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比丘尼传校注补正国 威:王孺童的比丘尼传校注,校勘精审,并广征文献作注,是当前比丘尼传的最正确版本,惠泽学人,功莫大焉然其中亦有可商榷、补充处,故不揣谫陋,敷缀成文,以就教于大方关键词:王孺童;比丘尼传;补正一、序注第一三条“‘叔,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北藏、清藏、金陵本作‘菽〞 案法华义疏•譬喻品第三:“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序中所谓“叔叶〞,指的就是第三世,即像法时与下文“季绪〞指末法时相对故知“菽〞字误矣,王氏校注于此未注二、卷一晋竹林寺凈捡尼传一注第一五条,王氏谓“那么〞为“节〞之误,以“节〞字文意较通(正文第4页)案本传谓凈捡“善修戒行,志学不休〞,以此观之,似从“那么〞字为上,如诗•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那么〞 此处不必改字三、晋竹林寺凈捡尼传一注第一九条谓戒因缘经译于建元十五年(正文第4-5页)案开元释教录卷二〇:“鼻奈耶律十卷,一名戒因缘经,或名戒果因缘经,亦名鼻奈耶经,一帙一百五十五纸〞出三藏记集卷二:“四阿含暮抄经二卷 右一部,凡二卷晋孝武时,西域沙门鸠摩罗佛提于邺寺出。
佛提执胡本,竺佛念佛护为译,僧导、僧叡笔受〞卷九四阿含暮抄序:“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于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叡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释道安鼻奈耶序:“岁在壬午,鸠摩罗佛提赍阿毗昙抄、四阿含抄,来至长安渴仰情久,即于其夏出阿毗昙抄四卷,其冬出四阿含抄四卷又其伴罽宾鼻奈,厥名耶舍,讽鼻奈经甚利,即令出之佛提梵书,佛念为译,昙景笔受自正月十二日出,至三月二十五日乃了,凡为四卷〞可知四阿含暮抄经译于东晋孝武帝壬午年(公元三八二年),而鼻奈耶经译于四阿含抄经翌年,即孝武帝癸未年(公元三八三年)时道安亦在长安,其说可信又案晋书•苻坚载记:“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五年),(苻)坚又改元为建元〞 以此推之,孝武帝癸未年当苻秦建元十九年,故戒因缘经译于建元十九年,当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王氏之说有误四、卷一北永安寺昙备尼传六注第八条,王氏谓永安寺名来源于何皇后之永安宫(正文第19页)案晋书•哀帝纪:“(升平五年)九月戊申,立皇后王氏,穆帝皇后何氏称永安宫〞 又晋书•后妃传•穆章何皇后传:“哀帝即位,称穆皇后,居永安宫〞 可见何皇后居永安宫为升平五年(公元三六一年),而永安寺建于永和十年(公元三五四年),故王氏之说误。
五、卷一延兴寺僧基尼传八“基净持戒范,精进习经数〞(正文第23页),“经数〞一词难于理解,疑“数〞当为“教〞字之形误案续高僧传卷五释僧韶传:“(僧韶)好弘经数,名显州壤〞 此处之“经数〞,资福藏、普宁藏、径山藏均作“经教〞,是为证也经教,即经典之教训也王氏校注于此未注六、延兴寺僧基尼传八注第七条,关于“运巷〞(正文第23页),兹补充以下材料:景定建康志•疆域志二•街巷:“运巷在今天庆观相接考证:沈约自序曰:‘王父从官京师,义熈十一年,高祖赐馆于都亭里之运巷世说叙录:‘冶城在今运巷东,旧里亭,今俗呼为黄泥巷〞建康实录卷二吴太祖下:“(嘉禾三年)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凿苑城,而南自秦淮北仓城,名运渎案建康宫城即吴苑城,城内有仓,名曰苑仓,故开此渎,通转运于仓所〞至正金陵新志•疆域志•街巷:“戚志云:‘(运巷)当临运渎〞盖“运巷〞之名取自“运渎〞也七、卷一新林寺道容尼传十有关“清水道〞(正文第28页),兹补充如下材料:三天内解经卷上:“又有奉清水道者,亦非正法云天师有奴,不知书注,难以文化天师应当升天,愍其敬心,勑一井水,给其使用,治病疗疾,不应杂用澡洗、饮食承此井水治病,无不愈者,手下立效。
奴后归形太阴,井水枯竭天师以此水给奴身,后人不解,遂相承奉事者,自谓清水之道其清明求愿之日,无有道屋、厨覆、章符、〔贝+危〕仪,惟向一瓮清水而烧香礼拜,谓道在水中〞八、新林寺道容尼传十“后晋显尚佛道,容之力也(正文第28页)〞此句王氏校注定为“后晋显尚佛,道容之力也〞案:如按王氏断句,文气不通又法苑珠林卷四二施福部第九•感应缘:“晋氏显尚佛道,此尼力也〞 可证佛道,即佛教也一〇、卷一何后寺道仪尼传十三注第四条,王氏谓“寻阳〞为晋时郡名(正文第41页)案晋书•地理志:“永兴元年,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那么晋有寻阳县,又有寻阳郡解直为寻阳令,故知此处当指寻阳县王氏校注误作者简介:国威:男,1984——,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8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宗教文献、民俗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