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哲学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的通用方法以“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为例 摘要:为避免教与学的过程中陷入教条主义的困境,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相关原理与方法为依据,提出了一种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系统地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通用方法首先以物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原理、物质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以及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论为指导,针对“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绪论三问题,设计了绪论课的教学方案;其次以辩证法的核心矛盾论中的内在矛盾为源,以认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思维,并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再以辩证唯物论中相应的哲学范畴所对应与涵括的具体教学内容为纲,根据相应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与辨析,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该方法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词:辩证唯物论,物质,运动,哲学范畴,工程流体力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472095,5090903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GK188800299016-046)一、引言“活学活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与学原则,无一不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教学思想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我国普通高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
以多数工科院校都开设有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其可能存在的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如下:①课程讨论的核心对象是看不见握不住的流体,整个教学内容都显得较抽象,学生不易形成直观感受;②课程里的概念较多,其中一些又容易混淆,且涉及到的定理、公式较多且较复杂,记忆和理解困难,很多学生的练习也变成了生硬地套公式,这不利于学生对流体运动本质的掌握和应用;③课程里的知识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对其片面、孤立、绝对的理解显然,这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大学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远高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但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学生用高中时的题海战术等方法来学习显然是不适合的但遗憾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教学思想也并没有真正系统性地应用于我国高校课程教学,甚至有时候反而会陷入教条主义教学困境哲学是研究基本和普遍问题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最高概括[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随着自然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也在指导着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的发展[2]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经过中学唯物史观的教育以及大学一二年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革命史等思政课程的学习,已经对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知识体系有了较系统的认知。
但学生在哲学学习及其后续的过程中,对哲学相关知识的主动思考与应用的机会并不多,并且在专业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哲学的作用与先进性也少有体现[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专业知识本是相互联系、指导与支撑、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但在高校教学现状中二者却呈现出相互隔绝、相互脱离的情况这与哲学本身的作用与地位是不相称的,而且会使得哲学与各专业理论课程的教与学陷入教条主义困境,典型的表现就是对相关课程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把对它们的理解与应用孤立化,教条化以至于在学生毕业答辩、研究生入学面试等过程中,不少学生面对所学过的专业内容一问三不知,甚至对研究生考试中已考科目的知识点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这显然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运用矛盾论、实践观、系统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理论与观点去指导教与学,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根据哲学本身的特性及其相关原理,将其系统地融通应用于高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去,并设计出一种通用性的教学方法,以避免教与学陷入教条主义的困境中去,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可行的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教学为例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以期提升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与学的效果,并提高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应用水平,丰富哲学的应用内容,促进哲学应用的发展。
迄今为止,尽管有一些教师将某些哲学思想与某些课程内部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了关联教学研究[4-7],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系统性地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通用性教学研究的工作还未出现二、通用性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哲学依据1.理论依据唯物论的物质观是一元论[8]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表征一切事物、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而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物质的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9]除了作为研究工具与方法的数学、图形学等少数学科的相关课程外,几乎所有的工科类和社科类的课程,其研究对象都是物质,只是物质的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物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其目的也都是为了研究相关物质的运动及其规律,从而更好地去认识物质世界并为人类社会服务[10,11]恩格斯将运动分为:“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分子的物理运动、原子的化学运动、蛋白质的生命运动、人的社会运动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它主要研究“流体宏观机械运动”,要真正认识流体,就要认识它的运动规律流体力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流体是如何运动的?只有明确了流体的运动,才能认识流体内部的作用力场以及流体与固体的相互作用力。
