异”的存在造成了现实的 不在场,使意义无法确定播散”是“延异”从它 的拉丁文词源(Differre)中衍生出的另一含义,指意义仿佛是播种人播撒种子,漫撒在四面八 方于是,每一次阅读都只是对种子播撒后“印 迹”的追寻,每一个意义的产生都是延异的结果 而“印迹的游戏”(Play of the trace)进一步表 明了德里达对翻译性质的认识印迹”通常意味着一个不在场物体表现出来的符号,是它在自己 曾经在场过的地方留下的符号印迹的游戏”不存在实体,如果试图抓住它,印迹则播撒、分解 、蒸发v通过这种见于文字却又无法在言语中变现 出的差别,德里达试图瓦解西方传统的逻 各斯中心主义,向存在的“在场”幻觉提出质疑,进而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由此, 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关于意义单一确定 的概念彻底瓦解,而翻译就成了不断修改 或“推迟”原文的过程翻译不可能复制原 文的意义(因为不存在“中心”,即原文不存在确定不变的意义),对原文的每一次 阅读和翻译都意味着对原文的重构。

v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是一 个开放、不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封闭而完 整的系统在翻译中,原文本身并不完整 和统一,而是存在多重意义,任何对原文 的理解和翻译都不能完整穷尽其可能的意 义,即使权威或完美的译本也不能因穷尽 原文意义而使原文封闭起来v德里达还从解构主义思想入手讨论了翻译的性质、作用以及原文与译文的关系v他认为翻译应该重新定义,即翻译不仅仅只定义为掌握某种 内容的跨越活动,同时更主要的是为“播撒”和“逃遁”( Escape)等跨越活动提供场所翻译不存在固定的同一意义,它提供游戏的空间,延伸边界,为差异提供新的道路 他特别强调翻译为差异提供了场所,一篇译文的价值取决与 它对语言差异的反映程度和对这种差异强调的程度德里达 认为,原文信息和编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译文的不同表达 形式和相互关系译作和原作是延续和创生的关系,通过播 撒、印迹、错位、偏离,原文语言借助译文不断得到生机, 原文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v德里达甚至用“转换”这一概念取代“翻译”,他认为翻译无非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个文本 对另一个文本有控制的转换在翻译中,通过修 改和转换,原文在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Renewal)。

德里达旨在强调通过翻译才能揭示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谈具体的翻译原则或 方法这与以前诸翻译流派强调“译意”而不是“译 词”不同,同时也反映了德里达翻译思想的独特视角 v德里达还运用本雅明的“纯语言”进一步解释说,翻译使用 者与“纯语言”发生联系,通过跨越目的语的限制,转换源 语的文本,翻译家扩展了语言,使语言进一步发展因 此,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翻译 正是通过这种片段的解构才得到重构和发展,通过补充 、肯定、得到再生而继续成长这样更能证明,原文与 译文的关系不是传统翻译理论所主张的“模式—复制”的关 系,而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即平等互补的关系翻译实 际上就是一种系列不同的意义链这就是说,解构主义 认为,一切文本都具有“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创作 本身是一个无数形式的文本互相抄印翻版的无限循环的 过程因此,“互文性”否定了原作的权威性与创造性,甚 至连作者的著作权都不承认这样,也就无所谓原文与 译文之分了这又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 位他的这种提法实际上是为翻译打开了新的思路解 构主义者就认为,原文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译文v韦努蒂:意大利裔美籍学者,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翻译理 论家,也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

他通 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 的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反对译文通顺的解 构主义翻译策略他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散见于1922年 编撰的《对翻译的再思考》(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1955年 发表的《译者的隐身》(Translato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和1998年问世的《不光彩的翻译 》(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三部著作中 主要理论v(一)翻译:一种文化和政治行为v韦努蒂对翻译下的解构主义定义是这样的:“翻译是译者 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中的能指链来替代源语文本 中的能指链的过程因为意义是一个可能是无限的链( 可以具有无限的联系的、多义的和互文的)上的关系和 差异所产生的效果,意义永远是有差异的和被延迟的, 永远不会是一个原文的整体(Derrida,1982)因此, 不论是外国的文本,还是译文,都是派生的,都是由各 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的。

不论是外国的作者, 还是译者,都不是原作者,同时也使作品的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