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 点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 是获得的表现形式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 能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受教育权人人平等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 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 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 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二、古代印度的学校 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父亲权力极 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2、古儒教育:所谓古儒,是一些对经义粗具研究的人,他们兼具笃信梵天而又能阐述经典 的双重品质他们周游各地,教导青年,被视为神圣的经典传播者后定居家中,设校课徒, 即为古儒学校学习内容除《吠陀经》外,还有许多基础学科二)佛教的寺院教育:佛教产生后,为了“普渡众生”,实现其济世的理想,乃广设寺院 来教育僧侣只要愿意,不论男女,均可入校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学校的萌芽:公元前21 世纪,我国夏朝建立,开始出现学校的萌芽形式:古籍中记载 有:“庠、序、校”等形式。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公元前17 世纪,我国商朝建立,此时,文字已经产生,学校教 育机构有庠、序、学、瞽宗四种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一) 西周社会概况:公元前 11世纪,周朝建立,从周王朝建立到公元前770 年是西周, 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的建立二) 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1、 类型:分国学、乡学两种前者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有小、大两级后者是设在王都 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2、 教师:“官师合一”即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3、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按其内容的性质,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射 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书数是基础文化课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展初期,是一种注意在实用性的 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教育第四节 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儿童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 斯巴达还很重视女子教育,也对她们进行军事训练二、雅典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目的也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其教育的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 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他们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 丰富,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在小学教育方面,文字学校或文字教师已经占居统治地位,教学的内容是读写算,中等教育 方面,文法学校或文法教师取代了体育的位置,教学的内容是文法与修辞,高等教育方面, 以学习军事为主的士官学校衰落,而哲学和修辞学校则兴盛起来第五节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共和政体时期(1)小学:罗马的小学教育一开始就是文字教育2)中学:小康以上人家的子女在12——16 岁之间入中学即文法学校3)高等教育:主要是模仿苏格拉底修辞学校而建的二、帝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 为了顺应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的变化,罗马帝国在学校教育制度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第 一,明确提出办学的要求,加强对学校的监督;第二,改变教师待遇;第三,建立国家教育 制度;第四,设立新类型的学校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各教育家及教育流派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将人口、财 富、教育看作立国的三大要素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 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 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科学命题习相远” 的原因有二: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但由于受天命论的影响,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局限 于中人之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 我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二、教育的目的:孔子办教育的目的乃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 教育上就以培养贤才为目的,具体就是以培养“士”为目的,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称 “君子儒”学习是为官从政的准备,德与才都需要学习三、教育的对象: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 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对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有积极意义但将奴 隶与妇女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四、教育的内容:限于人事即君子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手段不外乎经籍的传授与道德的修 养,涉及自然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训练很少一)知识教育:孔子在知识价值的取向方面,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具体内容经他改 编的“六书”为《诗》、《书》、《礼》、《乐》、《易》、《春秋》二)技能训练:孔子培养的是文士,不是武士,但孔子并未完全排斥军事、体育方面的知 识的技能的训练,在他看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文武兼备,身心兼 求是未来的官吏不可缺少的本领。
三)道德教育:“仁智统一”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而在仁智两者之间,仁是根本,是核心, 智乃仁者之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孔子关于道德教育论述最多的是“仁”和 “礼”就仁和礼的关系而言,仁是思想的核心,而礼是仁的准则;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 的形式五、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一)注重修养: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把学生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非常重视自我修养 的方法1、立志与持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与理想,使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以充分发挥学习 者的主观能动性他要求学生应“志于学”“志于道”一旦立志,不可轻易改变,“三军可 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持志是实现志向的关键教育须要经历长期的艰苦的磨练方能有成2、克已、内省:所谓内省是指一个人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进行自我反省的同时,还应进行克己的功夫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改过迁善:孔子认为,错误是人人难免的,即使是尧、舜一类的圣人也有过错,关键是 要能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为过也”二)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的人物原因有:首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其次是在孔子的私学里,由于实行“有教无类”,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很复杂。
三是 孔子教学的形式是个别教学,教与学的活动是一对一的,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启发诱导:孔子在这方面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对问 题的思考,“悱”就是对问题已有所思考,但未成熟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 在启发前要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在启发后能进行积极思维,以求举一反三四)学、思、行结合: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以学而言,先要注意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次要博学,即多闻多见再次学习后要注意复习,“温故而知新”在学 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不可偏废行是学的目的 所在也是教学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一、性善论与道德内发说:人性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孟子在总结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 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且 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将心性中固有的善性 加以扩充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
但在“圣”与“王”的关系上, 却大多呈现重德轻才的价值取向,这是孔子的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主张,孟子更是将其推向 极至,将道德的完善视为重要甚至惟一的标准作为理想人格的“大人”是“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道德教育的内容:孟子的道德教育理论是以其“性善论”为基础的以仁义礼智四德为 道德教育的内容但四德并不是并重的,而是以仁义为核心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 非的智慧仁义礼智是较为抽象的德目,其实质是在社会伦理关系中的体现,孟子提出了孝 悌忠信作为具体的伦理观念孟子主张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 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孟子整个教育的目 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孟子根据“性善论”,认为道德教育主要应注重启发人们自求自得, 向自己的内部下功夫,以恢复固有的道德观念一)存心寡欲:人性天生具有善的萌芽和天然的道德理性,恶的产生是由于发乎耳、目、 口、腹中的物质欲望掩蔽了“心之官”的道德理性的结果他认为心是大体,口、耳、鼻、 目等属于小体道德修养与物质欲望常处于矛盾之中,过多的物质欲望会妨碍道德修养提 出:“养心莫善于寡欲。
二)尚志养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士应立定高远的志向,具体 就是能实行仁义的“大丈夫”士不仅应立大志,而且还有能为自己的志向牺牲自己的生命 的精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使自己的志 向更加坚定,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主张三)反求诸己:孔子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提出以忠恕之道来处理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在这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内省思想,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使它与“性 善论”相结合,并推衍为反求诸己,以此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四”磨练意志:孟子也知道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的,为了能经受住险恶环境的考验, 不使固有的善端丧失,他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还特别注重意志的锻炼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本质上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但他15 岁时曾来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 深受道、法、兵、农诸家思想影响,成为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者《荀子》一书中有关教 育的有《劝学》《性恶》《解蔽》《礼论》《修身》《儒效》等一、性恶论与外铄说: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属于自然的, 是人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