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演化理论来源: 道格拉斯·诺斯最早提出了非正式制度的概念,他把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分为正式制度(成文法、普通法、规章)和非正式制度(习俗、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两大类¨ 他认为自己在早期研究中忽视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效力的约束作用,1990年以后开始强调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乃至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得出了非正式制度的演化是充分解释制度生成、变迁及其影响的关键诺斯的研究开辟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全新领域,使人们从片面强调正式制度对制度变迁重要性的误区中逐渐走出来,充分认识到非正式制度对于制度变迁具有的重要性,目前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已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中国目前正在进行重大的社会转型,正确认识和认真研究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早在1995年,吴敬琏就指出:诺斯对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绩效制约作用的观点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_2j随着诺斯等人对非正式制度研究的进展,我国的学者们进行了及时的跟踪研究,如姚洋、韦森、汪丁丁、周业安、刘和旺和严鹏飞等人不断地将西方经济学家制度演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介绍到国内[3 J,推动了我国非正式制度研究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实质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范畴,离开人类的物质活动来讨论它们毫无意义,根本无法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只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从继承下来的现实制度环境出发,结合中国的国情来正确认识非正式制度因素的作用,才能切实可行地推动我国的制度变迁 一、西方经济学家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虽然非正式制度是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一个领域,但在诺斯之前,已有经济学家把非正式制度看作是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资源,在研究中往往用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伦理、态度、信仰 文化等词来指代非正式制度,并且对这些非正式制度因素与经济发展之问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了经济人的勤勉、节约、慎重、机敏、质朴、用心周到等品德及价值观对于国民财富创造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济人的活动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如果不具备这些必要的伦理道德,仅仅追求自利是无法促进社会财富增进的很明显,斯密所指的这些伦理道德其实就是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 马歇尔同样也注意到了宗教、道德、观念、理想等因素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他在分析宗教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指出,虽然荷兰和其他国家也与英国一起经受了中世纪末期精神革命的伟大考验,但英国人性格里所具有的庄重和大无畏精神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宗教改革的理论,并在由主动性和自由意志所促成的现代工业企业的演进中起了领导作用 。
马克斯·韦伯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与人们的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等因素分不开的,他在界定“资本主义精神”时,首先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关于时间与效率意识、信用意识、利润意识、节俭意识等方面的论述来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一个“暂定的描述”_l 0_ ,由此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没有人会怀疑,这里以典型风格道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精神,尽管我们不敢奢望与这种精神有关的都已包含在此” 阿瑟·刘易斯明确指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们对工作、财富、节俭、生育子女、创造性、陌生人和冒险等等的态度,所有这些态度都是从人的头脑深处产生的”?I] 各个社会在局限性程度上的差异是大不相同的,这取决于积累的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习惯和禁忌以及纯粹的愚昧无知”?j2……冈纳·缪尔达尔在对南亚国家进行考察后认为,传统价值观得到了宗教强有力的支持而对改革具有刚性和抗性,这明显与战后现代化理想的目标冲突,而要改变阻碍经济发展的传统价值观,“从现代化理想的角度看,所需要的仅仅是消除不合理信念及有关的价值观念的稳定因素” 阿马蒂亚·森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常常被看作只是在每个人贪欲的基础上运行的一种安排,但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效率运行依赖于强有力的价值观和规范系统” 拍 ,他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忠告: “发展中国家必须不仅要重视审慎行为的优良品德,还要重视那些补充性价值观的作用”¨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诺斯开始注重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们掀起了对非正式制度研究的高潮如格雷夫使用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探询文化信念与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青木昌彦、鲁宾斯坦、肖特、施里特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阐述了道德、语言、惯例和习惯做法等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目前,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重点 由以上对非正式制度的论述可知,虽然表述各不相同、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将非正式制度放在了与正式制度同等的地位上,有的干脆没有对二者加以区分归纳起来,完整的制度概念既包括正式制度,又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由社会组织所制定、并强制组织成员遵守的行为规则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为了降低生产和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长期自发形成的约束自己行为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行为规则,又被称为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并且各地随时问的变化、地域范围的远近、大小而存在一定差异,一旦形成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还能传承给下一代甚至几代人,构成一种文化传统 二、西方经济学家重视非正式制度研究的原因 近年来,西方学者为什么会如此关注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呢?这与诺斯对制度变迁研究的逐渐深化是分不开的。