以“工程材料及热加工”课程为例,它是研究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热处理以及热加工生产工艺等综合性技术的课程为得到所需要的材料组织,就需要研究各种工艺过程(平衡与非平衡结晶、热处理、热加工等)中组织的变化所以,该课程的本质是研究材料内部“分子的物理运动、原子的化学运动”的课程以“社会学”课程为例,它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具有物质属性的人及其群体与生产方式,研究内容是他们的动态关系及其规律该课程的本质是研究“人的社会运动”由此可见,根据物质的第一性及其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对于大部分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课程来说,与该课程相关的物质(或具有明显物质属性的对象)的运动及其规律,是这些课程研究的基本问题而哲学中的运动与具体学科中的运动,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哲学关系而自然辩证法从本性上来说也是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问题的学说故而,用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去指导自然科学甚至是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学是可行的2.可行性依据首先,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论,根据对立统一规律,任何学科的发展及其任何一个相关知识点的引出与确立,都是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求的推动,都是人们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相关哲学基本原理的指导,得到的理论成果。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引出教学相关内容其次,根据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论,人们对新知识理论的认识过程与相关知识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事物及其发展的认识过程是统一的,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再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并再发展新的理论,这样的一个交叉往复的辩证过程[10]各学科的相关知识都是人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实践、理性总结、再实践得到的,而且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出具体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并以此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辩证唯物论中有大量的哲学范畴,且很多哲学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例如: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特殊性与普遍性等对于它们的概念以及相互关系,辩证法的方法论及其相关原理中有着清晰明确的论述哲学范畴是反应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它们对所有科学领域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具有普遍方法论功能的意义[13]高等教育具体课程内容中的概念、定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能与相应的哲学范畴分别对应与涵括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利用对应哲学范畴的辩证关系对具体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进行讲解与辨析,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并进一步理解整个课程知识体系,避免对知识点理解的孤立化。
故而,在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依据辩证法中矛盾论里面的内因为源,引出教学内容,以历史上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过程为主线,以辩证唯物论中相应的哲学范畴所对应与涵括的具体教学内容为纲,来设计教学方案三、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法、内容与实例将哲学系统地融通应用于专业课程通用性教学方法的核心是设计出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方案与相应的哲学框架,具体可以分为绪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两部分1.绪论课的通用性设计方案与实例作为绪论课,不能简单地介绍课程历史或课程用途,而要从哲学高度对该课程相关学科的发展与作用及其教学内容的本质与特殊性进行生动地提炼与讲解,以期让学生对该课程与哲学的密切关系以及该课程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并解决“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这三个基本问题一堂设计合理构思巧妙的绪论课程不但能够为后续具体内容的学习打下思维与逻辑的基础,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其周边世界的相关现象进行一定深度的思考,从而产生一定的感悟根据绪论课的基本问题,其教学内容也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世界物质的第一性和多样性原理及其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为依据,从对物质世界全面认识与改造所需完备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对相关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展开论述,解决“为何学”的问题;第二部分对相关课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特别是从相关学科的整体层面,对各部分学习内容的哲学关系进行阐述,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第三部分以辩证唯物论中的认识论为主线,对学科及其课程中主要知识点的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运用认识论去指导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下面以“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对其绪论课程教学方案与内容进行介绍1)物质第一性及其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绪论第一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与方案见图1,通过物质与意识的能动关系,阐述流体力学对完善物质世界认知体系的重要性通过运动与静止的相对关系以及固体与流体的对比,指出流体的绝对运动特性;通过对真理、矛盾各自具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出普通物理学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表达与应用的特殊性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从小形成的固体力学的思维模式,例如小学数学的行程问题(轨迹法,拉格朗日思维),对学习流体力学的阻碍非常大,他们往往会把固体力学的方法和思维习惯自觉带入流体力学的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在此要将流体与固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讲透彻,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理解非常重要此时,可以结合哲学范畴中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采用高尔夫球、机翼升力、汽车阻力、水龙头出水的水流变细等流动现象为例,对此进行初步讲解图1 物质第一性及其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另外,通过流体及其运动,对生命世界以及工业发展的重要性的描述,进一步阐明认识流体运动规律就是认识与流体相关的物质世界学习流体力学对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非常重要为了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教师可在这部分加入“千年种子能发芽是由于其内部留有少量的水分”等自然现象,以此加深学生对水这种常见流体作为生命物质特性的认识;利用“欺山不能欺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俗语使学生对流体的运动及其哲学内涵产生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哲学辩证关系课程内容体系的哲学构架是在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下,根据物质与运动的同一性原理,对课程各部分的教学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避免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图2为教学内容体系的哲学辩证关系图教学基本内容分为六部分:流体的基本概念;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管内流动课程各部分教学内容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是围绕着研究流体运动规律这一流体力学的基本问题而来的学习具体内容之前,需要让学生明白相关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使得他们能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在学习具体的内容时,要有联系的观点,要与其它所学内容进行关联图2 教学内容体系的哲学辩证关系(绪论二)(3)学科。