由于秉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前提和“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新制度经济学在讨论制度的重要性时大多是通过给定的不同制度之间效率比较来实现的,正如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解释产品的起源一样,新制度经济学同样也没有很清晰地解释制度本身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仅仅暗示制度是社会精英人为设计的结果1973年,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提出了着名的制度效率假说,即制度总是朝着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方向演进,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而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所有权结构的效率会引起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该书的出版在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质疑:如果制度总是朝着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方向演进的话,为什么多数国家没有像西欧那样产生有效的制度安排?毕竟经济和社会的停滞才是大部分世界历史的主旋律! 诺斯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忽视了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影响,缺乏对人的在某些方面超越对“成本一收益”的个人主义比较行为的说明,而且它只关注市场的运转,因此,必须对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进行改造1981年,他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中将交易成本、国家、意识形态等因素引入到制度变迁的分析中,提出了制度变迁理论着名的三大奠基石——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解释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经济制度的演变与停滞,得出了竞争性约束和交易成本约束是构成无效规则长期存在的根源的结论。
为了补充说明这个结论,他又在1990年的《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中放弃了新古典理论中单一的收入最大化模型,把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并分为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大类,开始强调非正式约束如社会习俗、意识形态乃至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论述了非正式约束可能妨碍私有产权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为了更加深人地说明这个问题,2O世纪90年代之后,诺斯将学术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对非正式制度、特别是对文化的研究方面,他在方法论上的一个变化是对理性及外部环境的确定性假设的完全放弃,进~步阐述了人类认知模式对制度变迁的制约作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围绕这一主题构建他的制度变迁理论:1994年,发表了《穿越时空的经济绩效:认识的局限》,并与登佐、阿瑟合着了《共享心智模型:意识形态和制度》;1996年,他完成了工作论文《经济学与认知科学》;2003年,发表《对经济变迁过程的理解》,并与曼特扎维诺斯又共同发表了《学习、制度与经济绩效》通过这些学术研究,诺斯逐渐构建了一个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线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得出了人们心智模式的演变是制度的产生及其变迁主要原因的结论 诺斯对心智模式的定义借助了“学习”这一重要概念,在他看来,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备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有限理性的个体必须通过“干中学”来设定一系列的制度如信念、教义、可靠的理论、神话和传统,用以稳定预期、协调社会行动、提高人类认识环境的能力和弱化不确定性。
因此,制度可以理解成关于如何协调分:r中的人们的知识载体而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指一种“灵活的知识结构”,是社会成员的心灵在对环境进行反馈之前所做的预测或期望,能帮助人们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预期是否被环境反馈所证实,心智模式可以被修改、完善或被摈弃,换句话说,这一过程也就是学习诺斯称多次证实的相对稳定的心智模式为“信念”,相互联络的信念组成“信念体系”,制度本身则体现了时间进程中的人们信念的积累¨ 基于此,诺斯对制度本身的形成及其变迁进行了逻辑推理从静态上来看,身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社会成员,为了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而不断地同其他个体进行交流,个体的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共享或者集体学习的过程,导致了共享心智模式的形成该模式提供了对现实世界进行解释的共同框架,从而产生了集体认知和行为如果外部的环境反馈被同一个共享心智模型反复认可,那么该模型就会趋于稳定,并逐渐固化为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这样就形成了制度从动态上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成员集体心智模式的变化过程(即共同学习或集体学习的过程)是以世代相传方式来进行的换句话说,制度的演化是通过知识的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一种是理论知识,它通过外在符号在代际之间进行传递,另一种则是实践知识,它通过模仿的形式来进行传递。
通过对制度的形成及变迁过程的描述,诺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外生角度看,制度是特定人群中的共同行为准则(或共同行为方式),而从内生角度看,制度则是一种集体的心智模式或集体解决问题的方式,目的是解决社会互动中反复出现的问题 这样,西方学者通过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终于初步揭开了制度产生以及演变的根源,即由于制度深藏于人们意识之中,所以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秩序是从心智模式不同的个体分歧中出现的,而这些分歧正是制度变迁和演化的源泉也就是说,非正式制度的演化是充分解释制度生成、变迁及其影响的关键目前,西方经济学从演化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等角度来继续深化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已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重点,而这也是人们之所以重视非正式制度研究的主要原因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非正式制度的演化 (一)非正式制度的实质及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传统、习俗、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伦理、态度、信仰、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其实就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范畴因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所以,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非正式制度,无论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何演变,也无论其在不同的区域内表现形式如何不同,离开人类的物质活动来讨论它都是空洞和苍白的,根本无法揭示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及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因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 非正式制度在社会进步和制度变迁中的确是起作用的,但这种作用绝不是诺斯等人认为的那样——非正式制度的演化是充分解释制度生成、变迁及其影响的关键因为作为生产关系和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